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并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让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的事情,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关键词:个性写作;兴趣;感悟;生活
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一种形式,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等得到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学生的作文往往能集中体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认识和知识基础等方面的水平以及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捕捉习作材料,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情感升华。但是目前许多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大,害怕写作文,提起作文就像是“老鼠见了猫”,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长此下去,不仅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教学便成了语文老师首先要攻破的“关口”。我认为,找出学生作文难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一定能够帮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来。
一、查找作文难的原因,从根本解决
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时常觉得无内容可写,三言两语之后就感到抓破脑袋也不知再写什么好了。经过了解,我发现学生写作文难有以下原因。
1. 在平时生活中缺乏细心观察
可能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每天都在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难道对生活还不熟悉吗?其实,他们只观察到了生活的表面,而作文不单要写生活的表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表面去反映生活的内涵。有的学生只看重事情的结果,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事情的经过。没有对生活进行充分的、细心的观察,是很难对生活进行真实而细致的描写的,如此又怎能做到言之有物呢?
2. 将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有一定的难度
很多学生不大懂得运用书面语言去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感到力不從心,写作时感到很迷茫。而将口头语言转变成书面语言需要长期的锻炼和积累,只有不断培养小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循序渐进,才能让他们爱上作文,爱上语文。
3. 课外阅读量不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动画片、电子游戏充斥了孩子们的生活,相对乏味、沉闷的书籍难以吸引他们的兴趣。阅读量不足,作文水平自然难以提高。
二、对症下药,提高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作文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就会主动地去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作文变成快乐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表达的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而学生在作文中要想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必须有充足的体验与实践。
1. 丰富生活,为写作打好铺垫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家乡的变化、学校的变化、秋天的田野等题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之美,用心灵去体会生活之美,用笔墨去书写生活之美。每学期一次的出游活动就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在每次出游之前我都会要求学生记住自己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活动中有什么是让自己觉得最难忘的,以及有什么感受,等等,这对于写作是十分有用的,而且能让学生在众多的活动中学会取舍,做到重点突出;至于感受,这是学生的真情实感,是真情流露,是最能打动人的一个环节。回家后立即动笔写,因为此时意犹未尽,语言会更加具体、生动,回味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享受人生、热爱生活,从文中见“人”,并以文字阐明观点,这是生活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作文的要求。
2. 创设情境,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出现思维断层,不知怎样表达,而且文章中有许多重复出现的词汇。书面语一般是普通话,但粤语与普通话差异很大,许多学生都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有时候不能将方言转化为普通话表达出来,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讲普通话,多朗读优秀的课文,多进行口语交际,或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坚持下去,写作时就能运笔自如了。
3. 课外阅读,他山之石可攻玉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期进行大量的阅读,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为己所用,以此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刚开始阅读时,应该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课外读物,逐渐培养兴趣;有了兴趣之后,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文笔优美的文章;当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看名著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丰富人生经历和体验,厚积而薄发。“写作是一条鱼,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就是给了学生一片海,所有的鱼都在海中。有了海,何愁收获不到鱼?”
三、个性写作,盛开心灵之花
学生的作文没有一点新意,千篇一律,我想这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通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百花齐放呢?一百个学生应该有一百种思维,对同一事件的想法各不相同。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的事情,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态度、想法,甚至一些不成熟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课文后,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都各不相同。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我让学生说说对小女孩的遭遇的感受,并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在那个寒冷的大年夜的大街上碰到小女孩,你会怎样做?我还要求学生用笔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写下来。又如在学习完《穷人》后,我让学生续写《两个孩子长大以后》,让他们尽情发挥,通过小练笔来开启写作思维,同时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挖掘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并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如此,何愁作文无新意?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命题作文,给学生留下更大的写作空间。学生从小就被一些作文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如前后呼应、结尾点题等,都让学生如堕入云雾之中,不明所以。其实只要是学生真实的独特生活体验,是他们自我的真情流露,又何必去理会它是否前后呼应呢?试问当年王羲之在写《兰亭序》时,何尝不是一挥而就,表现得痛快淋漓呢?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想象,实现真正的个性写作,那时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了。
关键词:个性写作;兴趣;感悟;生活
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一种形式,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等得到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学生的作文往往能集中体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认识和知识基础等方面的水平以及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捕捉习作材料,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情感升华。但是目前许多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大,害怕写作文,提起作文就像是“老鼠见了猫”,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长此下去,不仅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教学便成了语文老师首先要攻破的“关口”。我认为,找出学生作文难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一定能够帮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来。
一、查找作文难的原因,从根本解决
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时常觉得无内容可写,三言两语之后就感到抓破脑袋也不知再写什么好了。经过了解,我发现学生写作文难有以下原因。
1. 在平时生活中缺乏细心观察
可能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每天都在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难道对生活还不熟悉吗?其实,他们只观察到了生活的表面,而作文不单要写生活的表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表面去反映生活的内涵。有的学生只看重事情的结果,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事情的经过。没有对生活进行充分的、细心的观察,是很难对生活进行真实而细致的描写的,如此又怎能做到言之有物呢?
