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怀玉山 浓浓石壶情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笑意盈盈,一袭白色中式布衣,黑色布鞋,低调内敛却掩盖不住浓浓的艺术气息。他就是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刻苦钻研石雕篆刻艺术和砚文化的艺术家——陈文武。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1973年,陈文武生于江西玉山。他自小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境贫寒,14岁便辍学进入砚台厂当学徒,16岁开始浪迹天涯,遍访名山大川,观摩历代石刻作品,刻苦钻研石雕篆刻艺术和砚文化。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刚刚二十出头的他就在家乡创办了砚台厂,带领多名穷小伙,兼并了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接了好几笔外贸订单,向韩国、日本出口砚台。两年以后,陈文武的砚台厂就成为全县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典型,当时的县委书记曾带队到厂里考察。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砚台厂出口业务减少,偏偏此时,砚台厂出现工伤事故,生意曾一度走下坡路,1998年的一场大洪水又淹没了整个矿山,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企业陷入僵局。面对几千平方米的闲置基地,无奈之下,陈文武便以很低的成本搞起了养殖场和酿酒厂,用酿酒的下脚料喂猪,巧妙地避免了资源浪费,慢慢把一个原本无望的烂摊子扶植起来。


  在这期间,陈文武的一个朋友来看他,在喝酒聊天的时候劝他说,像你这样的人才放在这里养猪,真是太浪费了。陈文武也觉得的确应该做点更有价值的事情,于是,就把养殖场交给年迈的父母,自己又开始了砚台生涯。他先来到上饶搞个小作坊,一边做,一边寻找机会。当时,陈文武经常拜访一些名家,并拜书画篆刻家胡润芝为师。从此,他的作品渐渐融入一些艺术元素,实现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华丽转身。
  怀玉砚产于江西怀玉山下,始于唐,盛于宋,成熟于明清,有史料记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但是因诸多原因,怀玉砚一直默默无闻,沉默于深山之中。为了让怀玉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实现自己更高的艺术追求,陈文武跑遍中国各大城市,最终决定去北京寻梦。众所周知,北京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怀玉砚在这里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是当陈文武只身一人背着砚台石和刻刀来到北京时,一切远不如想象中美好。初来北京的陈文武人地两生,只能和一位老乡挤在一个小房子里,吃着白水煮面过日子。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从未停止追梦的脚步,后来经朋友介绍,陈文武开始每天骑着破旧自行车去公园和各大高校摆地摊,搞篆刻。虽早出晚归,却也结识了一些圈内好友,并且得到了许多知名教授的指导。渐渐地,联系他的人多了起来,他不仅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和市场,还登上了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的讲台,为更多的学子们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课程。
  肩负使命 守护传统
  巍巍绵延的怀玉山,自古文人墨客云集,有“玉山文化出怀玉,怀玉文化在锦溪”的说法。宋代朱熹父子以及钦点状元汪应辰都曾云游于此,著名的怀玉罗纹砚也产自此地。这里保存着难得的建筑艺术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名胜古迹有:唐代石洞、宋代石拱桥、明永乐年间锦溪古塔、乾隆古戏台及十多座明清古民居。这里就是陈文武的家乡。
  故乡的古塔、古亭、古戏台、古文化都是祖先留下来不可替代的历史遗产。可是近些年来,看到这些东西频频失传,纷纷倒塌,陈文武心痛不已。为此,他在一次文化发展研讨会上曾激动地提出:文化要发展,从保护做起,我们连祖先发明建造的历史文化遗产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发展!
  作为怀玉砚故乡的一份子,陈文武真心希望能把故乡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他成立了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民间文物保护理事会,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锦溪古塔发起保护。他这一举动,虽然得到普遍认可,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在作秀。对于不理解他的人,陈文武并没放在心上,他说:“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得起良心就够了。”
  醉心石壶 探索出路
  陈文武还喜欢玉岩石壶。据陈文武介绍,制作玉岩石壶的玉岩石产自怀玉山,是一种久浸于清泉之中风化而成的岩浆石。其地质年代逾亿,质地特殊,古朴典雅。其中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用其泡茶,具有透气性好、蓄茗凝香、宿茶不腐等特点。常饮则具清神补气、益寿养年的功效。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中,由于石壶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这门技艺渐渐失传,直至上世纪80年代重新开始兴起。如今石壶在工艺传承方面还存在很大难度。
  对此,陈文武感到非常担忧,同时他也在不断探索玉岩石壶的发展出路。在未来,陈文武希望把石壶艺术同对口的高等工艺美术院校接轨,把众多工艺美术大家的研究成果经过系统整理做成科教资料,在一些高等院校开设讲授石壶艺术的专业课程,让更多学子把石壶艺术发扬光大。
  结语:“人的一生,个人财富多少,并不重要。能够为为社会做一点什么,留下一点什么,这应该是艺术家去追求的目标。”陈文武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让我们衷心祝愿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远。
