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全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化,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理论 中国化
一、从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
政治层面的中国化着眼于实践过程中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解决,其成果形态属于政策理论;学术层面的中国化则侧重于学科理论的建构,其成果形态属于学术理论,二者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但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现实中二者往往是相互渗透而且相互促进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政治层面成果的取得,恰恰得益于学术层面的研究,如“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把生态文明确定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明要素,这些都首先是学术界的贡献。此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我们才逐渐看到“生态文明”的概念,以至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明确的目标提出来。而问题是,学术层面的成果转化到政治层面,为政府所采纳,这似乎实现了学者们的终极追求,这一方面容易助长研究终结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容易被有些人视为权威范式,束缚研究者的思维,成为学术层面中国化的一个动力阻碍机制。这也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学术层面的研究成果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一方面要防止学术政治化的倾向,学者们要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而不是一味地逢迎上意、注解政策。另一方面,学术界要把政治層面中国化的导向和成果作为强大的政治推动力,加强学术理论的创新,为政治层面的中国化提供更加新鲜丰厚的理论支撑,而不是停留在政治层面上。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往往比较淡化政治色彩,主要从学术角度切入研究,这样虽然容易脱离实践,但有利于学术探讨和进步,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借鉴。
二、努力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
由于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人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资料不足的问题,因此,马克思在描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特别强调 “财富的极大丰富”,认为在此基础上才能谈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同时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态危机还没有达到危害人类继续生存的程度,因此,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专门的、系统的、包含社会属性在内的科学来设计和研究,并不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主要任务,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并没有形成像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那样系统专门的生态学理论。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领域是空白,没有发言权,甚至认为马克思是生产力主义者、“生态原罪者”。以福斯特、伯克特等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经过艰苦的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使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终于得以浮出水面, 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遮蔽,建立了马克思的生态学, 同时把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初步回归。
可见,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而在中国,由于生态危机的突显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研究亦起步较晚。虽然生态马克思主义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的特点,决定了全面系统挖掘其生态思想,建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而这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这就需要学者们自觉站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前沿,既要从多学科的视角,又要从整体维度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问题,特别是要加大从整体上研究的力度。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文化特色的结合
毛泽东曾经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707。马克思主义产生在异域,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寻找到一种能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包括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所幸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生态思想的智慧和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如道家主张的生命应符合自然状态、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极其契合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这一点特别为一些国外学者所看好,他们认为就文化传统及其所塑造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来看,在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可能性要大于西方。因此,寄希望于中国,“希望中国成为超越现代化引领世界走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精神和道德领袖”。我们要把这种文化优势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的强大动力推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用中国哲学文化的概念、范畴和命题表达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闪耀着生态智慧的光辉,而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觉自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等都可以被视为现代生态意识的中国表达。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非常有必要将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理念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高度,以此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特色。为此,要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 敢于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话,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化。
作者简介:陈新芝(1990-),女,云南楚雄人,昭通学院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理论 中国化
一、从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
政治层面的中国化着眼于实践过程中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解决,其成果形态属于政策理论;学术层面的中国化则侧重于学科理论的建构,其成果形态属于学术理论,二者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但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现实中二者往往是相互渗透而且相互促进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政治层面成果的取得,恰恰得益于学术层面的研究,如“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把生态文明确定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明要素,这些都首先是学术界的贡献。此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我们才逐渐看到“生态文明”的概念,以至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明确的目标提出来。而问题是,学术层面的成果转化到政治层面,为政府所采纳,这似乎实现了学者们的终极追求,这一方面容易助长研究终结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容易被有些人视为权威范式,束缚研究者的思维,成为学术层面中国化的一个动力阻碍机制。这也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学术层面的研究成果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一方面要防止学术政治化的倾向,学者们要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而不是一味地逢迎上意、注解政策。另一方面,学术界要把政治層面中国化的导向和成果作为强大的政治推动力,加强学术理论的创新,为政治层面的中国化提供更加新鲜丰厚的理论支撑,而不是停留在政治层面上。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往往比较淡化政治色彩,主要从学术角度切入研究,这样虽然容易脱离实践,但有利于学术探讨和进步,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借鉴。
二、努力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
由于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人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资料不足的问题,因此,马克思在描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特别强调 “财富的极大丰富”,认为在此基础上才能谈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同时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态危机还没有达到危害人类继续生存的程度,因此,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专门的、系统的、包含社会属性在内的科学来设计和研究,并不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主要任务,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并没有形成像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那样系统专门的生态学理论。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领域是空白,没有发言权,甚至认为马克思是生产力主义者、“生态原罪者”。以福斯特、伯克特等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经过艰苦的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使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终于得以浮出水面, 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遮蔽,建立了马克思的生态学, 同时把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初步回归。
可见,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而在中国,由于生态危机的突显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研究亦起步较晚。虽然生态马克思主义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的特点,决定了全面系统挖掘其生态思想,建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而这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这就需要学者们自觉站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前沿,既要从多学科的视角,又要从整体维度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问题,特别是要加大从整体上研究的力度。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文化特色的结合
毛泽东曾经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707。马克思主义产生在异域,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寻找到一种能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包括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所幸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生态思想的智慧和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如道家主张的生命应符合自然状态、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极其契合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这一点特别为一些国外学者所看好,他们认为就文化传统及其所塑造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来看,在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可能性要大于西方。因此,寄希望于中国,“希望中国成为超越现代化引领世界走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精神和道德领袖”。我们要把这种文化优势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的强大动力推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用中国哲学文化的概念、范畴和命题表达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闪耀着生态智慧的光辉,而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觉自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等都可以被视为现代生态意识的中国表达。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非常有必要将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理念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高度,以此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特色。为此,要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 敢于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话,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化。
作者简介:陈新芝(1990-),女,云南楚雄人,昭通学院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