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松针锈病是常绿针叶树常见的叶部病害。在森工林区常见的有红松、樟子松松针锈病,严重危害十年以下的幼林和苗木,是重要的森林病害之一。现将几种主要松针锈病的病症、病原、发生规律和综合管理措施报道如下,供林业基层单位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参考。
关键词:松针锈病;发生规律;综合管理
1 红松松针锈病
1.1 发布及危害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普遍发生在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幼林中,对幼苗幼树的生长危害极重。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施业区总面积305124 hm2。森林覆盖率为71.4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红松幼林1980年发病面积2900 hm2,重病地块的发病率为100 %,病情指数为91。幼树病后高生长损失19.6 %,针叶长度损失6.8 %,其绝对干重减少23.6 %。病害连续2~3年为害后,可导致幼树死亡。
1.2 症状
松针被侵染后产生小黄绿色点斑,后产生黄褐色、黑褐色丘疹状小突起,排成单行,是病原物的性孢子器。春季产生桔黄色柱状绣孢子囊。锈孢子成熟飞散后,留下白色膜状包被,不久也散失。病松针成段枯黄,有时早落。遇春旱时主稍干枯死亡。
1.3 病原
本病是由升麻鞘绣菌(Coleo-sporium cimicifugatum Thum.)引起的,是长循环型多主寄生菌。其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产生在红松松针上,夏孢型孢子及冬孢子阶段产生在升麻、单穗升麻、燕尾风毛菊、东北燕尾风毛菊、北风毛菊和柳叶风毛菊叶片上。性孢子器覆碗形,产于松针表皮下,50~90μm×400~650μm,性孢子球形无色。锈孢子囊桔黄色,具包被,0.6~1.9 mm×0.4~0.9 mm,锈孢子黄色,串生,卵形或椭圆形,20.1~39.2μm×16.3~21.8μm。表面具疣,每个疣有5~7层环纹,疣基部有环丝相连,平滑区表面有多数不规则裂纹。夏孢型锈孢子堆黄色,近圆形,250-500μm×350~600μm,孢子黄色,卵形或圆形,串生,19.1~28.7μm×10.5~21.0μm,表面有锥形疣突。生在六种转主寄主上的孢子形态及大小基部一致。冬孢子堆桔红色,不开裂,圆形,147.4-576.2μm,冬孢子根棒状,黄色,64.1~84.7μm×17.1~29.8μm.萌发后生三格变四胞,每胞生一长柄,上生单孢子。单孢子淡黄绿色,卵形和肾脏形,14.7~26.8μm×12~20.1μm.
1.4 发病规律
病原菌冬孢子于当年8月下旬至9月中上旬成熟萌发。产生的担孢子积留于叶面上,呈白色粉毛状,靠风雨分散传播。遇红松松针后,萌发后生出的芽管便由气孔侵入松针,增值后在松针上留下黄绿点斑而过冬。次年五月,生出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囊。6月上旬锈孢子飞散,侵染转主寄主升麻等叶片,产生夏孢型锈孢子后,经几次再侵染后,产生冬孢子堆。
本病发生在4~10年生幼树上时病情最重,超过10年生以上的幼树病轻。树冠下部松针病重,向上渐轻。当幼树郁闭后,由于林内转主寄主的密度逐渐变小,以致最终因光量太小而被逐出林外时,本病便明显减轻以致停止流行。相反,在采伐迹地上杂草丛生地块上造林后的红松幼林,极易被侵染发病,且病情较重。遇多雨年份病情加重。
1.5 综合管理措施
1.5.1 林业技术管理措施 造林后1~3年内,每年6月割除林地杂草,特别是转主寄主或用灭生性除草剂灭除转主寄主加以防治。
1.5.2 化学防治措施 可使用波尔多液(1:1:170)、石硫合剂(0.3~0.5 °Be′)、敌锈钠(1:200)、粉锈宁(1:800)、退菌特(1:500)、每半月喷一次,共1~3次。8月中、下旬向红松树冠喷射,6月下旬向转主寄主喷射,防止侵染。
2 樟子松松针锈病
2.1 发布及危害
国内发布于黑龙江(大兴安岭、阿城、合江、牡丹江)辽宁(章古台)、吉林。发病普遍,病情轻重不等,但在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幼林中病情均重。
2.2 病症
松针病初产生退绿斑点,越冬后产生褐色丘疹状突起,即病原菌孢子器,排成单行。至5月,在性孢子对侧产生短柱状桔黄色锈孢子囊。锈孢子飞散后留下白色膜状包被,不久散落。病松针有的一半枯黄,有的全部枯黄,病树生长迟缓。
2.3 病原
经研究,已证实病原菌有三种,在黑龙江省森工等地是白头翁鞘绣菌(Coleosporium pulstilla Rupr.),其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在樟子松松针上。夏孢型锈孢子和冬孢子阶段生在白头翁叶背面。在黑龙江省森工次生林地上是铁线莲鞘绣菌(C.clematiclis Barcl.)。其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生在樟子松松针上,夏孢型锈孢子和冬孢子阶段生在紫花铁线莲叶片上。
2.4 发病规律
病害发生与林龄关系。主要危害苗木和幼树,以上山造林苗木受害严重。病害发生与郁闭度关系。在杂草丛生,特别是白头翁、铁线莲、黄檗生长较多的林地发病重。由于缩短了病原菌传播距离,加大了侵染机率。杂草丛生的生态环境为病菌孢子萌发和侵染提供了有利的温湿度条件。
2.5 综合管理措施
加速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的更新速度,避免杂草丛生及转主寄主植物大量生长的发病生态条件。做好造林地调查设计,避免在白头翁和铁线莲较多地块上栽樟子松。樟子松造林后,在7月前结合抚育,有目的地割掉白头翁和铁线莲等转主寄主植物,可有效的防止病原冬孢子萌发后侵染樟子松。 ■
