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调查引出的话题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eer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中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对改革十分支持和拥护,但是一旦改革要触动自己既得利益的时候,又表示出不情愿、不支持,甚至极力反对。有人称之为“食言现象”。对于舆论监督来说,它同样遭遇“食言现象”。最近笔者在一次百人抽样调查中发现,95%的人都喜欢看舆论监督方面的稿件,并希望媒体经常开展舆论监督,但是“在新闻媒体对自己单位进行舆论监督时”,只有20%的人表示支持;有30%的人表示理解,但不予支持;还有30%的人不同意或者反对。其余的人没有填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从中能否得到新的启示?
  舆论监督报道虽然受读者欢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旦成为监督的对象,却不免要“食言”,给舆论监督带来种种阻力,使舆论监督处于尴尬的境地。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有自身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假冒伪劣行为使舆论监督声誉受损。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监督出现一些不谐之音。从调查中发现,有的媒体、记者违背舆论监督的基本要求,不为监督对象考虑,热衷于追求“轰动效应”,随意炒作,追求刺激、过瘾,给监督对象造成极大损失,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反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假冒记者,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到处讹诈行骗。一些素质不高的记者以舆论监督为名,行以稿谋私之实。这些行为败坏了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
  由于这些现象的出现,许多领导不敢借助舆论监督发现和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怕批评报道不准确,影响基层同志的积极性,怕负面报道过多影响所在地区、部门的形象,怕记者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影响到工作大局。
  人们潜意识中不习惯有人监督。一是出自于喜欢自由自在的天性。从心理学上来讲,自由自在,会使人精神放松,感到轻松自然,心情愉快。相反如果被人监督,就会受到约束。在生活工作中需要分心来查看自己的行为、效率和水平是否在人们的要求之内,无疑增加了精神负担。不少人平时天南海北,侃侃而谈,可是一见镜头对着自己,半天竟说不出一句话,因为他知道,虽然面前只是镜头,但实际上无数观众的眼睛在看着自己。二是怕人说三道四。如果自己处在监督之下,每天一举一动都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即使没有什么失误的地方,也同样能招致各种是非。当然更不愿媒体公开对自己说三道四,使自己成为舆论的中心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绝对权力观念使舆论监督障碍重重。据对调查对象分析,持反对态度或没有填写意见的都是单位的领导。在他们看来,对单位进行舆论监督事实上就是对他们行使权力进行舆论监督。他们反对舆论监督,从本质上看这是绝对权力观念在作怪。
  所谓绝对权力是指“免于控制、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指不受限制地任意使用权力”。由于受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的领导总想追求个人权力的最大化,他们不习惯也容不得有人在身后对他们行使权力进行监督,不愿甚至讨厌有人对他们行使权力进行限制约束。他们对上级新闻媒体的监督表面上笑脸相迎,内心是恨之入骨,暗地里设置重重障碍。对于本级媒体,以维护本地形象、利于招商引资为名,出台制度对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提出十分苛刻的要求,客观上堵住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路子。
  我们研究舆论监督遭遇“食言现象”的目的就是想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搞好舆论监督。
  开展舆论监督特别是揭露性报道在量上要有一定的度。舆论监督具有很大的魅力,广大受众都喜欢看这类新闻,但喜欢舆论监督报道的动因比较复杂,受众层次也比较复杂。如果仅仅从媒体自身的眼前利益考虑,舆论监督报道容易引起轰动,容易引起大多数受众的关注,可以给媒体带来很多好处,但是从社会效果和媒体长远利益来看则并不意味着都是多多益善。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不能觉得舆论监督有人看就要没有节制地搞起来。我们要真正理解党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开展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要在量上有一定的度。
  开展舆论监督决不能寄希望于不遇到困难。开展舆论监督虽然受到受众喜欢,但我们却经常遇到困难。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人为因素,来源于监督对象的不习惯、不情愿、不配合、不守法。有的是利益驱使,有的是自然天性。所以我们可以说舆论监督遇到困难是必然的,换句话说,舆论监督遇到的困难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教育新闻工作者,要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意义,正确对待舆论监督中的困难,要有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气,要有一种敢于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决心。同时,要从制度上对舆论监督进行必要鼓励,建立良好的舆论监督机制。
  我们要对加强舆论监督拥有信心。近年来,舆论监督过程遭遇到某些人阻挠,便觉得现在领导对舆论监督存有偏见,憎恨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环境恶化,一些记者对开展舆论监督失去信心,一些媒体不再组织舆论监督。
  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实我们应当看到,我们党早已认识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和意义,对舆论监督十分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内监督条例》将舆论监督作为监督的重要方式列入其中。一些部门和地方长期以来积极引导和支持舆论监督。据报道,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一次新闻座谈会上说:“我们欢迎舆论监督。监督越多、越广,力度越强,越能使我们的工作惠及到老百姓身上。”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专门制订了《济南市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处置预案》。《预案》中规定,当事单位新闻发言人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迅速了解情况,尽快向媒体发布新闻。负责处理突发事件的市政府主管部门和事发地的党委及政府,不仅要善待新闻媒体,而且要积极配合、支持各级媒体记者的采访,并及时发布客观、准确的新闻信息。对驱逐记者、隐瞒事实真相,蓄意封锁消息,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
