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西部电影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那时,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和农村的回乡知青既构成了新一代的电影导演群体和新一代的文学创作群体,也构成了中国当代电影的新一代接受群体,从而实现了中国电影从城市小市民文化视角向现当代农民文化视角的转移。浓郁的宗教文化气息和较为本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中国西部电影,体现出中国电影特别是西部电影较为罕见的文化多样性。
关键词 中国西部电影;农民文化;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82-01
中国当代西部电影,这是一个乡村文化和城镇文化交汇融合的阵地,也是民族文化与近现代文化交流促进的阵地,从思想上来说也好,从艺术上论述也罢,我们的西部电影都可以给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更加突出的表现。
一、中国当代西部电影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可以说与西部电影不无关系。
(一)中国当代西部电影的形成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我们看到,相对于其他城市,上海在人才的聚集和技术的发展上都占有绝对优势,这些优势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上海成为了解放前名符其实的制片中心,在题材上也集中表现上海市民文化生活。和上海的繁荣相比,西部地区在电影的发展上就显得那么力不从心。到了解放后,由于政治要求的局限,西部影片,除了外在的服饰与环境,其主题和构思与其他地区的影片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因此,在新时期之前,中国西部的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1]
改革开放为电影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地处西部最繁华之处的西安电影制片厂最早有了以地域文化为轴心的类型片的雏形——中国西部片。随后,其他各厂也相继拍出了一系列好片,中国电影的“西部片”创作在国内外掀起了一个空前的高潮。
(二)中国当代西部电影的发展
从西部电影理论的最早提出,到西部电影的渐露端倪,中国西部电影经历了 二十多个年头。在钟惦棐先生提出“立足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的理论倡导后,在中国电影界和理论界顿时引起强烈反响。于是“拍摄中国的西部片”的口号将众多西部电影艺术家的一种长期的、潜在的、非自觉的艺术审美追求,变成一种鲜明的、自觉化的、群体性的电影美学追求。
新时期以来先后出现的西部影片主要有《牧马人》、《黄土地》、、《老井》、《野山》、《盗马贼》、《秋菊打官司》、《孩子王》、《黄河谣》《美丽的大脚》等,这些优秀作品获得了国内外许多大奖,引起了轰动效应。这不仅使一些崭新的电影观念和电影人在这个过程中走向成熟,而且使中国西部电影不断走向全国和世界,并在国内和国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也在一步步的影响着电影的发展。传统中国社会价值体系的解体与消费型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分裂,造成了西部电影的历史性转变。[2]
西部电影的主题内容在逐步摸索、进步、完善,与此同时,其形式逐渐在向技术靠拢。不同时期时代语境和题材内容的不同要求都深深地影响着西部片的创作,例如80年代的西部电影,大多表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到了90年代以后,商业影响也越来越重,商业前景更突出的武侠电影借此机会开始繁荣与发。[3]这种繁荣与发展不仅使得西部电影开始分化,形成了西部武侠电影这一重要分支,同时也使西部电影呈现出从现实主义到技术主义的重要转变。
二、中国当代西部电影的艺术特征
中国西部电影在继承发扬中国电影优良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借鉴现代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和手法,积极开拓电影题材,使得中国西部电影在诸多领域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平视的叙述视角
在以《人生》、《黄土地》、《野山》为代表的传统西部电影中,落后的农耕文化、贫瘠的自然风貌和愚昧的思想观念都是创作者要着力挖掘和展示的题材,更由此形成了中国西部电影的风格与特色。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西部电影在充分继承了以前西部电影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在文化形态、叙事策略、影像语言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影片走的是“平民化”路线,创作者是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姿态关注现代的西部、关注人与自然抗争的永恒叙事母题,叙事视角的亲民拉近了影片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同时叙事中的精英意识逐渐被大众意识所取代,这一时期的西部电影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更能激发观众的共鸣。
(二)风格的多元化
以前,西部电影本着“从最贫困、最落后的苍凉莽原出发,去寻找我们民族力量的源头和希望”的创作宗旨,在影片中寄予了深深的历史沧桑感,力求达到一种反思文化、反思历史的目的。2002年的《美丽的大脚》被誉为“新西部电影”的代表作,由此,中国西部电影开始了在新的环境中的探索,电影类型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风格,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可可西里》堪称是这一时期中国西部电影中“文艺片”的代表作,影片以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见证了时代变革过程中西部当下普通民众的悲与喜,突破了第五代导演文化寓言式电影的宏大叙事风格。《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等西部武侠电影经过不断摸索,已经发展出一条依靠大场面、大制作、明星制来保证票房的道路,不仅如此,影片全球化的策略为中国西部电影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崛起做了诸多探索。《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等片中对歌舞、喜剧、悬疑甚至是恶搞元素的大胆糅合更是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口味,为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在电影商业化道路上的探索迈出了大胆创新的一步。[4]
三、中国西部电影前景
(一)政策与人才是关键
中央在1999年时明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国家开始在各个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扶持力度。西部电影在这时也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迎来自己的有一个春天。
中国西部电影的振兴,关键还是要靠人才。因此,西部地区可以探索与东部发达地区联手培养高端电影创作和制作人才,并且以优厚的待遇激励毕业生留在西部进行电影创业。还可以建立更灵活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使用机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电影专业人员匮乏的局面。
(二)立足乡土的意蕴传递
中国西部电影走到今日,经历了无数电影人的努力,有人说,西部电影的发展过程几乎可以算做是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的缩影。
如果把西部电影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吴天明、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就是它辛勤的浇灌者,《人生》、《黄土地》、《野山》、《老井》则是它结出的累累硕果。在这一时期西部电影那浓重的对民族性格和心理的反思意味,成为具有民族审美品格的民族电影品牌,并开始在国际影坛有了自己的声音。[5]
四、结语
中国西部电影从八十年代初期到如今的短短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同中国电影一起经历着中国社会文化的时代转型,而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民族电影品牌,又承载了中国电影人的独特的創作探索和底蕴,表现出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耿大乐,杨君顺,朱虹.贺岁电影中的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融合与剖析[J].电影评价 2009(5).
