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农村中学,我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更应踏实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素质教育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高要求,可以这样说:没有后进生的全面进步,就没有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更应该思考,后进生如果不改变,直接进入社会将来会怎么样?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这值得全社会、值得教师去思考。让我们都能以信慰其心,以爱暖其心,以诚激其心,使学生茁壮地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思考 原因 关注 爱护 激励 转化
当课改的浪潮涌向农村学校时,“学困生”越来越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作为从教十九年,长期工作在农村中学教师,面对差生问题,引起了我长期的思考,从中也得到了很多体会,现在与大家共同探讨以下,相互学习,以便更好的管理教育这些学生,使之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自从“普九”以来,农村初中的学生文化素质大幅下降,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能力接受初中的教材知识,这部分学生由于成绩跟不上,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在纪律等方面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困生。而这部分学生就应该成为教师多思考的对象,他们这几年的转化问题将关系自己一辈子命运,甚至社会的安定,作为他们的教师更应该认真思考,绝不能粗心大意。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也不排除学校和个人原因。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象不断平凡,很多家长迫于经济的压力,不得不外出务工。有的一家去一个,有的直接夫妇全部出动,把孩子放在家里上学,让其爷爷奶奶照管,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甚至只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如果自制力不强,加之家里没人管理,很容易变成学困生,在学校不遵守纪律,不作作业,不服管教,无故旷课,小偷小摸,吸烟喝酒,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影响急坏。家长又不在身边,这样的学生是最难管教的。作为班主任教师就应多加思考,如果方法简单粗暴,很可能会害了这个学生,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
现在,有些农村学校的教师,一旦发现某个学生不服管教,就想方设法把其赶出班级、赶出学校,推向社会的并不少见。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是严重的失职的行为。
当遇到这样的学生时,作为班主任教师一定要认真思考,慎重对待。不能只考虑班级的量化和考评,在学校的排名等,更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学生个人着想,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如果通过教师的努力改变这个学生,使之养成了好的习惯,改邪归正,这不是给这个孩子、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吗?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本人个人认为教育不是看你把好学生怎样教育的怎样好,更重要的是看你怎样把差生转变成优生,特别是面对当今农村学生的教育。受自然條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孩子不可能都能上大学,更多的孩子是要让他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的劳动素质,较高的道德品质,将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这些孩子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发现有不正常的瞄图,就应及时诊断,对症下药。对一个班级来说教育一定要符合“木桶原理”,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正视学生,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其迅速容入班级体这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摆在教师面前的是,首先找准造成差的原因,如果是自身原因要多给学生做思想工作,用关爱善待学生、体贴学生、理解学生,用真心去感化学生,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爱心,细致耐心,既要看到学生是的现在,又要想到学生的将来。那么,到底用怎样的方法来转化学困生呢?
一、用“爱心”感化差生,用真情唤醒他们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教育植根于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没有爱的教师是志趣低下的教书机器。对学困生的爱,能激起学困生一切美好的感情,包括求知欲、自尊感、善良、诚实、友爱等等。 教师必须具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未来和社会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才会真心实意地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了解和发现学困生各自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明确怎样指导他们。同时,还必须针对学生的性格“对症下药”,把动机和效果有效地统一起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只有通过教师大量、细致、耐心的艰苦工作,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与信任,唤起求知欲,心悦诚服地听教师的教诲,并付诸行动,取得进步。相反,对学生缺乏爱心,动辄训斥,只能使其产生对抗心理,憎恨教师,紧闭心灵之窗,甚至破罐破摔。到头来一无所有,让父母操心,使社会不宁。教师对学生赋以热诚的爱是师德的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神圣职责,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爱护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因此,师爱是博大的、无私的,只有这种爱,才具有感召力,才能引起情感共振,收到教育教学的正效应。
作为班主任,完全可以利用教学工作的方便,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我们不能因为后进生学习差,纪律差就讨厌他们,反而要更加“偏爱”他们,真正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偏爱”是使后进生进步的基础和前提。
后进生因为学习差,因而长期不被老师和同学们认可,他们得到表扬的机会很少,得到更多的是批评和训斥。因此他们大多心理上很寂寞,和师生们的关系紧张,也不愿意学习。其实后进生更需要师生的关心和尊重,渴望表扬与鼓励。要转化后进生,首先要解开他们的心锁,让他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温暖。
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处理好自己同后进生之间的关系,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平时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他们,正确巧妙地处理他们出现的问题,同他们交朋友,一块讨论问题,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用爱心去温暖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地对待他们。
二、要信任学困生,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
要给他们以真诚的关心和客观的鼓励。特别是差生,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使他们暂时处于后进,幼小受挫的心更渴望尊重、渴望信任。如果教师能重视这一心理需要,将对他们的信任作为促进转化的桥梁,充分信任与尊重他们,使他们体验到自己的尊严与自我价值,会因此而振奋向上,追求进步。因此,教师每当新接教班级,尤其是差班,在上起始课之前,作自我介绍之后,最好先跟他们交交心,表示喜欢他们,相信他们会进步。信任把彼此间的距离给缩小了,这样便于了解掌握他们的知识水平,需求什么,然后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设计适合他们“胃口”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体作用,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认真观察学困生,他们身上一定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一旦发现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激励其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以及求知的欲望,从心理上甩掉学困生的帽子,以便一步步走向成功。
最后,我化用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句话结束此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学微积分、点电灯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学困生。”
