谨防中小学教学的学前化与大学化倾向——兼论中小学教学的无所适从问题

来源 :课程.教材.教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989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中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较为明显的是中小学教学的学前化和大学化两种实践倾向,这不仅给中小学教学的理论认知带来了困惑,也使中小学教学实践操作越发无所适从。这两种倾向源于表面上的教育生态变化、走极端的生本理论认知、无区别的教学特质判断、求效用的教学实践控制。为使中小学教学实践健康有序发展,需还原中小学教学实践的本来面目,确证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特质,确保中小学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教科书的编写是一种积极有效建构文化认同的社会行动,教科书提供的共有文化可以帮助读者建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教科书的发展史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的发展史,最终形成稳定的教科书制度对文化认同产生前期制度性驱动力;教科书以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系统对文化进行编码,形成教科书内涵、外延的双层表意系统,文化初级认同得以成型;在教学情境中,教师作为教科书话语传播者,在教学空间中与学生一起,对教科书中的文化进行符号表层意义以及意识形态层面的"教学性"解码,再次推进了文化认同的主体性建构.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课程行动主体基于利益和价值的考量,受制于制度、资源、技术等因素影响,致使课程改革呈现出差异性与多样化的行动逻辑.根据课程行动主体间的共识度和协同度两个维度,构建创新扩散型、执行落差型、孤岛效应型和构建变通型四种课程改革实践样态的理想类型.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类型学分析的上下联动机制、问题倒逼机制、试点推广机制与协同推进机制是课程改革的有效治理机制.
把“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归并为过程技能,并将过程技能与内容知识这两个维度严格区分,这是埃里克森和兰宁“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威金斯和麦克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共同主张。在“知识的结构”模型基础上,埃里克森和兰宁建构了“过程的结构”模型,用以解说“知-理解-行”的三维模式及“大概念”的生成机制。过程技能的“大概念”,在生成机制、知识来源及其作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内容知识的“大概念”,都有质的差别。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儿童阅读素养作为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焦点。研究者可从人与阅读、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和人与社会四个维度出发,将阅读素养划分为能力发展、个人成长、文化底蕴和社会参与四大要素,尝试构建体系化的儿童素养框架,并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对儿童阅读素养的相关内涵及实践途径进行深入探究。
当前在数学教育中,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素养等概念尚无公认的界定.研究者对一些"热点"概念不断地做着"加法",导致定义模糊,外延泛化,不利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难以对数学教育有着根本性的把握.只有追根溯源,明晰数学本质及数学教育的根本追求,厘清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素养概念,理顺相互关系,方能准确、深入地认识数学以及数学教育.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义,探讨小学生古诗词教学难点,进而研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6.001  一、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所用的写作手法和表達方式等等,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古人生活时的环境,交流时所用的表达方式,从而对我国古代文化
在课程与教学中运用好跨学科思维是强化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数学现代发展的时代特点。通过数学学科的跨界、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所以在当前数学课程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学科的跨界、交融。运用跨学科思维于教学,需要:更新学科观念,增强学科交叉融通意识;加强知识之间的融通和联系,让数学在学科交融中“活”起来;探索有效展开跨学科教学的教学方式;注意体现数学本质,切忌简单、生造;提升跨学科思维下的教师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