2. 将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有一定的难度
很多学生不大懂得运用书面语言去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感到力不從心,写作时感到很迷茫。而将口头语言转变成书面语言需要长期的锻炼和积累,只有不断培养小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循序渐进,才能让他们爱上作文,爱上语文。
3. 课外阅读量不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动画片、电子游戏充斥了孩子们的生活,相对乏味、沉闷的书籍难以吸引他们的兴趣。阅读量不足,作文水平自然难以提高。
二、对症下药,提高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作文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就会主动地去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作文变成快乐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表达的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而学生在作文中要想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必须有充足的体验与实践。
1. 丰富生活,为写作打好铺垫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家乡的变化、学校的变化、秋天的田野等题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之美,用心灵去体会生活之美,用笔墨去书写生活之美。每学期一次的出游活动就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在每次出游之前我都会要求学生记住自己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活动中有什么是让自己觉得最难忘的,以及有什么感受,等等,这对于写作是十分有用的,而且能让学生在众多的活动中学会取舍,做到重点突出;至于感受,这是学生的真情实感,是真情流露,是最能打动人的一个环节。回家后立即动笔写,因为此时意犹未尽,语言会更加具体、生动,回味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享受人生、热爱生活,从文中见“人”,并以文字阐明观点,这是生活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作文的要求。
2. 创设情境,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出现思维断层,不知怎样表达,而且文章中有许多重复出现的词汇。书面语一般是普通话,但粤语与普通话差异很大,许多学生都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有时候不能将方言转化为普通话表达出来,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讲普通话,多朗读优秀的课文,多进行口语交际,或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坚持下去,写作时就能运笔自如了。
3. 课外阅读,他山之石可攻玉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期进行大量的阅读,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为己所用,以此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刚开始阅读时,应该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课外读物,逐渐培养兴趣;有了兴趣之后,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文笔优美的文章;当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看名著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丰富人生经历和体验,厚积而薄发。“写作是一条鱼,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就是给了学生一片海,所有的鱼都在海中。有了海,何愁收获不到鱼?”
三、个性写作,盛开心灵之花
学生的作文没有一点新意,千篇一律,我想这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通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百花齐放呢?一百个学生应该有一百种思维,对同一事件的想法各不相同。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的事情,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态度、想法,甚至一些不成熟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课文后,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都各不相同。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我让学生说说对小女孩的遭遇的感受,并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在那个寒冷的大年夜的大街上碰到小女孩,你会怎样做?我还要求学生用笔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写下来。又如在学习完《穷人》后,我让学生续写《两个孩子长大以后》,让他们尽情发挥,通过小练笔来开启写作思维,同时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挖掘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并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如此,何愁作文无新意?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命题作文,给学生留下更大的写作空间。学生从小就被一些作文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如前后呼应、结尾点题等,都让学生如堕入云雾之中,不明所以。其实只要是学生真实的独特生活体验,是他们自我的真情流露,又何必去理会它是否前后呼应呢?试问当年王羲之在写《兰亭序》时,何尝不是一挥而就,表现得痛快淋漓呢?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想象,实现真正的个性写作,那时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