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促使学生提高语文思维能力。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切入性、发散性、质疑性和整合性,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语文思维能力;小学语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重要的对话载体,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尝试探究,继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起到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完善提问的技巧,用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避免零碎、低效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維更加积极、深刻,进而把握住文章的内涵。
一、注意切入性,深度探索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找到问题的切入点,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我尝试把握住文章的文眼,从文眼处入手提出问题,这样既能让切入点变得更小,又能让问题具有整体性,避免碎问,这样的问题有助于让学生沿着问题探究下去,进行深度思考。
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荷花》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创作生动形象的文章,展现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授课时,我抓住荷花的形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重点感受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首先提出问题:“作者展现了唯美的荷塘美景,那么作者又如何展现荷花静态和动态的美呢?”其次则组织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句子,说说哪些句子展现了荷花静态和动态的美。如有学生提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就展现了荷花的动态美。此后我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作者写了自己一闻到荷花的清香,就急着往荷花池跑,你觉得这样的文字是否是累赘呢?”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这里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急切心情,让整篇文章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效果。
在提问时,我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提出补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提问的启发下沿着一定的方向继续深入下去进行探究。学生能在层层深入的问题的促进下激发探究意识,思考问题时会更加深刻。
二、凸显发散性,放飞想象
提问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发散性,要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如,学生能在符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展开新奇、合理的想象,这样就能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问题,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所发展。
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八组《西门豹》时,我提出了一些看似和课文无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首先提出:“大家是否遇到过迷信的人,当今的人尚且迷信,古代的人又会怎样?”又如,“大家觉得怎样的官吏才是好官呢?”这些问题看似和课文无关,但是结合西门豹的事例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关系。“西门豹识破了巫婆的诡计,并破除了百姓迷信的观点。”“西门豹心系百姓,除了处理了巫婆和官绅外,还解决了灌溉的问题,这样一心为民的官吏才是真正的好官。”最后我又组织学生展开想象:“大家想一下在西门豹的治理下,当地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自由,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在提问时,我往往会提出一些看似无关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却如同针线一般,能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这些问题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最终会起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学生最后往往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其想象力也随着回答问题的深入而有所提升。
三、讲究质疑性,鼓励批判
在提问时我还十分注意问题的质疑性,尝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批判性思考。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怀着一份怀疑,尝试向作者发起挑战,避免“尽信书”的问题,能形成更好的阅读习惯。
在指导学生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五组《孔子拜师》,我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尝试批判性地阅读文章。我鼓励学生思考:“大家是否有一些不理解,或者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呢,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如有学生提出:“孔子此前并未看见过老子,只是道听途说觉得他很了不起,这样就千里迢迢地拜老子为师,这样是不是太过于盲目呢?”我肯定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并组织学生思考孔子的行为是否合理。如有学生提出:“孔子一定是听很多人都这么说,才会觉得可信。”还有学生提出:“孔子想要验证老子的学问,只有亲自去见老子,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行为并不盲目,反而是脚踏实地求证。”这样学生就在讨论中解决了怀疑的问题,其认识有所提高。
我不仅在授课时提出有质疑性的问题,同时还时刻关注课堂生成的情况,发现学生对某些问题有困惑,或者是质疑,就会深挖下去,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疑问进行探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提问的好习惯。
四、富有整合性,综合应用
语文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我在提问时注重问题的整合性,尝试让学生联系历史、美术、地理等其他的学科入手进行分析。同时,我还尝试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不仅回答问题,而且还起到了综合应用的作用。
学习了三年级上册第二组《奇怪的大石头》后,不少学生都对地理学、地质学方面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进行搜索,看看还有哪些和地理、地质有关的小知识,并尝试以之为主题进行创作。如有学生将地理学和成语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发现一些成语中也蕴藏着地理学的知识。如有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成语‘中流砥柱’,发现它原来也和地理学知识有关。黄河三门峡段有一个石岛,黄河水到了这里就会形成巨大的漩涡,所以这里十分危险。在行船者看来那个岛就是航标,所以被称为‘中流砥柱’”在整合学习中,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知识,起到了学科拓展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注重各种学科的渗交叉和整合。提出整合性的问题则有助于学生进行学科拓展,提高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巧妙地设置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只要问题得法,学生的思维就能想纵深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丽娴.巧问善导,拓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8):64-65.
[2]李菊梅.善学优导,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6(5):59-60.
[3]祁微微.借助问题引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J]. 成才之路,2017(26):38-38.