  因此,我们不能对加强舆论监督失去信心。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人们对舆论监督认识的提高,喜欢舆论监督更多的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食言现象”将会减少,舆论监督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三门峡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在讨论广告在消费中的指导作用之前,我们有必要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做一些相应的分析。  “消费者行为”不同于“消费”,它具有更深厚的内容和特点。消费者行为是个人在评估、获取、使用和处置产品和服务时所作出的决策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形活动。  消费和消费者行为都是一个动态范畴,是过程。而消费者行为的“过程”的涵义比这要宽泛得多。如消费者要满足自己的需要,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他的需要是怎样产生的?受到哪些
期刊
王振铎,河南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编辑出版学家,研究生导师,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科研所特約研究员,香港大学出版印务公司编审。  胡戈的网上影视片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春运帝国》,再到《乌龙山剿匪记》,接二连三地爆料给观众,网民热闹,媒体也热炒。到底是“恶搞”,还是创新呢?似乎谁也不敢否定“恶”的罪名。胡戈的作品是继国内央视开创的《大史
期刊
随着手机的普及给人们带来通信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正逐渐成为继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后的全新媒介形式,即“第五媒体”,这已得到共识。似乎有媒体的地方就伴有广告,手机作为媒体的性质一显露,人们就开始琢磨如何在手机上做广告。目前,已经有些厂家在手机广告上尝到了甜头。  SP广告指基于手机的媒介特性,以文字、图片、特殊图片(优惠券、二维码)、视频、电话号码、手机外呼等作为传播形式,以
期刊
“风格即人。”不同的导演有着不同的风格,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差异与特点。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导演的人生观、价值观,他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思考和态度,他的审美意识和表现手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格调、品质与风格,成为导演思想与人格的体现。女导演杨阳的《牛玉琴的树》、《午夜有轨电车》、《牵手》等作品不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她始终深切地关注现代中国
期刊
晚报和日报,读者对象不尽相同,所以办报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大河报》作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张省级晚报,是《河南日报》的补充和延伸,所以对时事版确定了“大事不漏,要事不繁,突出国内,围绕经济,辅以服务性、实用性、可读性”的方针。围绕这个方针选好稿件,是时事编辑面临的第一要务。    大事不漏,要事不繁    自《大河报》创办以来,时事版正是遵循其办报宗旨,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真相,不断探索如
期刊
报纸新闻产品的内容,构成了核心竞争力;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政治家辦报的原则,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强化新闻创新,形成舆论强势。针对新形势,焦作日报社推出了做大做强主业的若干举措,在打造舆论强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中心:强调浓墨重彩突出    经济建设是新时期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新闻宣传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期刊
不久前,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造成33人死亡、20多人受伤的惨剧。目前,凶手身份已经确定,其犯罪动机、性格特征、情感遭遇等信息正在陆续被披露,这一事件对美国政治或枪支管理的公共政策的讨论,也正逐步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发生之后,正当美国警方和绝大多数媒体均对凶手身份未作确定的时候,美国一家报纸却根据不实消息,指称凶手是一位中国留学生。根据目前披露的情况分析,这家报纸有可能是
期刊
《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人提起。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特殊记者”。  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1915年11月生于上海,1933年南京金陵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日烈,尤以日本侵略者为最,北平学生以各种形式走出校门深入民众宣
期刊
当《拥抱心中的彩虹》长篇通讯见诸2007年2月5日的《安阳日报》后,好评如潮。我们回忆此次采访的整个过程,得到了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我们由衷地感谢自己所从事的新闻职业,同时,我们也深深地被张学军、许玉香夫妇及他们的一双儿女感动,让我们内心深处激荡起一份恒久的思索。  一双儿女,都患有先天性玻璃脆型骨质疏松症。据医学专家介绍,这种罕见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造化捉弄人,十万分之一的几率却两次选择了
期刊
创作出有价值、有分量、有影响的优秀电视作品,成为一名名编辑、名记者,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怎样才能出精品、出佳作,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我们神圣职责的新闻作品,也是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认真研究、潜心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十几年来,笔者主创的数十部电视作品在央视和省电视台播出,其中二十余部获省级以上奖项。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总的来说有几点体会与同仁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