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实施语文课程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gver454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相关论述,语文教师应有选择地、创作性地开发语文课程,而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发挥语文教师自身特长、坚持生本课堂對课程开发的成功至关重要。
   关键词: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现代诗歌写作教学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现代诗歌更是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鲜明有韵律。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尽管教材选录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现代诗歌经典作品,但总不能被较好地利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高教师水平,发展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鉴于此,笔者利用地域资源特点,开发了“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诗歌写作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原则


  《课程标准》关于“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明确提出:“应引导和鼓励教师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抓好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应防止过于偏重技能的倾向,更不能要求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做题操练。”这个建议,为开发“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诗歌写作教学课程,定下了基调和方向,即立足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开展了解现代诗歌、体验诗歌朗诵、写作诗歌作品、展示创作成果等活动。

二、课程的实施


  笔者主要通过“三课一赛”来实施课程。所谓“三课一赛”,即“一堂走近现代诗歌的课”(了解)、“两堂朗诵楠溪江诗歌的课”(体验)、“一堂师生共写献给楠溪江的诗的课”(写作)、“一次诗歌成果展示暨朗诵作品比赛”(展示)。
  (一)了解:一堂走近现代诗歌的课
  这堂课的侧重点是:介绍现代诗歌的定义,鉴赏现代诗歌名作,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想象和意象。
  现代诗歌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这个定义,突出词语和结构、节奏和韵律以及思想感情,紧扣现代诗歌核心要素,能让学生快速抓住其精髓。在教学中,笔者选取了现代诗歌中的一些经典作品。
  首先,选用美国著名诗人威姆斯的名作《便条》来和学生讨论现代诗歌分行的意义。诗歌《便条》不分行,就是生活中一张普通的便条,而恰到好处的分行之后,就有了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成了一首现代诗。分行,让原本平淡的语言变得更富有表现力,充满了变化的趣味。学生对于这样一首因为分行而成的现代诗歌,十分感兴趣,也明白了分行之于诗歌的意义。
  接着,选用顾城的《一代人》、非马的《鸟笼》、北岛的《古寺》、曾卓的《悬崖边的树》、埃兹拉·庞德的《天鹅》等具有典型意义的诗作,作为鉴赏对象,让学生体味诗歌是想象和意象的艺术。同时,通过词语替换、挖空重填等教学技巧,让学生进入这些诗歌的想象和意象世界。
  最后,选取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食指的《热爱生命》《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北岛的《回答》、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作,采用配乐朗诵的方式,带领学生体味其中丰富而强烈的感情。
  这样的一堂课,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同时,笔者设计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沉浸在现代诗歌的美好之中。
  (二)体验:两堂朗诵楠溪江诗歌的课
  这两堂课,所朗诵的诗歌主要取材于《楠溪江当代诗文选》一书,以及《诗刊》社于2011年举办的第二届“永嘉·青春回眸”诗会中涌现的歌咏楠溪江的诗歌作品,其中有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的《在永嘉,与谢灵运相遇》、陈东东的《谢灵运》、商震的《瓯北一夜》、叶萍的《静静的楠溪江》、黄亚洲的《楠溪江漂流》等作品。这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地域课程资源。
  这些诗歌作品,语言优美,语句凝练,感情丰富,非常适合学生朗诵。而且,这些诗歌的写作对象,就是学生所生活的地域,他们对诗歌中的内容十分熟悉,会有一种认同的自豪感。笔者把这些精选的诗歌作品编辑成册,提早几天发给学生,由学生自由选择,精心准备,然后在课堂上或个诵或群诵进行展示。
  这一过程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看,通过接触这些讴歌楠溪江的优秀诗歌作品,学生能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风光之美、诗歌之美,进而促进诗歌素养的养成。从“过程与方法”看,通过对这些诗歌作品的选择、准备、展示,学生能获得一定的诗歌朗诵技巧,并提高诗歌审美鉴赏能力。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通过这样的课堂诗歌朗诵活动,学生能获得思想启迪,享受诗歌的审美乐趣,并从中得到对故乡的情感认同。
  在这两堂展示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他们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能力。课堂氛围融洽和谐,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味了现代诗歌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三)写作:一堂师生共写共生的课
  在充分了解和体验现代诗歌的基础上,笔者并没有急着让学生直接进入诗歌写作的流程,而是在教学中结合了以下措施:
  一是和学生一起写。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是一种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好方法。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非先生说:“现实的问题是,教学生写作的老师,自己往往不会写作!”其实,很多语文教师能写,只是不愿意动笔罢了。教师也不是一定要比学生写得好,只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它本身的意义就足够激励学生了。
  二是提供学生写作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不会写作,其实是因为教师出的题目或者指导的方向不够明确。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笔者先向学生明确诗歌写作的主题——“春天,写首诗歌献给楠溪江”,接着共同讨论“春天的楠溪江”有哪些可以提供写作的意象,并归纳出春水、青山、晨曦、春雷、竹筏、初阳、鲜花、渺茫的雾气、斑驳的树影等意象。然后,才是师生共同写作。   三是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点评环节。对学生来说,诗歌写作初稿完成之后,修改调整是提升作品质量的必要手段,而师生、生生互动点评,是学生自我实现和体验价值的内化过程,能充分激发修改习作的热情。
  以上三个措施参与学生课堂写作的过程,体现了共生课堂的特点,也促成了“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诗歌写作教学课程最终目标的达成。这也是这一诗歌写作教学课程的独特之处。
  (四)展示:一次诗歌成果展示暨朗诵作品比赛
  《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提示”中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展示成功和获得荣誉”都能更有效地激发动力。以比赛的形式,采用面向全校师生朗诵自己诗歌作品的方式,来展示这次“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诗歌写作教学课程的成果,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
  学生极其重视这次比赛,并作了精心准备。比赛那天,学生精神饱满,因为朗诵的是自己的诗歌作品,所以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快乐之情。最終得奖的学生,觉得是锦上添花;没得奖的学生,也是毫不气馁!
  比赛活动结束后,笔者还引导学生把所有作品编辑成小册子《雏凤新声》保留下来。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笔者还把这本小册子寄给了各类报刊,其中的很多作品得以公开发表。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好几个学生坚持继续进行诗歌创作,到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已经写满了一本小册子。

