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幽默奇想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头发先生行医记》是一部构思颖异、想象奇谲的幽默童话。它的故事启幕于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就医场景:诊所里,医生和护士忙个不停;病人们在靠墙的座位上等候就诊,多少流露出些不耐烦的情绪;救护车呜呜响起,医生匆忙出医……如此常规的忙碌情形,使得童话开头仿佛不经意间提到的绿头发先生“留着一头绿油油的长发”的奇异特征,几乎完全淹没在了这寻常生活的语态中。直到看见这位医生的身影分明一次次奔出诊所去处理急务,却又仍然安坐在诊室看诊,那种从日常的土壤里忽然钻出的奇想的藤蔓,才叫我们大吃一惊,继而去回溯它的来由———在绿头发先生“一次比一次瘦”的身形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这个秘密与他的神秘身份和神奇本领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这是童话里一个巧妙的伏笔。它像一副暗藏的谜面,悄悄埋伏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进程中,一直要到故事结束,才会向我们完全揭开。但与此同时,随着作品叙事的展开,有关它的谜底又无时不在文字间隐约闪烁。常常是在情节发展的某些节点,我们猛地悟到,此前一带而过的某个不起眼的小细节里,其实早已伏下了隐在的叙事暗號。比如绿头发先生的那一头“绿油油的头发”,表面上只是一项奇异的外形特征,其实则清楚地昭示着他身份的秘密。只要你读得够仔细,关于这个秘密的种种暗示,一直在文本里朝你眨着眼睛。例如,当绿头发先生一阵风似的出入诊所,候诊的人们纷纷评点和议论着他“越来越瘦”的变化,对话中,有人叹道:“瘦得就剩下一根啦!”读者或许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要用如此怪异的“一根”来形容一位“先生”的身量?一旦我们获知绿头发先生的真实身份,这份疑惑也就为微笑的恍然所取代。解开这些小小的叙事环扣的过程,伴随着一份智力游戏的愉悦,而这么一来,童话的阅读也增添了独特的解谜和发现的快乐。
  《绿头发先生行医记》可能是迄今为止刘海栖童话中将伏笔的巧度和悬念感掌握得最为恰到好处的一部作品。而如果我们再把它放到整个当代原创童话艺术发展的语境中,从文学探索的角度来看它的特征与价值,那么其最为独特的艺术贡献还在于,作家在童话常见的拟人手法的运用中,就拟人对象的物性做了十分巧妙的创生与化用。明白人一定能读出来,这是一部主要以蔬菜、水果等植物对象为主角的童话。故事里的西红柿小姐、茄子先生、丝瓜太太、白菜女士等角色,包括绿头发先生本人在内,无一不是可对号入座的蔬菜品类。但作家在叙事中偏偏有意避开了对其蔬菜身份的直接指认,反而用“她的脸红红的圆圆的,看上去像一个熟透了的西红柿”“说这话的人浑身上下都是紫的,看来血压的确很成问题”“这两个警察一个胖,一个瘦,胖的像柿子椒,瘦的像红辣椒”,还有“穿翠绿色连衣裙的女士”“留着莴苣头的老师”“青皮萝卜似的光头男子”等形象幽默的譬喻,造成一种写人似物而非写物拟人的错觉。这一似人而物、似物而人的巧妙手法带来了奇特的阅读效果:你既觉得这些角色分明是物性十足的拟人对象,又觉得在他们的物性中真有着生命和情感的切实内涵。在童话里,我们见惯了太多将物的形象直接挪移到人类世界及其行为逻辑中的童话拟人,却很少见到将物性与人性如此巧妙地融为一体、且能令它们在拟人与拟物的模棱关系中演绎独特故事的艺术创新与探索。如果说“绿头发先生”的形象多少让我们想起了20世纪美国童话作家休·洛夫廷笔下声名远播的另一位怪医“杜立德”的传说,那么在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刘海栖的这部新作无疑更让我们看到了当代童话艺术拓展与探索的新境。
  这部作品也将海栖童话向来擅长的语言幽默提升到了一个更为纯粹和明净的层次。书中绿头发先生出场的片段,尤其值得一再品读。作者的叙述是清朗的、素朴的,同时又是活泼的、生动的;人物的对话是自然的、简白的,同时又饱含可爱的生趣和意味。那种日常生活的平凡琐细与童话幻想的灵妙奇异、舒展细致的场景铺写与一波三折的悬念起伏的奇巧对称,给读者带来了十分享受的阅读体验。在《绿头发先生行医记》里,幽默的滋味是丰富的,多样的。它有时是凯斯特纳式的奇思妙想,比如水下电视台播出的各类奇闻趣事;有时是达尔式的游戏狂欢,比如巫婆学校里孩子们的创意捣蛋;有时是罗大里式的荒诞讽喻,比如“特种燃料”和“官瘾病”的反讽;而在作家夸张滑稽的笔触之下,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份洛夫廷式的温情和暖意。也许可以说,在海栖先生的童话里,始终包含着一种朝向经典的努力意识。这些年来,他以不间断的童话创作默默实践着内心的艺术追求。这样一份持之以恒的写作热忱和理想,值得作为读者的我们奉上真诚的敬意与远大的期望。
其他文献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悉心打造的儿童文学的新品力作———《向日葵中队》是一部儿童成长小说。打开封面,迎面而来的是一句耐人寻味的题记———如果生命是一个圆,很多人让这个圆变得很圆满。我不禁想:世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都值得珍惜和敬畏,然而生命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要使生命圆满就更为不易,一个年轻的作家把自己的第一次儿童文学创作放进如此沉重的话题,她会如何驾驭?这勾起了我深深的好奇。  《向日葵
