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06年,在一系列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国民经济呈现出高位稳中回落的态势,而消费需求却出现了1997年以来最快的增长势头,这表明国家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宏观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展望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均有可能发生明显变化,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促进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调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将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城乡居民消费可望迎来一个新的扩张期。但是,受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以及一些长期深层次问题的影响,今年消费增速也将会比上年略有回落,预计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3%左右。
一、宏观政策趋好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将继续推动消费快速增长
(一)宏观环境不断趋好有利于消费较快增长
首先,宏观政策重点将是促进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协调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内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的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进一步强调2007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将是促进投资、出口、消费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如果说近年来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主要偏重于扩大投资的话,那么,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着力点将主要是扩大居民消费、尤其是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尽快由目前投资驱动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其次,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将为消费增长提供根本的保障。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补低、扩中、调高”的分配体制改革策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7年国家将适当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税收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这些政策措施不仅对短期消费增长以及居民消费信心产生促进作用,而且对我国中长期消费增长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改革将有重大突破。住房、教育、医疗负担过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需求,2007年我国将会大力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正在进行中的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将会使目前过度市场化的教育、医疗体系逐步向公共性、公益性倾斜;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目前我国主要是在城镇实行,农村虽然也实行了,但仅覆盖到700-800万农村居民。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到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将10亿人口纳入保障系统,这就是说农村居民将会逐渐纳入社会保障。2007年国家将继续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这些领域改革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效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
其四,公共财政重点将主要是刺激消费需求增长。2007年及整个“十一五”政府将用增加公共开支的方式来促进居民消费,公共财政重点将用于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方面。尤其是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2007年国家将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学杂费,这项政策将惠及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这对于农民来说减轻了很大一块负担。同时,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继续扩大和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和补助标准,等等,所有这些无疑对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购买力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呈加速趋势,消费信心明显增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GDP迈上1000美元的台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呈明显加速趋势,住房、汽车、旅游、餐饮以及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消费热点正由少数富裕群体不断向中等收入群体扩散。随着汽车消费政策进一步完善和消费环境不断趋好,未来几年内我国汽车消费仍将会保持15%以上的较快增长;住房消费受房价涨幅过高以及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的影响有可能进入观望期。我们认为,住房消费对整个消费的影响实际上是把“双刃剑”,住房消费在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同时,对其他消费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奇高的房价迫使老百姓为了购房而不得不减少别的开支。服务型消费将会继续快速增长。今后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旅游、餐饮、交通通信以及医疗、保健等这些万元级以下的消费品,越来越成为多数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内容,服务型消费有望成为拉动今后整个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消费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
尽管2006年消费品市场出现了旺销的势头,但从目前市场供求情况看,我国70%以上的商品仍供过于求,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过于求矛盾非常突出,2007年这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自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已连续4年保持在25%以上,4年来的投资规模累计已接近30万亿元。扩张期过后新的生产能力形成对市场供求平衡将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前几年制造业领域大量投资形成了庞大的供给能力,2007年开始进人投产高峰期。2007年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将会比上年有所放慢,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速已经出现明显放慢的迹象。另外,目前我国资金储备充裕,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供给能力显著增加。在国内供给能力明显增大、而外需又明显减少的双重压力下,2007年市场供求的矛盾将会变得更加尖锐,尤其是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的矛盾将会非常突出,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二)农民增收难度将明显加大
从近两年农民增收的渠道来看,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以及各项财政补贴。从农业收入来看,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近来虽然有所回升,但主要是受短期因素影响,从长期来看,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潜力不大;财政补贴方面,近两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对粮食进行直补,并对农民购买农机、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给予了一定的补贴,2006年是各类补贴和优惠政策贯彻较为集中的年份,2007年甚至包括“十一五”期间更多的给予农民直接的财政补贴变得不大可能,这也是加入WTO后所不允许的;从非农业收入增加的情况看,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达到1175元,增长17.6%,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55.5%。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将比上年有所回落,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这将直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农民来自非农业的收入不容乐观。由此可见,2007年 农民收入增加的难度非常大,这无疑将会制约农村消费的增长。
(三)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将对居民即期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产生不利影响
