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是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内容。新时期高职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礼仪文化的分析,以人生礼仪的传承为例,为高职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提供载体,阐明目前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生礼仪、高职教育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礼仪文明,自古以来就是自我修养的体现方式之一,日常生活处处都有“礼”的滋养,脱离了“礼”,便无法立身处世。“礼”被认为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诗经》中有“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的说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明体系,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以及历史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渗透、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从生到死,甚至死后,都被置于这个礼的文化系统之中,无一人能脱离其中。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不学礼,无以立”;对于想要了解中华文明的人来说,不了解礼,就不了解中华文明。礼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诚然,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国家设立培训点之外,利用高职院校开展“非遗”保护,致力于构建和发展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国内高职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必要性
目前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合格的技术人才,他们需要拥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和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认识到“非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始实施围绕“非遗”进校园的方式,进行系列活动的开展。不少高职院校利用本地区特色,自主开发相应课程并进行实施,为“非遗”在课堂教学的传承中开辟了新路径。中国作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迅速消失和逐渐流变的危险。
学校作为传承和创新思想的基地,应当关注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研究、创新和传播。面对全球化大潮,中华文化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不过前提是可传、能传,可守、能守。何为可传、可守?我们认为关键是其能否落实为“人伦日用”,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是否还有其用,这里的“用”就是价值,有用就是有价值,无用就是没有价值。修身是用,齐家是用,治国是用,平天下还是用,修、齐、治、平无不是生活,无不是用。高职院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主要是从教学中融入,利用学校进行传承工作,比家庭及师徒之间传承效果更好,具有普及性和弘扬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非遗”的传承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效,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有全新的发展机会,更有需要解决的阻碍与挑战。
近几年,“非遗”引起了中国文化领域研究的热潮。针对高职教育在进行保护传承“非遗”,主要集中在“非遗”的概念探究、“非遗”理论研究过程、“非遗”保护传承教育教学的探索。利用高职院校平台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在中华文明礼仪的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是高职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建设礼仪中国应传承创新、礼乐兼修、知行合一、开放借鉴;知礼、好礼、习礼、行礼才能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培养民族精神。青少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可以培养、造就和不断提高。青少年阶段是审美标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游览、实践,提高审美理想,能够养成正确的审美标准和高雅的审美趣味。礼仪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利抓手。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立于礼”就是要以礼为本、以礼为基准。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高职学生学习基本的礼仪规范和知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相互尊重,用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习礼仪知识和技能,有利于高职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社会礼仪的基本原则,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礼仪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时代礼仪文明的问题。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高职教育培育的服务类行业人数占大多数,这就更加有利于把礼仪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传播。从某种程度而言,礼仪文明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第一名片,有利于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文化生态。高职院校需要营造礼仪环境,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懂礼仪的人,一定是有教养的人,一个文明的人。
2.有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有人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简称为“两个教育”,即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能做事是高职毕业生的生存之本,而会做人则为能做事之基础。礼仪教育,对个人形象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范打造个人形象,通过思想道德熏陶,指导学生如何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并学会换位思考,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礼仪素养方面。注重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非智力因素考察。在应聘过程中得体的着装及谈吐、优雅的举止、潇洒的风度,无疑是高职毕业生迈向工作岗位的一块敲门砖。“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具有教育的功能,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可以纠正高职学生不正确的行为习惯,理解行为规则,善于协调人际关系,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和发展。“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教育有助于维护校园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营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局面。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培养高职学生明善恶、知是非、辩美丑,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人生礼仪、高职教育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礼仪文明,自古以来就是自我修养的体现方式之一,日常生活处处都有“礼”的滋养,脱离了“礼”,便无法立身处世。“礼”被认为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诗经》中有“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的说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明体系,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以及历史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渗透、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从生到死,甚至死后,都被置于这个礼的文化系统之中,无一人能脱离其中。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不学礼,无以立”;对于想要了解中华文明的人来说,不了解礼,就不了解中华文明。礼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诚然,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国家设立培训点之外,利用高职院校开展“非遗”保护,致力于构建和发展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国内高职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必要性
目前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合格的技术人才,他们需要拥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和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认识到“非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始实施围绕“非遗”进校园的方式,进行系列活动的开展。不少高职院校利用本地区特色,自主开发相应课程并进行实施,为“非遗”在课堂教学的传承中开辟了新路径。中国作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迅速消失和逐渐流变的危险。
学校作为传承和创新思想的基地,应当关注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研究、创新和传播。面对全球化大潮,中华文化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不过前提是可传、能传,可守、能守。何为可传、可守?我们认为关键是其能否落实为“人伦日用”,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是否还有其用,这里的“用”就是价值,有用就是有价值,无用就是没有价值。修身是用,齐家是用,治国是用,平天下还是用,修、齐、治、平无不是生活,无不是用。高职院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主要是从教学中融入,利用学校进行传承工作,比家庭及师徒之间传承效果更好,具有普及性和弘扬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非遗”的传承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效,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有全新的发展机会,更有需要解决的阻碍与挑战。
近几年,“非遗”引起了中国文化领域研究的热潮。针对高职教育在进行保护传承“非遗”,主要集中在“非遗”的概念探究、“非遗”理论研究过程、“非遗”保护传承教育教学的探索。利用高职院校平台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在中华文明礼仪的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是高职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建设礼仪中国应传承创新、礼乐兼修、知行合一、开放借鉴;知礼、好礼、习礼、行礼才能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培养民族精神。青少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可以培养、造就和不断提高。青少年阶段是审美标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游览、实践,提高审美理想,能够养成正确的审美标准和高雅的审美趣味。礼仪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利抓手。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立于礼”就是要以礼为本、以礼为基准。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高职学生学习基本的礼仪规范和知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相互尊重,用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习礼仪知识和技能,有利于高职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社会礼仪的基本原则,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礼仪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时代礼仪文明的问题。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高职教育培育的服务类行业人数占大多数,这就更加有利于把礼仪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传播。从某种程度而言,礼仪文明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第一名片,有利于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文化生态。高职院校需要营造礼仪环境,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懂礼仪的人,一定是有教养的人,一个文明的人。
2.有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有人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简称为“两个教育”,即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能做事是高职毕业生的生存之本,而会做人则为能做事之基础。礼仪教育,对个人形象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范打造个人形象,通过思想道德熏陶,指导学生如何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并学会换位思考,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礼仪素养方面。注重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非智力因素考察。在应聘过程中得体的着装及谈吐、优雅的举止、潇洒的风度,无疑是高职毕业生迈向工作岗位的一块敲门砖。“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具有教育的功能,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可以纠正高职学生不正确的行为习惯,理解行为规则,善于协调人际关系,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和发展。“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教育有助于维护校园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营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局面。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培养高职学生明善恶、知是非、辩美丑,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