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笑意盈盈,一袭白色中式布衣,黑色布鞋,低调内敛却掩盖不住浓浓的艺术气息。他就是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刻苦钻研石雕篆刻艺术和砚文化的艺术家——陈文武。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1973年,陈文武生于江西玉山。他自小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境贫寒,14岁便辍学进入砚台厂当学徒,16岁开始浪迹天涯,遍访名山大川,观摩历代石刻作品,刻苦钻研石雕篆刻艺术和砚文化。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刚刚二十出头的他就在家乡创办了砚台厂,带领多名穷小伙,兼并了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接了好几笔外贸订单,向韩国、日本出口砚台。两年以后,陈文武的砚台厂就成为全县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典型,当时的县委书记曾带队到厂里考察。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砚台厂出口业务减少,偏偏此时,砚台厂出现工伤事故,生意曾一度走下坡路,1998年的一场大洪水又淹没了整个矿山,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企业陷入僵局。面对几千平方米的闲置基地,无奈之下,陈文武便以很低的成本搞起了养殖场和酿酒厂,用酿酒的下脚料喂猪,巧妙地避免了资源浪费,慢慢把一个原本无望的烂摊子扶植起来。
在这期间,陈文武的一个朋友来看他,在喝酒聊天的时候劝他说,像你这样的人才放在这里养猪,真是太浪费了。陈文武也觉得的确应该做点更有价值的事情,于是,就把养殖场交给年迈的父母,自己又开始了砚台生涯。他先来到上饶搞个小作坊,一边做,一边寻找机会。当时,陈文武经常拜访一些名家,并拜书画篆刻家胡润芝为师。从此,他的作品渐渐融入一些艺术元素,实现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华丽转身。
怀玉砚产于江西怀玉山下,始于唐,盛于宋,成熟于明清,有史料记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但是因诸多原因,怀玉砚一直默默无闻,沉默于深山之中。为了让怀玉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实现自己更高的艺术追求,陈文武跑遍中国各大城市,最终决定去北京寻梦。众所周知,北京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怀玉砚在这里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是当陈文武只身一人背着砚台石和刻刀来到北京时,一切远不如想象中美好。初来北京的陈文武人地两生,只能和一位老乡挤在一个小房子里,吃着白水煮面过日子。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从未停止追梦的脚步,后来经朋友介绍,陈文武开始每天骑着破旧自行车去公园和各大高校摆地摊,搞篆刻。虽早出晚归,却也结识了一些圈内好友,并且得到了许多知名教授的指导。渐渐地,联系他的人多了起来,他不仅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和市场,还登上了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的讲台,为更多的学子们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课程。
肩负使命 守护传统
巍巍绵延的怀玉山,自古文人墨客云集,有“玉山文化出怀玉,怀玉文化在锦溪”的说法。宋代朱熹父子以及钦点状元汪应辰都曾云游于此,著名的怀玉罗纹砚也产自此地。这里保存着难得的建筑艺术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名胜古迹有:唐代石洞、宋代石拱桥、明永乐年间锦溪古塔、乾隆古戏台及十多座明清古民居。这里就是陈文武的家乡。
故乡的古塔、古亭、古戏台、古文化都是祖先留下来不可替代的历史遗产。可是近些年来,看到这些东西频频失传,纷纷倒塌,陈文武心痛不已。为此,他在一次文化发展研讨会上曾激动地提出:文化要发展,从保护做起,我们连祖先发明建造的历史文化遗产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发展!
