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数学素养;数学小报;养成探究
目前部分老师依旧十分关注所谓的“效率”,课堂上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知识,许多讨论和思考以及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都省略了,甚至有些动手操作环节也以动画演示。老师是课堂的真主角而学生是伪主角。站在大课程观的角度,编写数学小报通过收集信息,整理资料,汇编创造,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可以对数学文化建设作系统、整体思考,形成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在校园中形成特殊的数学文化环境和氛围,形成一个数学文化场,将静态的数学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活动和过程。
一、数学小报的制作探究
“数学小报”是基于数学知识及与数学学科相关信息等的汇集,通过学生的自主编排,形成纯手工的类似于报纸的宣传工具和欣赏版面,作为数学课堂知识的整理及数学课外知识的延伸,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手段。
(一)内容探究
1、基于课堂知识的小报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最有效场所,也是数学小报的源泉,通过制作数学小报学生会形成更加深刻的数学印记。
(1)翻转生活:如“位置”一课,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我让学生在试卷大小的小报上选择一块大小合适的区域和位置,画出家校及要好同学家的位置图,这样学生既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增加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增加对同学家地理位置的了解,增进友谊。学生的地理位置图,虽形态各异与正规地图有差异,但依然能给整个数学小报带来更靓丽的一角。
(2)镜像还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分四步制作小报。步骤一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步骤二学生剪下画的图形;步骤三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知会求面积的平面图形;第四步学生用已知图形知识推移求取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教学后,学生拿出平时在做的小报,按照思考过程进行粘贴并作注释,呈现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整堂课的重难点作为数学小报的素材之一。随着学生动手制作小报和数学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每一次制作中得到综合提升。
(3)知识点大集合:每节课都有重要的数学知识,如何让这些知识进行整合,w我们尝试用数学小报,把每课重要知识进行整理,像一个个士兵进行集合,每单元知识点就全部在数学小报中呈现,数学知识得以链接和迁移。
2、基于亲子合作的课外小报
亲子合作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一,每月底或一单元学习结束后,推出亲子合作小报,亲子合作小报有效提升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这有别于布置家长作业任务。我们主要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与家长探讨数学知识,聆听家长所了解的数学故事,共同通过电脑或书籍搜集有关数学信息的平台。
(二)数学小报制作流程探究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也是核心素养的灵魂。数学小报通过收集信息,整理资料,汇编创作,团结协作等四个阶段进行开展。
1、收集信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资料的收集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形成探究欲望。借助数学小报学生可收集感兴趣的信息,有零星的,也有整个知识模块或链接。通过收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空间观念,模型思想等得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得以培养。探究三年级数学“集合”时,学生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跟维恩有关的信息,了解维恩图的成就等。在教学高斯求和时,学生同样会去找相关信息及对人类数学的贡献等。
2、整理资料:收集大量信息后,学生可以自己整理,也可小组合作整理。把一个个知识点像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可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几个数学信息的简单分布,都可以作为数学小报的原材料。
3、汇编创作:汇编创作集合学生的综合素养,把美术、语文等素养融合于数学,如何使小报排版优美,让人一看就喜欢,如何使数学小报知识点完整,有创造力有想象力。
4、团结协作:协作不仅是数学信息收集整理的协作,还有制作形式,布局方面的协作。在课堂中一般为小组协作。在课外采用自愿搭配原则,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校友,还可以是老师、家长或村里的长辈。
(三)数学小报交流模式的探究
交流是分享快乐促进成长的良方。在制作数学小报过程中孩子们付出许多的努力,因此也喜欢分享自己的成果。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曾展开数学小报的相关比赛活动,我校数学组也尽量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同时班级里也会每月组织一次数学小报比赛,优秀小报可张贴于教室的学习栏,可发表于校网站的数学专栏,也可在家长微信群里展示。
简单又大方,朴素而精彩的数学小報,既培养了小学生搜集信息、整理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学习的能力,数学小报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喜爱,基于“数学小报”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我们正在努力探究的路上。
参考文献
[1] 李琳.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6(10).
[2] 马凤霞.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探究[J].新校园(阅读),2018(2):66-66.
