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讲简洁,文学讲风格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f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5日,两位诺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著名书画家范曾主持。
  大科学家会有非常清楚的风格有鲜明的风格的作家,才有可能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范 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
  莫 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样。
  但在创造的过程当中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所有人物也都是现实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他是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范 谈的风格,文学家具有一定的风格不言而喻,科学家的风格怎么体现?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杨 科学家肯定是有风格的,尤其是大科学家,会有非常清楚的风格。我曾经对于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讨论。20世纪是物理学最辉煌的世纪,有三个大发明,其中一个叫做量子力学,对于基础物理学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参与的人有三五个,其中有两位非常年轻的学者,一位是德国人海森堡,一个是英国人狄拉克,都是20世纪初出生的,他们都有巨大的贡献,奠定了量子力学基础。你看他们俩的文章,会惊叹于他们的创新,可是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曾经说狄拉克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尘”,清楚得不得了,跟着他的味道一路走下去都没有任何问题。海森堡的贡献十分重要,但是文章非常之乱,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很多时候分不清楚。
  所以我跟学生说,你看见了狄拉克的文章之后,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再做了,所有正确的东西都被他说光了。但是看了海森堡的东西就要注意,里面有对有错,对的也很模糊,所以要仔细将对的错的分开,就会有很重大的贡献。这就是两种风格,整个物理学前沿的发展就是这两种不同风格互相影响而发展来的。我不知道文学的发展是不是也有类似现象?
  莫 作家肯定都有自己的风格,主要通过语言来体现。整体来说,文学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各种流派。但是各种各样的流派和风格对作家而言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比如说,一段时间内现实主义的写法,巴尔扎克等大作家已经把这种风格发挥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者很难超越。作家只有对前人的作品有所超越或者不同,才可能在文坛上站住脚跟。
  这就逼着作家去想另外的出路,千方百计避开这些已经非常辉煌的写作风格,寻找自己的风格,我想各种流派的产生大部分都基于此。作家个人刚开始肯定会模仿各种各样流派的写法,在广泛的阅读和借鉴的过程当中慢慢强化或者突出个性,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才有可能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科学家妙悟之后,要到实验室中去证明,文学家妙悟后直接写出文章
  杨 9年前,范曾先生画了一幅大画送给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画的是我和陈省身先生之间的对话,把我和他的神态、表情都表现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赏的是范曾在画上的自题诗,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我认为这七个字将科学研究所必经的过程说得非常清楚。先要有真情,就是浓厚的兴趣,然后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结果:著文章。这三部曲道尽了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我想问莫言先生,用这七个字描述文学是不是也恰当?
  莫更加恰当了,因为是“著文章”嘛。
  范杨先生写的是天地文章,莫言写的是笔下文章。我过去问过陈省身先生,我说您是伟大数学家,您的学问我一点儿也不懂,为什么别人说你好,好在什么地方?他对我对数学的“无知”无可奈何,却回答得很有意味。他说,我做得简练,漂亮。我想解答一个数学问题,用很繁琐的方法得到结论肯定不如用简洁的方法。可是谈到小说的话,光简洁也是不行的,要丰富,要绚烂。有不太了解莫言的人说莫言的小说太长,我不觉得长,最长的《丰乳肥臀》也有种不尽之意在。光是简洁漂亮可能不是小说家的使命。莫言您觉得要达到“真情妙悟著文章”应该是怎样的?
  莫刚才谈到作家的风格,有一类很简洁、干净利索,比如海明威,有的人非常繁复,拖泥带水,“披头散发”,像福克纳。作家的风格应该是多样化的,朦胧、简洁、繁茂都是美,这可能比科学要自由。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肯定认为简洁、准确是最美的。
  杨是的,科学是一个简洁的世界。如果问一个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你研究过程中的顿悟能不能讲出来?通常他们都能讲出来。对于一个问题思考了很久,突然灵机一动,思想就会非常开朗。一个文学家在最重要的工作中是不是也有一个顿悟的时光?
  莫也有。灵感突然到来,创作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有时候也靠做梦。我记得看过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就在做梦时排列出来的,作家也会在梦中构思出很好的情节。《生死疲劳》其实早就想写,但一直也写不下去,就是因为长篇小说的结构没有想好。有一年我去参观承德一个庙宇,在墙壁上看到一幅壁画,描绘了佛教六道轮回的情节。我突然感到顿悟,就用六道轮回做为这部长篇的结构,所以写得特别顺利。
  范两位先生讲的对我启发太大了。妙悟在科学和文学中都有,但是表现是不一样的。科学家妙悟之后,要到实验室中去证明文学家妙悟后直接写出文章。文学要比科学自由得多。
  科学家成功的年龄和文学家成功的年龄很不一样,科学家取得杰出的时间会提前一些
  范谈到年龄,科学家成功的年龄和文学家成功的年龄是很不一样的。像莫言这样的小说家,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且博览群书,十七八岁或者二十几岁就想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东西,不太可能。可科学家是不是取得杰出成就的时间会提前一些?