三、实践反思


  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语文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考察和挖掘地域课程资源,让它们成为语文课程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二是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身特长。任何语文课程的开发,一定是基于语文教师自身特点的。善于写作的教师,可以关注语文写作课程的开发;善于朗诵的教师,可以关注语文朗诵课程的开发;善于表达的教师,可以关注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开发……只有如此,语文课程的开发才会是切实有效的。
  三是坚持生本立场,以学生为中心。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如此,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模式,都要坚持生本立场,以学生为中心(学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践更有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水浒传》是语文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要求的必读名著。以从娱乐性、文学性阅读走向思辨性阅读为旨归,《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可采用如下策略:创新内容梳理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改变教学起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指导精读细思,引领学生走向思辨性阅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思辨性阅读;《水浒传》  《水浒传》是语文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要求的必读名著。经典名著的阅读需要不断走向深入,这已成为共识。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受欢迎,契合《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从浙江省各地的中考试题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主要考查的能力有访问和检索文本信息的能力、理解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反思和评价文本信息的能力等。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阅读能力;命题研究  近几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深受命题者的青睐,以2019年浙江省各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例
期刊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文本,使学生在独立阅读与理解中提升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表达交流能力。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劳动”,旨在通过专题研讨活动,加强当代青年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确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  本单元由三篇新闻通讯《喜看稻菽千层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
期刊
摘 要:学习任务设计是专题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理念的关键。但是,对任务的内涵与特征等缺乏深入了解,限制了教师在学习任务设计上的发挥。王岱老师在专题教学上开展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探索,她所設计的学习任务,灵活多变,切实有效,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征——真实、统整、具体,很好地诠释了课标所倡导的“典型任务”的典型性。   关键词:专题教学;
期刊
群文阅读,应是一种深度学习,即学生要通过围绕一个特定议题的不同文本的学习,获得深层次的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引导学生以“探诗文印记,访名士风流”为阅读任务,联读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陶渊明的《饮酒》(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三篇诗文,理解人物的精神力量与光辉人格,深入把握中国“士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一字入题  上课伊始,笔
期刊
摘 要:近两年浙江省各地市语文中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编制,呈现出指向素养评价的情境化命题以及体现“以评促学”“评价即学习”理念的趋势,在评分方式上也多指向学生的思维品质。2020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复习备考,应以教材为本进行基于教学评一体的试题创编与训练,以实现轻负高效。   关键词: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题;命题研究  一、中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选文特点及变化  统计2019年浙江省11地市的9
期刊
【设计意图】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的双重叙事视角出发,探寻《阿长与〈山海经〉》和《五猖会》中的双重叙事视角,并以四个任务串连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双重叙事视角的切换中,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对往事的温暖回忆和冷静批判,感受“回忆性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语段中“童年的我”和“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整本书阅读”开展不易:学生与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存在时代隔阂,其阅读往往流于形式,浅尝辄止,止步情节,也不能很好地挖掘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从教学实践看,融入现代元素、设计系列任务单和引导学生借助想象与文本对话等,是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教学方法  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
期刊
摘 要: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所以,文言文阅读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在“炼字炼句处”学策略,于“章法讲究处”寻路径,这是引导学生从“文言”学习走向“文化”内化的必由过程。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炼字炼句;章法讲究;《卖油翁》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脚点是对祖国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