关键词:数学素养;数学小报;养成探究
目前部分老师依旧十分关注所谓的“效率”,课堂上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知识,许多讨论和思考以及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都省略了,甚至有些动手操作环节也以动画演示。老师是课堂的真主角而学生是伪主角。站在大课程观的角度,编写数学小报通过收集信息,整理资料,汇编创造,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可以对数学文化建设作系统、整体思考,形成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在校园中形成特殊的数学文化环境和氛围,形成一个数学文化场,将静态的数学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活动和过程。
一、数学小报的制作探究
“数学小报”是基于数学知识及与数学学科相关信息等的汇集,通过学生的自主编排,形成纯手工的类似于报纸的宣传工具和欣赏版面,作为数学课堂知识的整理及数学课外知识的延伸,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手段。
(一)内容探究
1、基于课堂知识的小报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最有效场所,也是数学小报的源泉,通过制作数学小报学生会形成更加深刻的数学印记。
(1)翻转生活:如“位置”一课,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我让学生在试卷大小的小报上选择一块大小合适的区域和位置,画出家校及要好同学家的位置图,这样学生既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增加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增加对同学家地理位置的了解,增进友谊。学生的地理位置图,虽形态各异与正规地图有差异,但依然能给整个数学小报带来更靓丽的一角。
(2)镜像还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分四步制作小报。步骤一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步骤二学生剪下画的图形;步骤三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知会求面积的平面图形;第四步学生用已知图形知识推移求取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教学后,学生拿出平时在做的小报,按照思考过程进行粘贴并作注释,呈现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整堂课的重难点作为数学小报的素材之一。随着学生动手制作小报和数学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每一次制作中得到综合提升。
(3)知识点大集合:每节课都有重要的数学知识,如何让这些知识进行整合,w我们尝试用数学小报,把每课重要知识进行整理,像一个个士兵进行集合,每单元知识点就全部在数学小报中呈现,数学知识得以链接和迁移。
2、基于亲子合作的课外小报
亲子合作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一,每月底或一单元学习结束后,推出亲子合作小报,亲子合作小报有效提升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这有别于布置家长作业任务。我们主要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与家长探讨数学知识,聆听家长所了解的数学故事,共同通过电脑或书籍搜集有关数学信息的平台。
(二)数学小报制作流程探究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也是核心素养的灵魂。数学小报通过收集信息,整理资料,汇编创作,团结协作等四个阶段进行开展。
1、收集信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资料的收集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形成探究欲望。借助数学小报学生可收集感兴趣的信息,有零星的,也有整个知识模块或链接。通过收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空间观念,模型思想等得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得以培养。探究三年级数学“集合”时,学生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跟维恩有关的信息,了解维恩图的成就等。在教学高斯求和时,学生同样会去找相关信息及对人类数学的贡献等。
2、整理资料:收集大量信息后,学生可以自己整理,也可小组合作整理。把一个个知识点像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可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几个数学信息的简单分布,都可以作为数学小报的原材料。
3、汇编创作:汇编创作集合学生的综合素养,把美术、语文等素养融合于数学,如何使小报排版优美,让人一看就喜欢,如何使数学小报知识点完整,有创造力有想象力。
4、团结协作:协作不仅是数学信息收集整理的协作,还有制作形式,布局方面的协作。在课堂中一般为小组协作。在课外采用自愿搭配原则,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校友,还可以是老师、家长或村里的长辈。
(三)数学小报交流模式的探究
交流是分享快乐促进成长的良方。在制作数学小报过程中孩子们付出许多的努力,因此也喜欢分享自己的成果。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曾展开数学小报的相关比赛活动,我校数学组也尽量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同时班级里也会每月组织一次数学小报比赛,优秀小报可张贴于教室的学习栏,可发表于校网站的数学专栏,也可在家长微信群里展示。
简单又大方,朴素而精彩的数学小報,既培养了小学生搜集信息、整理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学习的能力,数学小报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喜爱,基于“数学小报”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我们正在努力探究的路上。
参考文献
[1] 李琳.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6(10).
[2] 马凤霞.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探究[J].新校园(阅读),2018(2):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