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高效课堂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而高效课堂中最精髓的部分便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可如今,有些教师由于对高效课堂这一基本理念理解的深度还不够或对某一学习方式的自身局限性认识不足,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不少误区,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而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效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是指个体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积极的自主行为。只有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并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养成了一种被酝和被控制的模式习惯。学生缺乏独立的见解和主张,缺乏对学习和生活做出自己的选择的能力,这种长期的依赖性,让学生几乎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这种状况下,突然大搞自主性学习,势必让学生陷入盲目和无所适从的境地。这种“自主”是不真切的。作为初中生,学生之间的状况差异很大,有的学生不能约束自己,整节课都在做与课无关的事,完全没有“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能力。让这些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去自主学习,那更是做给自己看的虚伪。而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学生能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掌握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既不能“满堂灌”,做“演员”,让学生做“观众”,也不能袖手旁观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导演”,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演员”,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过分强调合作学习的功能,忽视个人学习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生群体中为了共同完成任务,各自有明确的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笔者听过很多新课程的公开课,发现授课教师无一例外都关注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上课时分小组坐一起,或者授课教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然而细细观察,却发现有的课小组学习形同虚设。如有的小组的合作仅限于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谈论一番。有的问题讨论是没有必要的,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下课了,合作小组也就不存在了。可以这样说,这些小组讨论只是课堂教学的点缀,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模式的继续。
我想“合作”应该是同学之间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合作的内容有探究题、共同完成讨论、活动、练习等。合作的时间不仅限于课堂,还包括课前和课后。小组合作不仅有当堂课的学习任务,还有一个阶段、一个学年的学习目标,而且小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
三、没有把握好探究性学习的“度”
高效课堂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最为宝贵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接受学习,这种简单的重复严重制约了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要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同时,鼓励不同的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
有这样一种倾向,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提问多,讨论多就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了。于是授课教师不辨问题的难易,非常浅显的问题也让学生讨论且次数频频。有的教师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然要做到这样,首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既忌过于简单,缺乏思维深度,又要注意问题过深、过难或缺乏主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参与不同梯度的问题,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
四、只注重形式,却轻视了结果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听一些课,课堂上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却学不到什么东西,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原因之一是目标层次浅,为热闹而讨论,无深入、实质性的内容,只单纯为了探究而探究,基础知识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二是评价时只注意了过程评价而忽视了终结性目标评价。三是采取“放羊式”的“自主”学习,即不该让学生自学的内容也安排学生去“死啃”,该讲的也不讲,或讲不透,结果出现很多“漏洞”,生米常做成了“夹生饭”。
五、传统教学全是落后的东西吗
有的老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受教师、学生、教材、其他课程资源、教学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环节中,而不是一种模式,教师追求的应当是本质的东西。新课程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强调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改变”不是“抛弃”,讲解式、个体学习今后仍然是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之一,它们与探究式、合作式是相辅相成的。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都要将重心从“教”转到“学”,都要增强学习的研讨性、互动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我们应该避免走入僵化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现探究性学习与传授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融合,以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可如今,有些教师由于对高效课堂这一基本理念理解的深度还不够或对某一学习方式的自身局限性认识不足,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不少误区,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而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效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是指个体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积极的自主行为。只有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并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养成了一种被酝和被控制的模式习惯。学生缺乏独立的见解和主张,缺乏对学习和生活做出自己的选择的能力,这种长期的依赖性,让学生几乎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这种状况下,突然大搞自主性学习,势必让学生陷入盲目和无所适从的境地。这种“自主”是不真切的。作为初中生,学生之间的状况差异很大,有的学生不能约束自己,整节课都在做与课无关的事,完全没有“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能力。让这些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去自主学习,那更是做给自己看的虚伪。而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学生能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掌握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既不能“满堂灌”,做“演员”,让学生做“观众”,也不能袖手旁观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导演”,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演员”,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过分强调合作学习的功能,忽视个人学习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生群体中为了共同完成任务,各自有明确的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笔者听过很多新课程的公开课,发现授课教师无一例外都关注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上课时分小组坐一起,或者授课教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然而细细观察,却发现有的课小组学习形同虚设。如有的小组的合作仅限于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谈论一番。有的问题讨论是没有必要的,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下课了,合作小组也就不存在了。可以这样说,这些小组讨论只是课堂教学的点缀,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模式的继续。
我想“合作”应该是同学之间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合作的内容有探究题、共同完成讨论、活动、练习等。合作的时间不仅限于课堂,还包括课前和课后。小组合作不仅有当堂课的学习任务,还有一个阶段、一个学年的学习目标,而且小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
三、没有把握好探究性学习的“度”
高效课堂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最为宝贵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接受学习,这种简单的重复严重制约了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要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同时,鼓励不同的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
有这样一种倾向,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提问多,讨论多就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了。于是授课教师不辨问题的难易,非常浅显的问题也让学生讨论且次数频频。有的教师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然要做到这样,首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既忌过于简单,缺乏思维深度,又要注意问题过深、过难或缺乏主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参与不同梯度的问题,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
四、只注重形式,却轻视了结果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听一些课,课堂上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却学不到什么东西,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原因之一是目标层次浅,为热闹而讨论,无深入、实质性的内容,只单纯为了探究而探究,基础知识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二是评价时只注意了过程评价而忽视了终结性目标评价。三是采取“放羊式”的“自主”学习,即不该让学生自学的内容也安排学生去“死啃”,该讲的也不讲,或讲不透,结果出现很多“漏洞”,生米常做成了“夹生饭”。
五、传统教学全是落后的东西吗
有的老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受教师、学生、教材、其他课程资源、教学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环节中,而不是一种模式,教师追求的应当是本质的东西。新课程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强调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改变”不是“抛弃”,讲解式、个体学习今后仍然是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之一,它们与探究式、合作式是相辅相成的。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都要将重心从“教”转到“学”,都要增强学习的研讨性、互动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我们应该避免走入僵化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现探究性学习与传授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融合,以全面实现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