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古代农具是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针对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越来越高,而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儿童玩具设计是儿童的传统文化启蒙的最直接和便捷的方法之一。文章从中国古代农具的设计美学角度着手,分析其材料、结构、形式、功能等美学要素,探究如何将稻作农具中所蕴含的古人的设计智慧和精髓应用到现代玩具的设计中去,希望能够为现代玩具的设计提供一部分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稻作农具 现代玩具 传统文化
一、前言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充满声光电的“西方”玩具,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的被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玩具所吸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风潮,“复古文化”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并愈演愈热。很多傳统玩具是古人将生活中使用器具里所蕴含的智慧和功能进行浓缩和简化后形成的,例如,鲁班锁、九连环、七巧板象棋等。
学龄前到小学阶段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玩具是陪伴他们比较多的事物,而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儿童玩具设计可以让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且对其产生兴趣。相比填鸭式的灌输,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容易为儿童们所接受,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认知。
二、稻作农具的起源与发展
江南地区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集,适合稻米等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江南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以稻作生产为主的稻作农具文化。稻作农具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到耜耕农业,再到犁耕农业,最终形成了耕——耙——耖水田耕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稻作农具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各种工具的也不断地由粗陋到精细、简单到复杂、但一到系统的发展。劳动人民不断将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融入到稻作农具的设计制造中,使其功能性不断增强,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也越来越多。
在稻作农具发展之初的新石器时代,农业工具的主要材质为骨、石、木质等。在江南地区多个古代遗迹中均有相应的文物出土。这个时代的农具虽然简陋、粗放但已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辅助古代先民进行稻作农业生产。
金属农具的出现让稻作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先出现的是青铜类稻作农具,而且青铜类农具出土量相对较多,是江南地区稻作农业发展的重要见证。在秦汉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农具的应用开始取代青铜农具。在唐宋时期又产生了熟铁和生铁农具的变革。但是由于江南地区气候潮湿,海拔较低等因素,铁制农具的出土量不大,但是可以从诸多古代记录和图画中获得佐证,如《补农书》、《耕织图》等。
三、稻作农具的设计美学分析
稻作农具是江南稻作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助手,在制作这些助手的时候,人们会将农人朴素的民间审美哲学应用到其中,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人对美的追求,折射出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其造型、工艺、装饰、材质等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
(一)材料美 江南地区海拔较低,主要为丘陵和平原,出产竹木材料,稻作农具制造的过程中,人们多就地取材,造型随功能变化。竹木材料轻便、耐用、易加工,通过使用不同部位竹材、木材可以制作出多种类型不同功能的稻作农具。这也是中国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哲学观的体现。竹木材料是纯天然的环保材料,相较于现代的部分材料有可再生、可降解、易获取等优点。
(二)结构美 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是很朴素的,在满足功能的需求后才会稍微考虑下外部的装饰,其主要结构还是为了满足实际功能需求为主。像风扇车的结构,主体为手摇的风扇,倒稻谷的进料口,壳米分离的风箱,最底下是支撑整体的四根粗壮的立柱。风扇的设计就是为了减轻人们劳作时看天吃饭,就可以在没风的时候一样作业,通过手摇风扇将壳米分离,加快了劳动作业,促进了生产。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人们还在其中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功能美 因为江南地区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稻作农具也因地制宜。如,唐代时候出现的适应水田耕作的江东犁,为了适应江南水天地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特点,使用了曲辕、短辕等。为了平整土地又发明了耙、耖、碌碡等。为了放大人力,人们又发明了不同形制的龙骨车、风扇车,更加的解放了人力。稻作农具的设计制作完美的诠释了路易斯·沙里文的“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
四、稻作农具对当代玩具设计的参考意义
(一)寓教于乐 传统读书上课式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依赖老师、图书的趣味性来吸引儿童,玩具相较于这两种方式拥有更大的优势,而且实际存在的玩具可以让使用者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稻作农具的结构、功能。
(二)中国农耕文化的代表 江南稻作农具是江南地区稻作农业文化发展的见证,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农业发展状态、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稻作农具不光代表了稻作农业文化而且是江南农俗的反映,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三)可操作性 稻作农具是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实用性和功能性。在设计中将其设计智慧和文虎精髓提取出来,应用到现代玩具的设计中去,使儿童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体验稻作农具的使用方法,体验稻作生产的流程,从而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和感知度,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让儿童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五、总结
中国古代稻作农具是诸多中国古代造物中的一个典范,其中凝聚了无数古人从劳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智慧,可以在各个方面为现代玩具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由传统稻作农具中提取出来的装饰纹样,结构,设计智慧,文化精髓都可以为现代玩具设计制作提供相应的启迪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洪阁.基于文化传承的玩具开发设计[J].包装工程,2013,12(6): 46-48.