关键词:松针锈病;发生规律;综合管理
1 红松松针锈病
1.1 发布及危害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普遍发生在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幼林中,对幼苗幼树的生长危害极重。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施业区总面积305124 hm2。森林覆盖率为71.4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红松幼林1980年发病面积2900 hm2,重病地块的发病率为100 %,病情指数为91。幼树病后高生长损失19.6 %,针叶长度损失6.8 %,其绝对干重减少23.6 %。病害连续2~3年为害后,可导致幼树死亡。
1.2 症状
松针被侵染后产生小黄绿色点斑,后产生黄褐色、黑褐色丘疹状小突起,排成单行,是病原物的性孢子器。春季产生桔黄色柱状绣孢子囊。锈孢子成熟飞散后,留下白色膜状包被,不久也散失。病松针成段枯黄,有时早落。遇春旱时主稍干枯死亡。
1.3 病原
本病是由升麻鞘绣菌(Coleo-sporium cimicifugatum Thum.)引起的,是长循环型多主寄生菌。其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产生在红松松针上,夏孢型孢子及冬孢子阶段产生在升麻、单穗升麻、燕尾风毛菊、东北燕尾风毛菊、北风毛菊和柳叶风毛菊叶片上。性孢子器覆碗形,产于松针表皮下,50~90μm×400~650μm,性孢子球形无色。锈孢子囊桔黄色,具包被,0.6~1.9 mm×0.4~0.9 mm,锈孢子黄色,串生,卵形或椭圆形,20.1~39.2μm×16.3~21.8μm。表面具疣,每个疣有5~7层环纹,疣基部有环丝相连,平滑区表面有多数不规则裂纹。夏孢型锈孢子堆黄色,近圆形,250-500μm×350~600μm,孢子黄色,卵形或圆形,串生,19.1~28.7μm×10.5~21.0μm,表面有锥形疣突。生在六种转主寄主上的孢子形态及大小基部一致。冬孢子堆桔红色,不开裂,圆形,147.4-576.2μm,冬孢子根棒状,黄色,64.1~84.7μm×17.1~29.8μm.萌发后生三格变四胞,每胞生一长柄,上生单孢子。单孢子淡黄绿色,卵形和肾脏形,14.7~26.8μm×12~20.1μm.
1.4 发病规律
病原菌冬孢子于当年8月下旬至9月中上旬成熟萌发。产生的担孢子积留于叶面上,呈白色粉毛状,靠风雨分散传播。遇红松松针后,萌发后生出的芽管便由气孔侵入松针,增值后在松针上留下黄绿点斑而过冬。次年五月,生出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囊。6月上旬锈孢子飞散,侵染转主寄主升麻等叶片,产生夏孢型锈孢子后,经几次再侵染后,产生冬孢子堆。
本病发生在4~10年生幼树上时病情最重,超过10年生以上的幼树病轻。树冠下部松针病重,向上渐轻。当幼树郁闭后,由于林内转主寄主的密度逐渐变小,以致最终因光量太小而被逐出林外时,本病便明显减轻以致停止流行。相反,在采伐迹地上杂草丛生地块上造林后的红松幼林,极易被侵染发病,且病情较重。遇多雨年份病情加重。
1.5 综合管理措施
1.5.1 林业技术管理措施 造林后1~3年内,每年6月割除林地杂草,特别是转主寄主或用灭生性除草剂灭除转主寄主加以防治。
1.5.2 化学防治措施 可使用波尔多液(1:1:170)、石硫合剂(0.3~0.5 °Be′)、敌锈钠(1:200)、粉锈宁(1:800)、退菌特(1:500)、每半月喷一次,共1~3次。8月中、下旬向红松树冠喷射,6月下旬向转主寄主喷射,防止侵染。
2 樟子松松针锈病
2.1 发布及危害
国内发布于黑龙江(大兴安岭、阿城、合江、牡丹江)辽宁(章古台)、吉林。发病普遍,病情轻重不等,但在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幼林中病情均重。
2.2 病症
松针病初产生退绿斑点,越冬后产生褐色丘疹状突起,即病原菌孢子器,排成单行。至5月,在性孢子对侧产生短柱状桔黄色锈孢子囊。锈孢子飞散后留下白色膜状包被,不久散落。病松针有的一半枯黄,有的全部枯黄,病树生长迟缓。
2.3 病原
经研究,已证实病原菌有三种,在黑龙江省森工等地是白头翁鞘绣菌(Coleosporium pulstilla Rupr.),其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在樟子松松针上。夏孢型锈孢子和冬孢子阶段生在白头翁叶背面。在黑龙江省森工次生林地上是铁线莲鞘绣菌(C.clematiclis Barcl.)。其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生在樟子松松针上,夏孢型锈孢子和冬孢子阶段生在紫花铁线莲叶片上。
2.4 发病规律
病害发生与林龄关系。主要危害苗木和幼树,以上山造林苗木受害严重。病害发生与郁闭度关系。在杂草丛生,特别是白头翁、铁线莲、黄檗生长较多的林地发病重。由于缩短了病原菌传播距离,加大了侵染机率。杂草丛生的生态环境为病菌孢子萌发和侵染提供了有利的温湿度条件。
2.5 综合管理措施
加速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的更新速度,避免杂草丛生及转主寄主植物大量生长的发病生态条件。做好造林地调查设计,避免在白头翁和铁线莲较多地块上栽樟子松。樟子松造林后,在7月前结合抚育,有目的地割掉白头翁和铁线莲等转主寄主植物,可有效的防止病原冬孢子萌发后侵染樟子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