一方面,2007年我国劳动力供求缺口依然很大。据有关方面预测,2007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另一方面,2007年就业的环境不容乐观。随着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投资和出口增幅均会明显回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这对增加就业将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初步预计,2007年GDP增长9.5%左右,比上年增速放慢1个百分点,这样就有可能使就业少增100万人。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由于信贷环境持续偏紧,中小企业用人需求将会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新开工项目停建、缓建以及继续严把土地和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房地产投资调控等,农民外出打工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三是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关闭淘汰落后产能,有可能带来新的失业。四是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外贸出口速度下滑,有可能导致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用工大幅减少,这对我国就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综合以上分析,另外考虑到2006年高基数影响,初步预计2007年将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000亿元,名义增长13%左右,比2006年增幅有所回落,但仍属于较快增长区间。预计城市消费增长13.5%左右,农村消费增长11.7%。
(二)
2007年,为了应对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减速可能给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进消费加快增长。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一要继续完善和加强各项支农政策,包括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种粮农民实行四项直补。二要逐年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国债或财政资金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通讯等。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以及社保等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力度。建议明年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条件允许即可在全国推行。三要加大对农民非农收入的政策支持力度,重点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民非农收入较快增长。四要警惕农民负担反弹。五要加快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包括农村税费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
二、大幅度增加政府公共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稳定增长
今后一段时间,要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降低居民公共福利产品的消费价格,促进消费的合理均衡增长。重点扩大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提供更符合大众需要的公共产品,以扩大政府支出来刺激居民消费增长。同时要降低消费价格或严格控制此类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促进各类消费品的合理均衡增长。
三、按照“补低、扩中、调高”策略。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缩小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消费均衡、协调增长,将是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收入与消费关系存在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收入越低消费倾向越高,收入越高消费倾向则越低),今后控制或扭转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进一步扩大消费,关键要尽快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补低、扩中、调高”策略,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首先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长效增长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防止低收入人群“因病返贫”。其三,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规范垄断部门收入分配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
四、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就业。稳定消费者良好预期
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大财政对服务业以及就业容量大(包括中小企业)的部门的扶持力度,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手段,促进服务业发展。二是要加快投资结构调整,各级政府应对就业带动作用大的投资项目,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在用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权或更加优惠的政策。三要鼓励各种非盈利、非政府组织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四要开辟各种渠道,努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
2006年,在一系列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国民经济呈现出高位稳中回落的态势,而消费需求却出现了1997年以来最快的增长势头,这表明国家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宏观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展望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均有可能发生明显变化,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促进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调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将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城乡居民消费可望迎来一个新的扩张期。但是,受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以及一些长期深层次问题的影响,今年消费增速也将会比上年略有回落,预计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3%左右。
一、宏观政策趋好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将继续推动消费快速增长
(一)宏观环境不断趋好有利于消费较快增长
首先,宏观政策重点将是促进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协调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内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的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进一步强调2007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将是促进投资、出口、消费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如果说近年来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主要偏重于扩大投资的话,那么,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着力点将主要是扩大居民消费、尤其是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尽快由目前投资驱动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其次,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将为消费增长提供根本的保障。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补低、扩中、调高”的分配体制改革策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7年国家将适当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税收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这些政策措施不仅对短期消费增长以及居民消费信心产生促进作用,而且对我国中长期消费增长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改革将有重大突破。住房、教育、医疗负担过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需求,2007年我国将会大力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正在进行中的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将会使目前过度市场化的教育、医疗体系逐步向公共性、公益性倾斜;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目前我国主要是在城镇实行,农村虽然也实行了,但仅覆盖到700-800万农村居民。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到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将10亿人口纳入保障系统,这就是说农村居民将会逐渐纳入社会保障。2007年国家将继续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这些领域改革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效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