[2] 丁晓蕾,王思明,庄桂平.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作者简介:岳伟岸(1991年8月)男,汉族,山东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
【关键词】 稻作农具 现代玩具 传统文化
一、前言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充满声光电的“西方”玩具,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的被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玩具所吸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风潮,“复古文化”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并愈演愈热。很多傳统玩具是古人将生活中使用器具里所蕴含的智慧和功能进行浓缩和简化后形成的,例如,鲁班锁、九连环、七巧板象棋等。
学龄前到小学阶段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玩具是陪伴他们比较多的事物,而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儿童玩具设计可以让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且对其产生兴趣。相比填鸭式的灌输,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容易为儿童们所接受,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认知。
二、稻作农具的起源与发展
江南地区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集,适合稻米等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江南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以稻作生产为主的稻作农具文化。稻作农具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到耜耕农业,再到犁耕农业,最终形成了耕——耙——耖水田耕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稻作农具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各种工具的也不断地由粗陋到精细、简单到复杂、但一到系统的发展。劳动人民不断将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融入到稻作农具的设计制造中,使其功能性不断增强,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也越来越多。
在稻作农具发展之初的新石器时代,农业工具的主要材质为骨、石、木质等。在江南地区多个古代遗迹中均有相应的文物出土。这个时代的农具虽然简陋、粗放但已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辅助古代先民进行稻作农业生产。
金属农具的出现让稻作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先出现的是青铜类稻作农具,而且青铜类农具出土量相对较多,是江南地区稻作农业发展的重要见证。在秦汉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农具的应用开始取代青铜农具。在唐宋时期又产生了熟铁和生铁农具的变革。但是由于江南地区气候潮湿,海拔较低等因素,铁制农具的出土量不大,但是可以从诸多古代记录和图画中获得佐证,如《补农书》、《耕织图》等。
三、稻作农具的设计美学分析
稻作农具是江南稻作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助手,在制作这些助手的时候,人们会将农人朴素的民间审美哲学应用到其中,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人对美的追求,折射出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其造型、工艺、装饰、材质等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
(一)材料美 江南地区海拔较低,主要为丘陵和平原,出产竹木材料,稻作农具制造的过程中,人们多就地取材,造型随功能变化。竹木材料轻便、耐用、易加工,通过使用不同部位竹材、木材可以制作出多种类型不同功能的稻作农具。这也是中国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哲学观的体现。竹木材料是纯天然的环保材料,相较于现代的部分材料有可再生、可降解、易获取等优点。
(二)结构美 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是很朴素的,在满足功能的需求后才会稍微考虑下外部的装饰,其主要结构还是为了满足实际功能需求为主。像风扇车的结构,主体为手摇的风扇,倒稻谷的进料口,壳米分离的风箱,最底下是支撑整体的四根粗壮的立柱。风扇的设计就是为了减轻人们劳作时看天吃饭,就可以在没风的时候一样作业,通过手摇风扇将壳米分离,加快了劳动作业,促进了生产。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人们还在其中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功能美 因为江南地区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稻作农具也因地制宜。如,唐代时候出现的适应水田耕作的江东犁,为了适应江南水天地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特点,使用了曲辕、短辕等。为了平整土地又发明了耙、耖、碌碡等。为了放大人力,人们又发明了不同形制的龙骨车、风扇车,更加的解放了人力。稻作农具的设计制作完美的诠释了路易斯·沙里文的“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
四、稻作农具对当代玩具设计的参考意义
(一)寓教于乐 传统读书上课式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依赖老师、图书的趣味性来吸引儿童,玩具相较于这两种方式拥有更大的优势,而且实际存在的玩具可以让使用者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稻作农具的结构、功能。
(二)中国农耕文化的代表 江南稻作农具是江南地区稻作农业文化发展的见证,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农业发展状态、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稻作农具不光代表了稻作农业文化而且是江南农俗的反映,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三)可操作性 稻作农具是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实用性和功能性。在设计中将其设计智慧和文虎精髓提取出来,应用到现代玩具的设计中去,使儿童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体验稻作农具的使用方法,体验稻作生产的流程,从而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和感知度,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让儿童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五、总结
中国古代稻作农具是诸多中国古代造物中的一个典范,其中凝聚了无数古人从劳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智慧,可以在各个方面为现代玩具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由传统稻作农具中提取出来的装饰纹样,结构,设计智慧,文化精髓都可以为现代玩具设计制作提供相应的启迪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洪阁.基于文化传承的玩具开发设计[J].包装工程,2013,12(6): 46-48.
[2] 丁晓蕾,王思明,庄桂平.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作者简介:岳伟岸(1991年8月)男,汉族,山东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