其他文献
“素烧佛跳墙”是一道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的菜品,主要食材是四种蘑菇(平菇、香菇、杏鲍菇、金针菇)和鸡蛋。这四种蘑菇涵盖提高抵抗力的所有营养素,如:蛋白質、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糖。  食材:平菇、香菇、杏鲍菇、金针菇、鸡蛋、葱、白糖、盐、胡椒粉、生抽、老抽、料酒、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1.先将杏鲍菇、平菇切片,然后香菇切瓣,金针菇切段,再把它们入沸水焯熟。葱切段备用。  2.提前制作葱油:多放葱少放
期刊
老年人失聪实在是一件麻烦事,本来就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再加上听不到声音,这就把老年人仅有的一点活动信心给掐灭了,那么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有关中老年听力的四个常见问题。  一问:中老年人为啥会发生耳聋  很多人会发现,年纪越大,耳朵越来越听不清楚,造成与人沟通及生活上有很大的不便。老年性听力下降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退化,退化的速度快慢因人而异,但年龄性老化并不是主要因素;第二种与外在因素有关,包
期刊
近年来,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使用,给人们带来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并发症”——颈椎病。过去,对于颈椎病主要强调老年性椎间盘变性、骨质增生和韧带钙化等发病原因,并把其列为老年病之一。如今,关于年轻人长期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引起颈椎病、颈椎出血,甚至瘫痪的报道层出不穷。为此本刊特采访武警总医院疼痛科李战武主任为大家详解颈椎病。  《养生大世界》:颈椎有病,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战武:颈椎病又称颈椎综
期刊
对于“疼痛”,我们并不陌生,小到蚊虫叮咬,大到手术创伤。大家都认为疼痛仅是一种伴发症状,其实不然,“疼痛”本身有可能就是一种疾病。  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疼痛治疗科主任孙永海,孙主任就疼痛诊疗的话题进行了剖析,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疼痛。  《养生大世界》: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身体的疼痛,但对此并不十分了解,请问疼痛是一种疾病吗?  孙永海:疼痛有急性与慢性之分。大家认为疼痛只是一种症
期刊
孙大爷于3个月前无任何诱因出现左前胸部隐痛,因害怕是心绞痛发作,于是到医院做了个全面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医生说可能是因为劳累所致,嘱咐要规律睡眠,并开了一些促进睡眠、营养神经的药物。但一周后疼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的现象,严重影响睡眠,给孙大爷的心理也造成很大的影响,痛苦不已。辗转几个科室后至疼痛科就诊,经过询问孙大爷治疗的经过和仔细检查后,医生告诉孙大爷这是肋间神经痛。治疗可以选用针对病
期刊
几个月前,邻居王阿姨找上门来,要我给她想想办法。她愁眉苦脸地问道:“天气稍一变冷,肩膀就痛得要命,而且僵硬,梳头、晾衣服都感觉很困难。吃药、贴膏药、针灸,疼痛稍有缓解,但仍然不能干基本的家务活,该咋办呢?”听了王阿姨对于其症状的详细描述,检查其体征,我知道她患上了肩周炎。  肩周炎的医学全称叫“肩关节周围炎”,是因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
期刊
1462天,35088个小时,2105280分钟的等待,让人望穿秋水的世界杯啊,它终于要在6月拉开帷幕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打了二十几年光棍的汉子,突然坠入了爱河,激动,兴奋,难以言表。然而,每到这个时候,总是有欢喜也有忧愁,最要命的问题就是——时差,多少人打满了鸡血,却遗憾地没能熬过那个激动的夜晚。  喜也世界杯 悲也世界杯  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这样一条消息让许多人震惊不已:43岁的魏
期刊
在台湾民间流传着一种纯天然的消炎药品——绿豆黄,其曾被广泛使用于食物中毒、疮疡肿毒,甚至美容养颜等诸多方面,堪称是最天然的抗生素。由于制作过程繁琐,又碍于自然环境因素,产品的质量极难掌控。除了乡间农家有条件得以私自制作外,是很难大量生产制造的。能被制作出来的珍贵成品,多半是民间私家使用。近年来,随着养生意识的与日俱增,人们开始重视纯天然的食品、药品,绿豆黄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由于制作极其不易,真
期刊
当今时代,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但是对于癌症,仍然有很多人不去正规医院求医问药,而是寄希望于各种旁门左道得来的偏方。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流传一些关于肺癌的说法,果断而坚决地说:“是你的亲人、朋友、同事、邻居等所需要的。你的一次转发将有可能会拯救无数个家庭。所以,我们微不足道的善举却是在为他人雪中送炭。”  言之凿凿,但未必全部可信,是雪中送炭还是无用之言,请看下文。  讲科学 微
期刊
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街道的一座宁静的院子里,时常看到一些年轻的部队官兵和青少年学生来这里和一位慈善的老人交谈。这位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97岁的老红军、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将军在这里生活了30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对附近学校的孩子和部队官兵充满了深深的感情。  记者曾多次拜访这位共和国的传奇将军,并与他结为忘年交。看到老将军健谈的身影与和蔼可亲的笑容,记者牢牢记住了老将军叮嘱过的一句养生心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