其四,公共财政重点将主要是刺激消费需求增长。2007年及整个“十一五”政府将用增加公共开支的方式来促进居民消费,公共财政重点将用于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方面。尤其是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2007年国家将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学杂费,这项政策将惠及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这对于农民来说减轻了很大一块负担。同时,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继续扩大和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和补助标准,等等,所有这些无疑对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购买力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呈加速趋势,消费信心明显增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GDP迈上1000美元的台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呈明显加速趋势,住房、汽车、旅游、餐饮以及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消费热点正由少数富裕群体不断向中等收入群体扩散。随着汽车消费政策进一步完善和消费环境不断趋好,未来几年内我国汽车消费仍将会保持15%以上的较快增长;住房消费受房价涨幅过高以及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的影响有可能进入观望期。我们认为,住房消费对整个消费的影响实际上是把“双刃剑”,住房消费在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同时,对其他消费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奇高的房价迫使老百姓为了购房而不得不减少别的开支。服务型消费将会继续快速增长。今后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旅游、餐饮、交通通信以及医疗、保健等这些万元级以下的消费品,越来越成为多数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内容,服务型消费有望成为拉动今后整个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消费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
尽管2006年消费品市场出现了旺销的势头,但从目前市场供求情况看,我国70%以上的商品仍供过于求,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过于求矛盾非常突出,2007年这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自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已连续4年保持在25%以上,4年来的投资规模累计已接近30万亿元。扩张期过后新的生产能力形成对市场供求平衡将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前几年制造业领域大量投资形成了庞大的供给能力,2007年开始进人投产高峰期。2007年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将会比上年有所放慢,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速已经出现明显放慢的迹象。另外,目前我国资金储备充裕,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供给能力显著增加。在国内供给能力明显增大、而外需又明显减少的双重压力下,2007年市场供求的矛盾将会变得更加尖锐,尤其是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的矛盾将会非常突出,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二)农民增收难度将明显加大
从近两年农民增收的渠道来看,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以及各项财政补贴。从农业收入来看,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近来虽然有所回升,但主要是受短期因素影响,从长期来看,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潜力不大;财政补贴方面,近两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对粮食进行直补,并对农民购买农机、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给予了一定的补贴,2006年是各类补贴和优惠政策贯彻较为集中的年份,2007年甚至包括“十一五”期间更多的给予农民直接的财政补贴变得不大可能,这也是加入WTO后所不允许的;从非农业收入增加的情况看,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达到1175元,增长17.6%,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55.5%。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将比上年有所回落,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这将直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农民来自非农业的收入不容乐观。由此可见,2007年 农民收入增加的难度非常大,这无疑将会制约农村消费的增长。
(三)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将对居民即期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产生不利影响
一方面,2007年我国劳动力供求缺口依然很大。据有关方面预测,2007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另一方面,2007年就业的环境不容乐观。随着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投资和出口增幅均会明显回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这对增加就业将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初步预计,2007年GDP增长9.5%左右,比上年增速放慢1个百分点,这样就有可能使就业少增100万人。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由于信贷环境持续偏紧,中小企业用人需求将会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新开工项目停建、缓建以及继续严把土地和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房地产投资调控等,农民外出打工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三是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关闭淘汰落后产能,有可能带来新的失业。四是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外贸出口速度下滑,有可能导致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用工大幅减少,这对我国就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综合以上分析,另外考虑到2006年高基数影响,初步预计2007年将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000亿元,名义增长13%左右,比2006年增幅有所回落,但仍属于较快增长区间。预计城市消费增长13.5%左右,农村消费增长11.7%。
(二)
2007年,为了应对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减速可能给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进消费加快增长。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一要继续完善和加强各项支农政策,包括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种粮农民实行四项直补。二要逐年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国债或财政资金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通讯等。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以及社保等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力度。建议明年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条件允许即可在全国推行。三要加大对农民非农收入的政策支持力度,重点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民非农收入较快增长。四要警惕农民负担反弹。五要加快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包括农村税费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
二、大幅度增加政府公共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稳定增长
今后一段时间,要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降低居民公共福利产品的消费价格,促进消费的合理均衡增长。重点扩大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提供更符合大众需要的公共产品,以扩大政府支出来刺激居民消费增长。同时要降低消费价格或严格控制此类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促进各类消费品的合理均衡增长。
三、按照“补低、扩中、调高”策略。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缩小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消费均衡、协调增长,将是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收入与消费关系存在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收入越低消费倾向越高,收入越高消费倾向则越低),今后控制或扭转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进一步扩大消费,关键要尽快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补低、扩中、调高”策略,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首先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长效增长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防止低收入人群“因病返贫”。其三,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规范垄断部门收入分配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
四、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就业。稳定消费者良好预期
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大财政对服务业以及就业容量大(包括中小企业)的部门的扶持力度,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手段,促进服务业发展。二是要加快投资结构调整,各级政府应对就业带动作用大的投资项目,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在用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权或更加优惠的政策。三要鼓励各种非盈利、非政府组织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四要开辟各种渠道,努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