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轻松把握问句

来源 :当代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问句作为语言表达的常见句式之一,在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而由于问句的不同形式与其丰富含义,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阅读与理解造成了困难,也影响了语言的运用。读懂问句,正确地运用问句是语文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怎样才能让学生读懂问句并灵活运用呢?当然不能由教师填鸭式地硬灌给学生一些专业的术语了事,而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对比,思索,从而掌握规律与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 循序渐进“读”问句
  在小学低段,学生已经认识了“。” 、“?”、“ !”这三种标点符号,知道句末带“?”的句子就是问句,问句含有疑问的语气。而随着学段的升高,文本内容的丰富,越来越多的问句以不同的含义出现,学生开始感到困惑。这时,我鼓励学生从文本和课外读物中收集问句,读问句。在广泛收集和阅读的过程中,去探究:所有的问句都是在问别人吗?如果不是,那又在表达什么呢?请举例说说你的发现。在后来的交流会上,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有的问句是在问,而有的又好像在说,有的是问别人,而有的又像问自己,它们的意义很丰富。
  2 多种途径“识”问句
  在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句的多样性后,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引导:你想更多地了解问句吗?课下通过多种方式去认识问句。学生有的向父母请教,有的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有的上网查找资料,积极性很高。一段时间后,在班级进行汇报、交流,并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认识了问句的一般形式: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有疑而问,因为有不明白的,提出来请别人回答。如: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白杨》)反问句:无疑而问,自己明明知道的事,用反问的形式来加强语气,只问不答,答在其中。如: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再见了,亲人》)设问句:无疑而问,先问后答,用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强调突出回答的部分,属于自问自答。如: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白杨》)
  3 回归文本“懂”问句
  了解了问句的不同形式及其作用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些知识回到文本中,去读懂问句,从而达到读懂文本,读出感觉。如《花钟》中“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设问句,自问自答。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了这个问句的妙用:在这一问一答中,既引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又强调了影响植物开花时间的众多因素;既承接上文,又引领下文,很自然地进行了过渡与提示。又如上文提及的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学生在研读文本后,便知道这并不是志愿军战士向大娘发出的疑问,而是在回忆了大娘对战士的无私付出(冒着炮火送打糕自己昏倒,救了志愿军伤员而小孙孙被炸死了)后,情感澎湃,于是以强烈的反问语气表白自己的内心: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记,不会忘记。在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对比诵读中,学生体会到了反问句表达的强烈感情,体会到了“亲人”的含义,真正读懂了文本,读出了语感。
  4 掌握方法“用”问句
  在会读能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恰当地运用问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这过程中,句式变换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变换是个难点,需要重点突破。在与学生一起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一套简单的方法:反问句变陈述句即由“反着问”变成“正着说”。以“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为例来说明。第一步,变“问”为“说”,去掉疑问词和问号,即“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第二步,“反”话“正”说,把前面转换的“说”的内容变成相反的意思,即“周围的一切,(是)都在起变化。”与之相对应,陈述句变反问句的方法是“正着说”变为“反着问”。在掌握了各种问句的用法后,就可以让学生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恰当地加以运用,以优化表达的效果。如果遇上确实不明白的,要诚恳地向别人请教,运用“疑问句”;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为了强调说话的重点内容,可以用“设问句”;如果要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则选择“反问句”。当然,运用时要视具体情况而斟酌。
其他文献
体会一、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体会二、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
期刊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教育离不开教学,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不仅只是起到考查的作用,还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合理的评价能促进各种教法、学法的改革,不合理的评价则会制约各种改革的进行,评价是各种改革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标准的 “ 课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堪称“国粹”,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在初中阶段的各种测试甚至是中考中,也都将古典诗词的背诵默写等作为考查的重点,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如何呢?作为一线多年的语文教师,深感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不如人意的问题。如:1.教学的时候,
期刊
【摘要】占到语文考试的60分的作文,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学生看到这个“肉骨头”,却无从下口。本文介绍几种常用的作文开头的方法。  【关键词】开头;六法;运用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托尔斯泰是很重视作品的开头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他先后经过15次的反复修改,才感到满意。《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他曾经用了十种不同的写法
期刊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工具。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又掀起汉语潮,汉字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工具,其突出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   语言文学家安子介先生曾经预言:“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汉字要发挥其威力,识字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识字教育无疑就肩负着历史
期刊
对于语文,应重在生活的积累。北宋理学家朱熹有诗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就是生活,生活是书籍,是海洋,是宝藏,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潜藏着语文因素。学生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就会美化语言,充实头脑,丰富心灵,提升能力。  1 揣摩歌词,丰富语言  有不少流行歌曲歌词优美形象,委婉动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学习其语言,无疑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张学友的《夕阳醉了》“夕阳醉了
期刊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力的核心,是才能的突出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思维去获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阶段。“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使用判断推理的方法,把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就是说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掌握概念的本质和自然规律,获得科学的基本知识。  【关键词】课堂
期刊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学好地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素质,我认为关键在于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兴趣倍增,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反之,没有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新课标》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列为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就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培养兴趣,增强思维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期刊
【摘要】很多教师都对后进生伤透了脑筋。然而一个班的学生,不论从学习还是行为习惯来看,总有好坏之分。如何帮助这些后进生从各方面得到进步,作为教师,就要想办法深入了解学生,找出造成现状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一一帮他们摆脱掉坏习惯。本文举出三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范例,有的是家庭氛围比较差,有的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是老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这些学生身上,不同的方法造成了不同的结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