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q4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及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应用,培养自觉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以期能够提高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为了使学生具备信息社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和素养,全国各类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公共基础课,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通过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应用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是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所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对计算机课程和本专业的学习,因此,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须结合信息化社会新的更高的要求进行改革。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受地区、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入学前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存在很大的差别,一些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学生已经具备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最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能够熟悉掌握各种办公软件的操作方法,利用网络获取和发布信息,甚至已经掌握了一些编程知识,而偏远地区的学生很少接触计算机、多媒体等,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很欠缺。实践中,不结合学生差异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内容滞后、统一。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办公软件操作、方便使用汉字、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但事实上,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校不分专业实行统一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两个部分。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大多采取以老师教授为主的模式,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上机实践教学中,一般都采取操作型教学形式,学生只要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实验任务即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计算机思维。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建议与实践
  为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21世纪所要求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分层次教学。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由于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果采用统一的教材,实现同样的教学目标,那么计算机基础水平高的学生由于无法进一步提升难免失去学习兴趣,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分层次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第一节课,就对所有新生进行一次基础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划分班级,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都要有所差异。基础水平特别高的学生甚至可以直接免去本门课的学习;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重点要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对于基础中上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计算机思维,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根据学生基础水平差异的分级教学,才会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突出教学内容重点,注意与专业的紧密结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应用操作,尤其要突出以计算机思维和应用能力在内的能力培养。必须合理组织、突出教学重点,不仅应当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理论和常识、熟练掌握各种最新版本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增加信息检索、发布、安全、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站、网页概念、制作及管理等教学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学习、将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还应当注意与学生专业的紧密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特点和不同需求,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当有所差异。
  (三)丰富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型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设计型教学、案例教学、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应用于各行各业。随着竞争的白热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应用能力要求的日渐增加。因此,需培养出符合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就必须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安利,赵永梅.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12).
  [2]王玉萍,曾毅.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3).
其他文献
摘 要: 心率指人体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是反映心脏是否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生理指标。本文介绍了便携式心率监测器的研制方法,主要包括设计原理、结构组成、技术指标等。  关键词: 心率 光电传感器 单片机 A/D转换  1.引言  心率指是人体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它是反映心脏是否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参数,综合反映了人体内各种生理变化的一扇“窗口”,通过它,能够比较准确地描
摘 要: 目前,现代文阅读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日常,且具有利益和命题鲜明、区分度较高和选拔性较强的特点,因此,语文现代文阅读逐渐成为高考语文的重点考查内容。文章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与启示。  关键词: 高考语文 新课改 现代文阅读题 特点 启示  自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就在高考中被分为选考和必考两个考试部分,就体裁而言,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更加多样化,且打破了文学作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外语测试在我国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中外语测试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外语测试 历史 语言使用能力  1.引言  语言测试,也被称为语言能力测试,测试的目标是人的语言使用能力。根据所测试语言的不同,可以分为母语能力测试和外语能力测试。在我国,外语能力测试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外语测试历史的第一阶段  外语能力测试源于对外交流中选拔人才的需要。在对
近年来,以动点产生特殊三角形常常被命制成中考数学压轴题,这类问题失分率较高,笔者尝试用建立模型与构图对中考真题进行剖析,并揭示解题策略.  一、动点产生等腰三角形  例1(2013年云南大理等八地市)如图,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下底AB在x轴上,点D在y轴上,直线AC与y轴交于点E(0,1),点C的坐标为(2,3).  (1)求A、D两点的坐标;  (2)求经过A、D、C三点的抛物线的函数解析
脂肪酸是所有油脂的共同成分,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化学成分。脂肪酸的分析为人们的饮食调节、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防止疾病的发生以及治疗疾病有很重要的作用。   脂肪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