期刊
《打开文学的方式》让人想到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的《如何读,为什么读》以及托马斯·福斯特的(ThomasC.Foster)《如何像大学教授一样读文学》。作者王敦也在开篇即言明,“这本书就是从我们普通读者的角度,来告诉你———你本人,一个普通人,如何打开文学,与文学发生关系”[1]。与前述两本美国著作相似,这是一本图解文学阅读的书,以一个大学教授兼资深阅读者的视角,示众人以阅读文学
期刊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代。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一方面,理论界新成果很多,但是分歧重重,难以操作;另一方面,一线教师缺乏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在莫衷一是的现实下,基本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教学,很辛苦。这成为推广汉语和汉文化的“瓶颈”。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还有个“语文并进”还是“语
期刊
一、推倒陈说,揭示真相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揭示事实真相,然受到历史与现实复杂性、文献资料或研究方法的限制,许多事实真相始终在漫漫迷雾之中。汉语史上就有很多类似的“迷”,很难理解,也很难解释,以致长期以来始终成为争论不休的“无解”或“多解”之题。比如“先秦书面语与口语一致”“古人说话就是之乎者也”之类,虽然近百年来的教科书都是这么写的,但似乎说服力不强,仍有很多人怀疑这样的结论。原因也很简
期刊
三月白先勇先生来南开,原本安排我们有一场关于《红楼梦》的对话,后来因故取消了,非常遗憾。我钦佩白先勇先生,是因为青春版《牡丹亭》,从在南开的演出,到苏州大学、北京京伦饭店、国家大剧院等,直接的交流使我受益很多。我对他的佩服不是出于一般的礼貌和尊敬,而是发自肺腑的,我认为他确实把自己的生命、心灵和智慧投入到昆曲等传统慧命的延续上了。《白罗衫》在南开演出时,我坐在他旁边,让人感动的是,从整部剧的构思、
期刊
我工作的报社出门隔一条马路就是海,从陆地向海上铺展着栈桥,栈桥俨然是青岛的标志。外地游客来青岛,往往会来栈桥。尤其到了夏天,栈桥这一带的海边简直是人满为患,海风里弥漫着浮躁。但已经少有人会联想到,当年正是从这座伸展到海湾里的栈桥上,德国士兵的铁蹄踏上了青岛———当时的胶澳。那是青岛沦为德国租借地的开始,也是清王朝与西方列强一系列海战失败的最后一幕,其实德国人登上栈桥进入青岛并没有经过海战,兵不血刃
期刊
对于我来说,阅读这部小说的体验,并不愉快:身为女性,我震惊于故事里真实存在的人和事以及他们针对女性的冷酷恶意,身为教师,我震惊于国文老师李国华以及他的同事们普遍地猎取享用女学生并以此自得的事实,身为文学从业者,我震惊于李国华竟然以“思无邪”的诗教做他卑劣犯罪的遮羞布这一更为卑劣的行径。震惊让我一时间说不出话,但最强烈的直觉是:我有一种原罪感,性别的原罪———小说里被性侵的女孩子们,有可能是我,或我
期刊
长篇小说《吉祥时光》以散文笔法营造小说意境,作者用凝练精粹的语言生动地讲述了大变动时代的中国少年和中国故事。  慢时光中的中国伦理与日常生存的历史性  小说以主人公少年吉祥的视角叙述了一个天翻地覆时代的慢时光。对一个孩子来说,大变动时代是悠长的景深,这种景深赋予儿童看世界独特的时空感,这种时空节点的深刻印象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定格在少年的记忆中。  在儿童的眼光中,时光是慢的,慢到可以觉得一只蜗
期刊
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作为一个术语,正式出现在美国学者舒斯特曼发表于1999年的一篇论文中,这位学者又在2008年出版了专著《身体意识———凝视的哲学与身体美学》。我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突出了副标题中的“身体美学”而将之译为《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身体美学由此引起了国内学者的较多关注。但综观国际学术界,真正以“身体美学”作为标题的专著并不多见,王晓华的新
期刊
《一个甲子的畅想:面向未来120项科技预见》出版了。翻读片刻,就会感到这是一部脑洞大开、畅想未来的趣味之书,一部数据汇聚、名词叠锦之书,一部专家学者的沉思之作,一部大中小学生的梦想之书,一部集众人之智、聚众人之慧的好书。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有趣就在于在书中可以看到脑洞大开的畅想思维,充满了天马行空、丰富风趣的奇思妙想。它放飞思想,横跨广阔的空间预见未来,数、理、化、天、地、生,天高云淡;信息、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