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对生命的成全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sw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频频发生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屡屡传出的青少年轻生的新闻,让人们在愤怒、慨叹之余,重新审视教育本身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本刊选编张文质在泉州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座,以资探究。
  “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从根本意义上说,首先是一种精神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是一种成全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的理念。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就是:把对孩子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还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按哲学的方式来表达,生命化教育就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如果不能带给孩子对生命的珍爱的话,这个教育是有问题的。我想所谓的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第一步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着,哪怕有时候很屈辱、很难过、很无望,但是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活着本身就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可能性。对教育而言,就是要让这么一种顽强的活着、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的理念成为我们课堂中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所以在我看来,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
  第二层,所谓的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今天我们的教育往往还离不开各种体罚,有时候会把孩子赶出教室,有时候还会用污辱性的语言来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老师、家长讨论的都是今天的孩子又自私、又懒、又皮、又幼稚。其实所有的老师都应该认识到孩子们都可能比自己有更光明的前程,你别看这些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所谓不足,但他们一定有比我们更好的地方。比如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比我们更善良,比我们更纯洁,比我们更少坏心眼。我们每天跟这些善良、纯洁的孩子在一起,这是上天对我们馈赠,我们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职业能够和这么多善良的人在一起,这可以说是一种福利。如果我们有这样一种意识,可能我们看儿童的眼神、目光、评价的方式就会发生变化。
  第三,要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现在有很多的孩子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东北师范大学一个课题组曾做过一个调查,不少农村初中辍学率超过40%,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为什么辍学呢?调查结果显示,不仅仅因为贫困。实际上孩子在学校不断地丧失尊严,认为就是读完初中也没有任何意义,与其这样,不如早一点辍学,早一点走上社会。教育最大的意义,应该在于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对未来更有信心,而一个人能不能对未来充满信心,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给予他正面的刺激,能不能不断地让他相信自己。教师要做的是这样的工作一一鼓励孩子了解自身的环境、家庭的背景、面临的困难、自己的性情与期待,鼓励孩子不断激起生活的勇气,唤醒孩子内在的生命力量,克服种种的阻力与困难去创造一个能够帮助孩子渴望未来,渴望更好的生活的环境。
  教育不是只一条路,而是要开启可能多的方向,让每个人都要得到光亮,都相信能得到自己的光亮
  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也就是说要珍视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人独特的禀赋,去培植它、成全它,但是对你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你不要抱奢望。
  我对教育有一个理解: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避短。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你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这就是教育的功劳。教育的真正意义也许就是通过他人的引导、帮助、提醒,使我们获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觉醒,整个生活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我们因而可能变得更为自由而完整。
  随顺人的禀赋对教育有什么意味呢?第一点,应该要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你看一个学生现在文化课不行,你怎么能藉此就说他的未来定然没有出息?中国现在上榜的亿万富翁60%是小学毕业。谁有资格裁决一个人的未来呢?契诃夫有一句很启人心智的话:“由于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年龄、视力等方面的差异,人的平等是永远不可能的。不平等应该认作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不等变得不易觉察,就像我们把雨或熊中间的差异抹平了。在这方面,文化和教育能起很大的作用。”教育可能要做的事就是承认差异,承认不平等,但更多地给予人理解和期待。教育不是只给人一条路,而是要开启尽可能多的方向,让每个人都要得到光亮,都相信能得到自己的光亮。
  第二个问题,“要随顺人的善端”。我孩子跟我说,她班上有一个纪律委员特别可怕。我说这个纪律委员的职务一旦设置,它就一定是可怕的。因为他的工作就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把班上做小动作的人记下来,向老师汇报。其实,对这个孩子来说也是很不幸的,他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打小报告、当告密者的习性。
  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应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自然可能是不美好的,你走在大街上,突然大声喊起来是很恐怖的;你看电影、听音乐会时大声地咳嗽,这很自然,但很不文明。所以,还要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所谓的应然状态就是应该如此,这就包含着更美好、更高尚的某种需求与祈向。
  教育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所谓的由自然引导到应然,就是一个价值引导,就是用更美好的、更理想的社会图景去引导人向善,“人心皆有善”,“向善之心”、“向学之心”会让孩子的一生成长得更好,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看到良好的教育所给予他的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成全人的禀赋。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他说他们读书的时候都不怕夏丐尊,但都很怕李叔同。为什么呢?学生犯错误了,李叔同非常有耐心,经常是低声下气、和颜悦色,学生被他教育一次以后再也不会犯第二次错误了,因为一想到老师的“低声下气”就感到羞愧。
