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高校在创业教育领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创业教育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受功利化观念影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工具取向”设立创业园,通过指导学生创办、经营小企业和科技公司,从事商业活动、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等经营实践活动,培养“速成式的企业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对创业及创业教育概念的片面理解。很多师生对“创业”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办公司经营实体是唯一的创业之路。其实,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进创业教育以来,创业教育一直是一个“能力取向”的概念。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就业教育在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其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而不仅仅是创业的知识、技巧。在教育内容上,包括意识、能力、知识、心理品质等,而非简单的创业活动。正如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所讲的,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该是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说,创业教育绝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创业教育要对“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加以区别,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实现从精英到大众、从刚性到柔性、从注重技能到能力、由控制使用到激励开发的转变。在2010年4月22日召开的“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就业三个概念进行整合,突出创新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创业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创业意识淡薄。国家高校信息咨询和国家就业指导中心2006-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中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占25.93%,有过创业意愿的占53.02%,有创业潜质的占10%。在大学生现实的选择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创业者中创业成功的机率更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创业是复杂的实践系统,需要创业者具有创业资源和社会经验、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等。对学生而言,这些条件是他们在学校期间难以齐备的。大学生选择创业时容易忽视客观条件和外部因素,低估创业的艰难和风险。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众多困难与挑战。例如,启动资金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少、心理承受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理论知识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等。如果不解决这些难题,将影响创业成功的概率。因此,只有极少数学生真正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不少学生则是迫于就业压力而被动选择创业。
第三、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入正规教育体系。由于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 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并未形成有机联系, 基本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 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这种舍本逐末、注重形式的做法使创业教育失去了学科专业这一最有力的依靠, 致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决策者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决策者还没有认识到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 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岗位创造”、“生产力增长”以及“创新”等方式, 可以培育国家的竞争优势; 相对“劳动力”、“资本”生产要素, “企业家精神”在创业型经济中更是稀缺的关键要素。
第四、创业教育支持环境需要大力改善。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 需要良好的创业教育支持环境。这涉及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诸方面。因为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创业教育的支持环境需要大力改善。就政策环境方面看, 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在推行创业教育宏观决策方面缺乏足够明确的、强有力的政策和规定; 出台的一些鼓励政策, 也难以真正贯彻执行。就社会环境方面看, 不少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创业教育心有顾虑而抱观望态度, 迟迟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多数家庭仍希望学生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 对自我雇用、自主创业认识不足; 崇尚创业的社会主体价值观念尚未形成,甚至公众对小企业经营者或创业失败者还存在一定的偏见。
二、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第一、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中还有一个关键方面在于组织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由于创业学是管理教育中学科跨越最多、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最强的学科,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多于概念规则的讲授,因此,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全面、深厚的管理基础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美国,由于大学创业教育发展迅速,也存在着相关师资不足的问题。
第二、设立适合创业教育发展的创业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创业教育课程是根据创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总称。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类型从课程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构建由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核心,以学分和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量单位,以取得一定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高等学校推进创业教育必须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个平台上构建创业教育课程模块。
第三、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保障服务体系。为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学校要加强创业与创业教育的计算机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研究、处理、反馈适应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需要的短期市场信息;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发布利于学生就业和创业信息与项目,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学生进入创业市场提供中介服务。建立大学生创业中介服务机构,为学生创办企业需要的工商、税务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担保服务。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信息、资料、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发明、技术专利,要优先提供给有创业愿望的学生,使其在创业的同时又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关键词:创业教育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受功利化观念影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工具取向”设立创业园,通过指导学生创办、经营小企业和科技公司,从事商业活动、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等经营实践活动,培养“速成式的企业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对创业及创业教育概念的片面理解。很多师生对“创业”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办公司经营实体是唯一的创业之路。其实,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进创业教育以来,创业教育一直是一个“能力取向”的概念。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就业教育在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其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而不仅仅是创业的知识、技巧。在教育内容上,包括意识、能力、知识、心理品质等,而非简单的创业活动。正如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所讲的,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该是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说,创业教育绝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创业教育要对“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加以区别,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实现从精英到大众、从刚性到柔性、从注重技能到能力、由控制使用到激励开发的转变。在2010年4月22日召开的“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就业三个概念进行整合,突出创新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创业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创业意识淡薄。国家高校信息咨询和国家就业指导中心2006-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中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占25.93%,有过创业意愿的占53.02%,有创业潜质的占10%。在大学生现实的选择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创业者中创业成功的机率更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创业是复杂的实践系统,需要创业者具有创业资源和社会经验、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等。对学生而言,这些条件是他们在学校期间难以齐备的。大学生选择创业时容易忽视客观条件和外部因素,低估创业的艰难和风险。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众多困难与挑战。例如,启动资金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少、心理承受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理论知识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等。如果不解决这些难题,将影响创业成功的概率。因此,只有极少数学生真正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不少学生则是迫于就业压力而被动选择创业。
第三、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入正规教育体系。由于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 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并未形成有机联系, 基本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 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这种舍本逐末、注重形式的做法使创业教育失去了学科专业这一最有力的依靠, 致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决策者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决策者还没有认识到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 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岗位创造”、“生产力增长”以及“创新”等方式, 可以培育国家的竞争优势; 相对“劳动力”、“资本”生产要素, “企业家精神”在创业型经济中更是稀缺的关键要素。
第四、创业教育支持环境需要大力改善。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 需要良好的创业教育支持环境。这涉及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诸方面。因为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创业教育的支持环境需要大力改善。就政策环境方面看, 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在推行创业教育宏观决策方面缺乏足够明确的、强有力的政策和规定; 出台的一些鼓励政策, 也难以真正贯彻执行。就社会环境方面看, 不少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创业教育心有顾虑而抱观望态度, 迟迟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多数家庭仍希望学生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 对自我雇用、自主创业认识不足; 崇尚创业的社会主体价值观念尚未形成,甚至公众对小企业经营者或创业失败者还存在一定的偏见。
二、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第一、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中还有一个关键方面在于组织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由于创业学是管理教育中学科跨越最多、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最强的学科,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多于概念规则的讲授,因此,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全面、深厚的管理基础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美国,由于大学创业教育发展迅速,也存在着相关师资不足的问题。
第二、设立适合创业教育发展的创业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创业教育课程是根据创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总称。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类型从课程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构建由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核心,以学分和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量单位,以取得一定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高等学校推进创业教育必须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个平台上构建创业教育课程模块。
第三、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保障服务体系。为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学校要加强创业与创业教育的计算机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研究、处理、反馈适应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需要的短期市场信息;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发布利于学生就业和创业信息与项目,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学生进入创业市场提供中介服务。建立大学生创业中介服务机构,为学生创办企业需要的工商、税务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担保服务。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信息、资料、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发明、技术专利,要优先提供给有创业愿望的学生,使其在创业的同时又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