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生的历史迁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提升思维品质,高效建构课堂。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提升,从而提高迁移能力。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迁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对新旧知识之间不断建立联系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力与理解力不断发现、内化、应用、创新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创新问题情境、培养历史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不断夯实学生的迁移基础,激活其迁移思维,提高其迁移创新,促进其迁移应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1.构建知识结构,夯实迁移基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深入理解教材,形成迁移能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迁移,能够触类旁通,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抓住“变迁”这一关键点,以时间为线索分为近代(1840—1949年)与现代(1949年—至今)两大历史分期,从物质生活(衣、食、住、行)与习俗两大方面,来梳理本节知识要点。以“饮食的变迁”为例,鸦片战争前,中国人饮食的变化主要有:贵族与平民差别鲜明;传统饮食丰富多样;富有地域特色的钦食习惯。鸦片战争后,受欧风美雨的浸润,从通商口岸的沿海城市到内地大城市,西餐馆渐渐出现,人们将喝咖啡、吃西餐视为一种饮食时尚。之所以出现上述饮食变化,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西方物质文明与思想文化传入,中外交往程度加剧,反映在在饮食方面即西方饮食习惯及方式传入,中外饮食特色渐渐融合。
2.创新问题情境,激活迁移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迁移思维的激活有赖于问题情境的设计。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问题情境,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对所学内容的认知高度与理解深度。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中,教师播放纪录片《血色黄昏》的片段,将清末民初的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创设问题情境:中国人的服饰、饮食、居室及社会风俗,发生了什么变化?男子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领带,再到着中山装,女子从清末旗装到民国改良旗袍,男子从留辫到断发,女子从缠足到放足,这些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反映了什么社会风尚?对此,学生既要认真观察视频材料,又要深入思考,以印证教材内容。教师顺势设疑:这些现象变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以疑激趣,激活迁移思维,从而探讨明确:鸦片战争的影响;辛亥革命的爆发;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发展。
3.培养历史想象,提高迁移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既要尊重史实,又要具有历史想象能力,即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现象及发展规律,进而在历史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迁移创新能力。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中,历史想象必不可少。根据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为提高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教师不妨创设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清末的缠足的三寸金莲与新时期的高跟鞋,其习俗的变迁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探讨,明确:缠足是礼俗的约束,是被迫的,而高跟鞋美的追求,是自愿的,其背后是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深入发展。由此可见,历史想象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迁移创新。
4.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迁移应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以生活现象为切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历史,以使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处理教材与考试、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中,为促进迁移应用,教师不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阅读材料:1903年,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夫人去世,他在报刊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对女子的要求是:一是擅读书,文理通顺,且能作文;二是出身须大家闺秀;三是互敬互谅;四是不要小脚。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民国初期婚姻习俗开始了怎样的变化?一些思想开明的人,反对封建婚姻,而提倡婚姻自主。章太炎的征婚启事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章太炎是国学大师,其声名显赫,符合条件者也乏其人,然而启事刊出后,前来应征者无一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社会习俗较为保守。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阅读与判断,在史料与实际之间反复甄选,去伪存真,以取得可靠的知识准备,夯实迁移基础,去粗取精,以激活思维,提高迁移创新,进而贯通生活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以促进迁移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J].师道,2006(10)
[2]荀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迁移思维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2(04)
[3]袁文松.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江苏2008年历史高考第23题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3(70)
【关键词】高中历史;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迁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对新旧知识之间不断建立联系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力与理解力不断发现、内化、应用、创新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创新问题情境、培养历史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不断夯实学生的迁移基础,激活其迁移思维,提高其迁移创新,促进其迁移应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1.构建知识结构,夯实迁移基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深入理解教材,形成迁移能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迁移,能够触类旁通,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抓住“变迁”这一关键点,以时间为线索分为近代(1840—1949年)与现代(1949年—至今)两大历史分期,从物质生活(衣、食、住、行)与习俗两大方面,来梳理本节知识要点。以“饮食的变迁”为例,鸦片战争前,中国人饮食的变化主要有:贵族与平民差别鲜明;传统饮食丰富多样;富有地域特色的钦食习惯。鸦片战争后,受欧风美雨的浸润,从通商口岸的沿海城市到内地大城市,西餐馆渐渐出现,人们将喝咖啡、吃西餐视为一种饮食时尚。之所以出现上述饮食变化,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西方物质文明与思想文化传入,中外交往程度加剧,反映在在饮食方面即西方饮食习惯及方式传入,中外饮食特色渐渐融合。
2.创新问题情境,激活迁移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迁移思维的激活有赖于问题情境的设计。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问题情境,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对所学内容的认知高度与理解深度。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中,教师播放纪录片《血色黄昏》的片段,将清末民初的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创设问题情境:中国人的服饰、饮食、居室及社会风俗,发生了什么变化?男子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领带,再到着中山装,女子从清末旗装到民国改良旗袍,男子从留辫到断发,女子从缠足到放足,这些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反映了什么社会风尚?对此,学生既要认真观察视频材料,又要深入思考,以印证教材内容。教师顺势设疑:这些现象变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以疑激趣,激活迁移思维,从而探讨明确:鸦片战争的影响;辛亥革命的爆发;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发展。
3.培养历史想象,提高迁移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既要尊重史实,又要具有历史想象能力,即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现象及发展规律,进而在历史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迁移创新能力。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中,历史想象必不可少。根据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为提高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教师不妨创设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清末的缠足的三寸金莲与新时期的高跟鞋,其习俗的变迁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探讨,明确:缠足是礼俗的约束,是被迫的,而高跟鞋美的追求,是自愿的,其背后是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深入发展。由此可见,历史想象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迁移创新。
4.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迁移应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以生活现象为切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历史,以使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处理教材与考试、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中,为促进迁移应用,教师不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阅读材料:1903年,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夫人去世,他在报刊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对女子的要求是:一是擅读书,文理通顺,且能作文;二是出身须大家闺秀;三是互敬互谅;四是不要小脚。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民国初期婚姻习俗开始了怎样的变化?一些思想开明的人,反对封建婚姻,而提倡婚姻自主。章太炎的征婚启事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章太炎是国学大师,其声名显赫,符合条件者也乏其人,然而启事刊出后,前来应征者无一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社会习俗较为保守。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阅读与判断,在史料与实际之间反复甄选,去伪存真,以取得可靠的知识准备,夯实迁移基础,去粗取精,以激活思维,提高迁移创新,进而贯通生活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以促进迁移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J].师道,2006(10)
[2]荀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迁移思维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2(04)
[3]袁文松.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江苏2008年历史高考第23题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