  教育有很多方法,但不是每一个方法都能适应所有的人。我们教师要有这种警醒,我的方法是不是对他很合适?有些孩子需要棒喝,有的甚至要饿其体肤,给他比较严厉一点的方式,但有一些孩子你用一根指头伤他一下他都受不了,所以要用不同的方式。
  教师工作绝对不是万能的,教师不要承担无限的责任,我们尽到我们的责任就好了
  生命化教育也是个性化的教育。
  中国人有一个能力很强——模仿能力。世界上再美的东西我们很快都能“克隆”它,但是创造力很差。在今天这个强调知识产权的社会里面,创造力低下已经变成一个民族发展滞后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这跟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共性、漠视个性有很大的关系,这让每一个个体很难有一个通道去发展自己的个性。
  教师工作绝对不是万能的,教师不要承担无限的责任,我们尽到我们的责任就好了,我们尽不到的地方我们自己知道,只要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包容就不错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有些人智力就是有局限,你别小看这些天然的局限,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就能更从容一点。
  一个孩子的未来不一定就跟学业连在一起,有一些是我们所无法预想的。人既有天分,有时候又靠机遇,有时候又需要特殊的环境,而这些可能都不是我们所能成全的,但有了这些意识之后,我们的教学工作就能更从容一些,就知道我们的方向所在。
  个性化的教育还有一个意义在于,人类的进步往往是通过一些有天才性创造能力的人来实现的,我们的教育如果能成就比尔·盖茨这样的天才,那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个性化教育更强调需要宽松的、肯定人的天性的、肯定人的独特性,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来成全人的教育过程。
  (摘编自影响力中国网站)
其他文献
6月《讲刊》封面四个鲜红的大字“保卫童年”,把我一下子推回到千里之外的老家,也回到了那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孩童时代。宁谧的村庄似乎从未改变,却又平添了许多我不熟悉的记忆。  村中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由于垦荒,路与田地之间没有了界限。农历五月的乡间田野,已经扬花了的麦子郁郁葱葱,随风泛起一阵阵麦浪。那时候的路要比现在平整光洁许多,也许是因为走来走去的人多的缘故。那个年代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药也没有
期刊
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长时间会晤。此次会晤让“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全新理念,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人们普遍期待这种“新型大国关系”引领中美两国能跨越大国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让未来的世界更加和平、稳定、繁荣。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典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传世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该书说,雅典和斯巴达间的战争最终之所以不可避免,乃因
期刊
“在十九世纪之前,焦虑作为一种非理性情绪,一直被学界认为能受到理性的控制。进入十九世纪后,个人的心理生活被广义地看成是“理性”与“情绪”的分离,焦虑也因此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时代的问题。当时,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恺郭尔对焦虑做了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研究。本文摘自罗洛·梅《焦虑的意义》一书中对克尔恺郭尔焦虑理论的综述。  焦虑是人类在面对他的自由时所呈现的状态。在这里,自由是人格发展的目标,被界定为
期刊
问:有人说,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焦虑已经超越了个人情绪和心理,成为一种社会病,而我们,则是身处在一个患上了“全民焦虑症”的时代,这会给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带来哪些显著的影响?  答: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焦虑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人们觉得社会转型和变迁很慢,恨不能一步走到头;认为个人生活的变化也很慢,希望能有迅速的改变,往往生出一种深切的期待,期待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状态、自己的行动发生快速转变,在这种情
期刊
2013年5月21日,《讲刊》“大声讲”人文讲堂携手复旦大学团委“享梦中国”青年梦想讲堂,成功举办开坛演讲。首位演讲嘉宾——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无腿舞后”廖智与大家分享了她用“爱”燃烧青春的感人故事。 我要一直笑着活下去,用生命影响生命  我比较好动。从很小的时候起,周围的人就给我取了个名字叫廖笑笑,我很爱笑,也很喜欢动,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所以即便到了台上,我还是忍不住希望能有一个可以让我流动
期刊
2012年3月30日,张炜在华中师范大学博雅大讲堂做了题为“安静的故事”的讲座。安静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安静?张炜先生的讲座给迷茫的人指点迷津。  我们总是嫌网络慢,因为我们的心已经飞起来,比网络要快得多  “安静的故事”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大故事,因为它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每个人都要在这个故事里扮演一个角色。  说到安静,我们会觉得这种要求越来越奢侈,除了极少数人,一般人来说
期刊
我非常喜欢中国,因为我坚信世界的未来就在中国。让我们先转移一下视线,从长远来讲看看未来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我想与大家分享四个想法,就是关于未来十年互联网与新一代受众的趋势:屏幕、分享、注意力和流。  我们变成了“屏幕人”,屏幕构成了—个生态系统  在以前的西方世界里,我们都是读书人,书籍是我们文化中的精髓,比如法律条文、文书,还有圣经等等,这都是书本文化。但是这个时代变了,我们变成了“屏幕人”。
期刊
本文是季羡林先生于1995年5月9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所作的演讲,他首先承认当前西方文化确实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他提出应该辩证看待“西化”和“东化”的问题,在“拿来”的同时也要注重“送去”。全文篇幅较长,本文为节选。  现在整个社会,不但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垄断地位,这是事实。眼前哪里不是西方文化?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说我们这穿的,从  头顶到鞋,全是西方化了。西化不是坏事情,
期刊
一代王朝依靠海商打败荷兰强盗所谓“大明王朝”终于被人民唾弃了。内地流民起义,沿海武装走私,人民自己救自己。17世纪中叶,朝廷不要海权,而沿海人民则以武装走私捍卫中国海权。  于是,东南沿海一带,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海商武装集团。这些海商集团较之以往的倭寇大有改观,他们在更为广阔的世界里和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分享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和经济全球化利润。朝廷不知新大陆,不知银子来路,可他们知道:朝廷靠“澳门
期刊
我经常对事业感到恐慌。周日下午,晚霞洒满天空,我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却是这样残酷,令我沮丧得只想抱头痛哭。我们活在一个充满恐慌的时代,在我们自以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能够看透人生时,“真实”却跳出来恐吓我们。  现在或许比以前更容易过上好生活,但却比以前更难保持冷静。今天,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