参考文献:
[1]黄廷安 徐士珍 陈岸涛主编:《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概论》,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版
[2]张成淦:《心理热线——青少年心理保健指导》,广州市第十六中学2001年出版
关键词: 思考 原因 关注 爱护 激励 转化
当课改的浪潮涌向农村学校时,“学困生”越来越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作为从教十九年,长期工作在农村中学教师,面对差生问题,引起了我长期的思考,从中也得到了很多体会,现在与大家共同探讨以下,相互学习,以便更好的管理教育这些学生,使之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自从“普九”以来,农村初中的学生文化素质大幅下降,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能力接受初中的教材知识,这部分学生由于成绩跟不上,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在纪律等方面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困生。而这部分学生就应该成为教师多思考的对象,他们这几年的转化问题将关系自己一辈子命运,甚至社会的安定,作为他们的教师更应该认真思考,绝不能粗心大意。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也不排除学校和个人原因。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象不断平凡,很多家长迫于经济的压力,不得不外出务工。有的一家去一个,有的直接夫妇全部出动,把孩子放在家里上学,让其爷爷奶奶照管,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甚至只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如果自制力不强,加之家里没人管理,很容易变成学困生,在学校不遵守纪律,不作作业,不服管教,无故旷课,小偷小摸,吸烟喝酒,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影响急坏。家长又不在身边,这样的学生是最难管教的。作为班主任教师就应多加思考,如果方法简单粗暴,很可能会害了这个学生,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
现在,有些农村学校的教师,一旦发现某个学生不服管教,就想方设法把其赶出班级、赶出学校,推向社会的并不少见。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是严重的失职的行为。
当遇到这样的学生时,作为班主任教师一定要认真思考,慎重对待。不能只考虑班级的量化和考评,在学校的排名等,更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学生个人着想,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如果通过教师的努力改变这个学生,使之养成了好的习惯,改邪归正,这不是给这个孩子、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吗?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本人个人认为教育不是看你把好学生怎样教育的怎样好,更重要的是看你怎样把差生转变成优生,特别是面对当今农村学生的教育。受自然條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孩子不可能都能上大学,更多的孩子是要让他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的劳动素质,较高的道德品质,将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这些孩子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发现有不正常的瞄图,就应及时诊断,对症下药。对一个班级来说教育一定要符合“木桶原理”,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正视学生,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其迅速容入班级体这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摆在教师面前的是,首先找准造成差的原因,如果是自身原因要多给学生做思想工作,用关爱善待学生、体贴学生、理解学生,用真心去感化学生,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爱心,细致耐心,既要看到学生是的现在,又要想到学生的将来。那么,到底用怎样的方法来转化学困生呢?
一、用“爱心”感化差生,用真情唤醒他们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教育植根于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没有爱的教师是志趣低下的教书机器。对学困生的爱,能激起学困生一切美好的感情,包括求知欲、自尊感、善良、诚实、友爱等等。 教师必须具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未来和社会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才会真心实意地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了解和发现学困生各自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明确怎样指导他们。同时,还必须针对学生的性格“对症下药”,把动机和效果有效地统一起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只有通过教师大量、细致、耐心的艰苦工作,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与信任,唤起求知欲,心悦诚服地听教师的教诲,并付诸行动,取得进步。相反,对学生缺乏爱心,动辄训斥,只能使其产生对抗心理,憎恨教师,紧闭心灵之窗,甚至破罐破摔。到头来一无所有,让父母操心,使社会不宁。教师对学生赋以热诚的爱是师德的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神圣职责,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爱护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因此,师爱是博大的、无私的,只有这种爱,才具有感召力,才能引起情感共振,收到教育教学的正效应。
作为班主任,完全可以利用教学工作的方便,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我们不能因为后进生学习差,纪律差就讨厌他们,反而要更加“偏爱”他们,真正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偏爱”是使后进生进步的基础和前提。
后进生因为学习差,因而长期不被老师和同学们认可,他们得到表扬的机会很少,得到更多的是批评和训斥。因此他们大多心理上很寂寞,和师生们的关系紧张,也不愿意学习。其实后进生更需要师生的关心和尊重,渴望表扬与鼓励。要转化后进生,首先要解开他们的心锁,让他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温暖。
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处理好自己同后进生之间的关系,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平时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他们,正确巧妙地处理他们出现的问题,同他们交朋友,一块讨论问题,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用爱心去温暖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地对待他们。
二、要信任学困生,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
要给他们以真诚的关心和客观的鼓励。特别是差生,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使他们暂时处于后进,幼小受挫的心更渴望尊重、渴望信任。如果教师能重视这一心理需要,将对他们的信任作为促进转化的桥梁,充分信任与尊重他们,使他们体验到自己的尊严与自我价值,会因此而振奋向上,追求进步。因此,教师每当新接教班级,尤其是差班,在上起始课之前,作自我介绍之后,最好先跟他们交交心,表示喜欢他们,相信他们会进步。信任把彼此间的距离给缩小了,这样便于了解掌握他们的知识水平,需求什么,然后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设计适合他们“胃口”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体作用,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认真观察学困生,他们身上一定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一旦发现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激励其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以及求知的欲望,从心理上甩掉学困生的帽子,以便一步步走向成功。
最后,我化用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句话结束此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学微积分、点电灯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学困生。”
参考文献:
[1]黄廷安 徐士珍 陈岸涛主编:《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概论》,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版
[2]张成淦:《心理热线——青少年心理保健指导》,广州市第十六中学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