  杨一般讲起来,尤其是数学和理论物理,是很清楚的现象,二三十岁的人势不可挡。爱因斯坦26岁的时候一年之内写了六篇文章,其中三篇是绝对世界级的。所以有些科学领域特别适合年轻人走进去。为什么?有一个说法是年轻人知识面不够广,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会专注在某个方面,只对着一点勇往直前。到年纪大了以后,学的东西多,面就广了,有一个很大的坏处,就是顾虑也多了,会裹足不前。我想在文学里,年龄很大的人也能做出非常大的成绩,比如杜甫就是晚年成大家的。文学中创意的来源跟科学中的不一样。
  范你们二人都是当代人崇拜的天才。我相信天才的存在,请你们谈谈天才这个问题。
  莫杨先生肯定是天才。有一次有人问我获奖后为什么这么低调,我就开玩笑说,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奖,你看我还会不会这样低调,我会变得非常地张扬,因为这是我的发现,不服你也来一个?!而对文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有的人认为是天才之作,有的人可能不这么认为。科学则不同,一加一必然是二,抛一个球必然要往下落,所以我对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杨每一个人天赋不同,像姚明,天生就和一般人不一样,这是一种看得见的不同,也有一些是看不见的,比如一些小孩会对数字很敏感。父母和老师如果发现小孩在某方面有特别才干,要特别注意,要帮助他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小孩将来就有可能会发展出一个有用的方向。发现得早会有意义。
  天才是有的,尤其是数学方面有很多例子。一些人会不自觉地对数字有很清楚的认识。在常人看来,132和134没什么区别,但他们能够给你讲出很多。比如印度大数学家拉玛努金,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天才如果早发现就会有大成就。可拉玛努金并没有被发现,他就自己去做,从而发展出一种特别的思路。他写下了很多公式,可以说都是一种猜想,但他说不出怎么得来的,也不会证明。拉玛努金有很多丢掉的手稿,现在一些人专门在研究。他就是一个很显著的例子。
其他文献
本文是季羡林先生于1995年5月9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所作的演讲,他首先承认当前西方文化确实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他提出应该辩证看待“西化”和“东化”的问题,在“拿来”的同时也要注重“送去”。全文篇幅较长,本文为节选。  现在整个社会,不但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垄断地位,这是事实。眼前哪里不是西方文化?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说我们这穿的,从  头顶到鞋,全是西方化了。西化不是坏事情,
期刊
一代王朝依靠海商打败荷兰强盗所谓“大明王朝”终于被人民唾弃了。内地流民起义,沿海武装走私,人民自己救自己。17世纪中叶,朝廷不要海权,而沿海人民则以武装走私捍卫中国海权。  于是,东南沿海一带,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海商武装集团。这些海商集团较之以往的倭寇大有改观,他们在更为广阔的世界里和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分享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和经济全球化利润。朝廷不知新大陆,不知银子来路,可他们知道:朝廷靠“澳门
期刊
我经常对事业感到恐慌。周日下午,晚霞洒满天空,我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却是这样残酷,令我沮丧得只想抱头痛哭。我们活在一个充满恐慌的时代,在我们自以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能够看透人生时,“真实”却跳出来恐吓我们。  现在或许比以前更容易过上好生活,但却比以前更难保持冷静。今天,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
期刊
频频发生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屡屡传出的青少年轻生的新闻,让人们在愤怒、慨叹之余,重新审视教育本身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本刊选编张文质在泉州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座,以资探究。  “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从根本意义上说,首先是一种精神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是一种成全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的理念。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就是:把对孩子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
期刊
2005年3月29日,钱学森同志召集身边学生和工作人员作了一次讲话,讲述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经历和对创新精神和科技人才培养的想法。这是钱学森同志最后一次系统讲话,被称为钱老“最后的演讲”,文稿由涂元季、顾吉环、李明等整理。  今天找你们来,是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敢于想
期刊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打工女孩》  我父母在中国长大,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内战时代。家是一连串的城市,由日军的位置和国民党的处境决定:北平,西安,重庆,南京,上海,台北,台中。我父母在美国生活了五十年,却从未
期刊
我是在国家最混乱、个人最狼狈的时候开始认识我们这个党的。  国家最混乱,指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革命”。个人最狼狈,指从全优学生变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1963年国庆节,我作为北京市优秀少先队员,参加在天安门广场前组成的方阵。游行结束,举着鲜花跑向天安门。事前老师一遍又一遍交代:如果鞋子被踩掉,一定不能弯腰去提,否则会被后面的人挤倒踩伤,而且还会弄乱前进队伍,让毛主席看见我们的队伍不整齐
期刊
我们今天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五十年代某某教授特别了不起、学问很大的时候,基本上谈的都是他们的著作,不是课堂。可实际上对于具体的学生来说,他们曾经直接面对的,而且日后追怀不己的不是章程、不是课程表,甚至不是著作,而是曾经在课堂上生龙活虎活跃着的教授们。在这里,我想用各种材料复原帮助大家看看曾经有过的课堂,以及留下来的声音和影像。  鲁迅课堂:把讲义念一遍,后面就海阔天空开始神聊1920年12月鲁迅第
期刊
2013年1月6日,星云大师在海南省广播电视台演播厅发表演讲。  当我们的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第一就是希望平安。怎样的人生才能幸福安乐?我有几个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做自己的贵人。我们所求的贵人在哪里?真正的贵人就是自己。做自己的贵人,必须要有道德,有人格,把自己变得更好。你自己健全了,不仅是自己的贵人,也是别人的贵人。所以,做人先要求自己,不断地把自己的缺点改正了,自我健全,自然就
期刊
本文是竺可桢先生于1939年2月4日对浙江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讲话。他从解读浙大校训“求是”的涵义入手,告诫新生遵循校训、明确自己所负的责任,培养舍己为国的牺牲精神。  诸君到浙大来,一方面要知道浙大的传统,一方面也要知道诸位所负的使命。  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  浙大从求是书院时代起到现在可说已经有了四十三年的历史。到如今“求是”已定为我们的校训。何谓求是?英文是Fait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