作为怀玉砚故乡的一份子,陈文武真心希望能把故乡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他成立了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民间文物保护理事会,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锦溪古塔发起保护。他这一举动,虽然得到普遍认可,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在作秀。对于不理解他的人,陈文武并没放在心上,他说:“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得起良心就够了。”
醉心石壶 探索出路
陈文武还喜欢玉岩石壶。据陈文武介绍,制作玉岩石壶的玉岩石产自怀玉山,是一种久浸于清泉之中风化而成的岩浆石。其地质年代逾亿,质地特殊,古朴典雅。其中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用其泡茶,具有透气性好、蓄茗凝香、宿茶不腐等特点。常饮则具清神补气、益寿养年的功效。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中,由于石壶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这门技艺渐渐失传,直至上世纪80年代重新开始兴起。如今石壶在工艺传承方面还存在很大难度。
对此,陈文武感到非常担忧,同时他也在不断探索玉岩石壶的发展出路。在未来,陈文武希望把石壶艺术同对口的高等工艺美术院校接轨,把众多工艺美术大家的研究成果经过系统整理做成科教资料,在一些高等院校开设讲授石壶艺术的专业课程,让更多学子把石壶艺术发扬光大。
结语:“人的一生,个人财富多少,并不重要。能够为为社会做一点什么,留下一点什么,这应该是艺术家去追求的目标。”陈文武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让我们衷心祝愿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远。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1973年,陈文武生于江西玉山。他自小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境贫寒,14岁便辍学进入砚台厂当学徒,16岁开始浪迹天涯,遍访名山大川,观摩历代石刻作品,刻苦钻研石雕篆刻艺术和砚文化。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刚刚二十出头的他就在家乡创办了砚台厂,带领多名穷小伙,兼并了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接了好几笔外贸订单,向韩国、日本出口砚台。两年以后,陈文武的砚台厂就成为全县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典型,当时的县委书记曾带队到厂里考察。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砚台厂出口业务减少,偏偏此时,砚台厂出现工伤事故,生意曾一度走下坡路,1998年的一场大洪水又淹没了整个矿山,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企业陷入僵局。面对几千平方米的闲置基地,无奈之下,陈文武便以很低的成本搞起了养殖场和酿酒厂,用酿酒的下脚料喂猪,巧妙地避免了资源浪费,慢慢把一个原本无望的烂摊子扶植起来。
在这期间,陈文武的一个朋友来看他,在喝酒聊天的时候劝他说,像你这样的人才放在这里养猪,真是太浪费了。陈文武也觉得的确应该做点更有价值的事情,于是,就把养殖场交给年迈的父母,自己又开始了砚台生涯。他先来到上饶搞个小作坊,一边做,一边寻找机会。当时,陈文武经常拜访一些名家,并拜书画篆刻家胡润芝为师。从此,他的作品渐渐融入一些艺术元素,实现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华丽转身。
怀玉砚产于江西怀玉山下,始于唐,盛于宋,成熟于明清,有史料记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但是因诸多原因,怀玉砚一直默默无闻,沉默于深山之中。为了让怀玉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实现自己更高的艺术追求,陈文武跑遍中国各大城市,最终决定去北京寻梦。众所周知,北京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怀玉砚在这里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是当陈文武只身一人背着砚台石和刻刀来到北京时,一切远不如想象中美好。初来北京的陈文武人地两生,只能和一位老乡挤在一个小房子里,吃着白水煮面过日子。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从未停止追梦的脚步,后来经朋友介绍,陈文武开始每天骑着破旧自行车去公园和各大高校摆地摊,搞篆刻。虽早出晚归,却也结识了一些圈内好友,并且得到了许多知名教授的指导。渐渐地,联系他的人多了起来,他不仅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和市场,还登上了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的讲台,为更多的学子们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课程。
肩负使命 守护传统
巍巍绵延的怀玉山,自古文人墨客云集,有“玉山文化出怀玉,怀玉文化在锦溪”的说法。宋代朱熹父子以及钦点状元汪应辰都曾云游于此,著名的怀玉罗纹砚也产自此地。这里保存着难得的建筑艺术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名胜古迹有:唐代石洞、宋代石拱桥、明永乐年间锦溪古塔、乾隆古戏台及十多座明清古民居。这里就是陈文武的家乡。
故乡的古塔、古亭、古戏台、古文化都是祖先留下来不可替代的历史遗产。可是近些年来,看到这些东西频频失传,纷纷倒塌,陈文武心痛不已。为此,他在一次文化发展研讨会上曾激动地提出:文化要发展,从保护做起,我们连祖先发明建造的历史文化遗产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发展!
作为怀玉砚故乡的一份子,陈文武真心希望能把故乡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他成立了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民间文物保护理事会,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锦溪古塔发起保护。他这一举动,虽然得到普遍认可,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在作秀。对于不理解他的人,陈文武并没放在心上,他说:“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得起良心就够了。”
醉心石壶 探索出路
陈文武还喜欢玉岩石壶。据陈文武介绍,制作玉岩石壶的玉岩石产自怀玉山,是一种久浸于清泉之中风化而成的岩浆石。其地质年代逾亿,质地特殊,古朴典雅。其中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用其泡茶,具有透气性好、蓄茗凝香、宿茶不腐等特点。常饮则具清神补气、益寿养年的功效。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中,由于石壶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这门技艺渐渐失传,直至上世纪80年代重新开始兴起。如今石壶在工艺传承方面还存在很大难度。
对此,陈文武感到非常担忧,同时他也在不断探索玉岩石壶的发展出路。在未来,陈文武希望把石壶艺术同对口的高等工艺美术院校接轨,把众多工艺美术大家的研究成果经过系统整理做成科教资料,在一些高等院校开设讲授石壶艺术的专业课程,让更多学子把石壶艺术发扬光大。
结语:“人的一生,个人财富多少,并不重要。能够为为社会做一点什么,留下一点什么,这应该是艺术家去追求的目标。”陈文武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让我们衷心祝愿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