[4]刘晓洁. 让问题引领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6(54):52-52.
【关键词】问题;语文思维能力;小学语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重要的对话载体,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尝试探究,继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起到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完善提问的技巧,用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避免零碎、低效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維更加积极、深刻,进而把握住文章的内涵。
一、注意切入性,深度探索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找到问题的切入点,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我尝试把握住文章的文眼,从文眼处入手提出问题,这样既能让切入点变得更小,又能让问题具有整体性,避免碎问,这样的问题有助于让学生沿着问题探究下去,进行深度思考。
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荷花》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创作生动形象的文章,展现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授课时,我抓住荷花的形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重点感受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首先提出问题:“作者展现了唯美的荷塘美景,那么作者又如何展现荷花静态和动态的美呢?”其次则组织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句子,说说哪些句子展现了荷花静态和动态的美。如有学生提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就展现了荷花的动态美。此后我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作者写了自己一闻到荷花的清香,就急着往荷花池跑,你觉得这样的文字是否是累赘呢?”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这里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急切心情,让整篇文章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效果。
在提问时,我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提出补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提问的启发下沿着一定的方向继续深入下去进行探究。学生能在层层深入的问题的促进下激发探究意识,思考问题时会更加深刻。
二、凸显发散性,放飞想象
提问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发散性,要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如,学生能在符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展开新奇、合理的想象,这样就能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问题,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所发展。
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八组《西门豹》时,我提出了一些看似和课文无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首先提出:“大家是否遇到过迷信的人,当今的人尚且迷信,古代的人又会怎样?”又如,“大家觉得怎样的官吏才是好官呢?”这些问题看似和课文无关,但是结合西门豹的事例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关系。“西门豹识破了巫婆的诡计,并破除了百姓迷信的观点。”“西门豹心系百姓,除了处理了巫婆和官绅外,还解决了灌溉的问题,这样一心为民的官吏才是真正的好官。”最后我又组织学生展开想象:“大家想一下在西门豹的治理下,当地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自由,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在提问时,我往往会提出一些看似无关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却如同针线一般,能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这些问题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最终会起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学生最后往往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其想象力也随着回答问题的深入而有所提升。
三、讲究质疑性,鼓励批判
在提问时我还十分注意问题的质疑性,尝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批判性思考。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怀着一份怀疑,尝试向作者发起挑战,避免“尽信书”的问题,能形成更好的阅读习惯。
在指导学生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五组《孔子拜师》,我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尝试批判性地阅读文章。我鼓励学生思考:“大家是否有一些不理解,或者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呢,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如有学生提出:“孔子此前并未看见过老子,只是道听途说觉得他很了不起,这样就千里迢迢地拜老子为师,这样是不是太过于盲目呢?”我肯定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并组织学生思考孔子的行为是否合理。如有学生提出:“孔子一定是听很多人都这么说,才会觉得可信。”还有学生提出:“孔子想要验证老子的学问,只有亲自去见老子,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行为并不盲目,反而是脚踏实地求证。”这样学生就在讨论中解决了怀疑的问题,其认识有所提高。
我不仅在授课时提出有质疑性的问题,同时还时刻关注课堂生成的情况,发现学生对某些问题有困惑,或者是质疑,就会深挖下去,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疑问进行探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提问的好习惯。
四、富有整合性,综合应用
语文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我在提问时注重问题的整合性,尝试让学生联系历史、美术、地理等其他的学科入手进行分析。同时,我还尝试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不仅回答问题,而且还起到了综合应用的作用。
学习了三年级上册第二组《奇怪的大石头》后,不少学生都对地理学、地质学方面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进行搜索,看看还有哪些和地理、地质有关的小知识,并尝试以之为主题进行创作。如有学生将地理学和成语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发现一些成语中也蕴藏着地理学的知识。如有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成语‘中流砥柱’,发现它原来也和地理学知识有关。黄河三门峡段有一个石岛,黄河水到了这里就会形成巨大的漩涡,所以这里十分危险。在行船者看来那个岛就是航标,所以被称为‘中流砥柱’”在整合学习中,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知识,起到了学科拓展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注重各种学科的渗交叉和整合。提出整合性的问题则有助于学生进行学科拓展,提高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巧妙地设置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只要问题得法,学生的思维就能想纵深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丽娴.巧问善导,拓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8):64-65.
[2]李菊梅.善学优导,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6(5):59-60.
[3]祁微微.借助问题引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J]. 成才之路,2017(26):38-38.
[4]刘晓洁. 让问题引领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6(54):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