[2] 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 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 王中江.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 中国西部电影;农民文化;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82-01
中国当代西部电影,这是一个乡村文化和城镇文化交汇融合的阵地,也是民族文化与近现代文化交流促进的阵地,从思想上来说也好,从艺术上论述也罢,我们的西部电影都可以给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更加突出的表现。
一、中国当代西部电影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可以说与西部电影不无关系。
(一)中国当代西部电影的形成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我们看到,相对于其他城市,上海在人才的聚集和技术的发展上都占有绝对优势,这些优势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上海成为了解放前名符其实的制片中心,在题材上也集中表现上海市民文化生活。和上海的繁荣相比,西部地区在电影的发展上就显得那么力不从心。到了解放后,由于政治要求的局限,西部影片,除了外在的服饰与环境,其主题和构思与其他地区的影片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因此,在新时期之前,中国西部的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1]
改革开放为电影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地处西部最繁华之处的西安电影制片厂最早有了以地域文化为轴心的类型片的雏形——中国西部片。随后,其他各厂也相继拍出了一系列好片,中国电影的“西部片”创作在国内外掀起了一个空前的高潮。
(二)中国当代西部电影的发展
从西部电影理论的最早提出,到西部电影的渐露端倪,中国西部电影经历了 二十多个年头。在钟惦棐先生提出“立足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的理论倡导后,在中国电影界和理论界顿时引起强烈反响。于是“拍摄中国的西部片”的口号将众多西部电影艺术家的一种长期的、潜在的、非自觉的艺术审美追求,变成一种鲜明的、自觉化的、群体性的电影美学追求。
新时期以来先后出现的西部影片主要有《牧马人》、《黄土地》、、《老井》、《野山》、《盗马贼》、《秋菊打官司》、《孩子王》、《黄河谣》《美丽的大脚》等,这些优秀作品获得了国内外许多大奖,引起了轰动效应。这不仅使一些崭新的电影观念和电影人在这个过程中走向成熟,而且使中国西部电影不断走向全国和世界,并在国内和国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也在一步步的影响着电影的发展。传统中国社会价值体系的解体与消费型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分裂,造成了西部电影的历史性转变。[2]
西部电影的主题内容在逐步摸索、进步、完善,与此同时,其形式逐渐在向技术靠拢。不同时期时代语境和题材内容的不同要求都深深地影响着西部片的创作,例如80年代的西部电影,大多表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到了90年代以后,商业影响也越来越重,商业前景更突出的武侠电影借此机会开始繁荣与发。[3]这种繁荣与发展不仅使得西部电影开始分化,形成了西部武侠电影这一重要分支,同时也使西部电影呈现出从现实主义到技术主义的重要转变。
二、中国当代西部电影的艺术特征
中国西部电影在继承发扬中国电影优良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借鉴现代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和手法,积极开拓电影题材,使得中国西部电影在诸多领域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平视的叙述视角
在以《人生》、《黄土地》、《野山》为代表的传统西部电影中,落后的农耕文化、贫瘠的自然风貌和愚昧的思想观念都是创作者要着力挖掘和展示的题材,更由此形成了中国西部电影的风格与特色。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西部电影在充分继承了以前西部电影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在文化形态、叙事策略、影像语言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影片走的是“平民化”路线,创作者是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姿态关注现代的西部、关注人与自然抗争的永恒叙事母题,叙事视角的亲民拉近了影片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同时叙事中的精英意识逐渐被大众意识所取代,这一时期的西部电影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更能激发观众的共鸣。
(二)风格的多元化
以前,西部电影本着“从最贫困、最落后的苍凉莽原出发,去寻找我们民族力量的源头和希望”的创作宗旨,在影片中寄予了深深的历史沧桑感,力求达到一种反思文化、反思历史的目的。2002年的《美丽的大脚》被誉为“新西部电影”的代表作,由此,中国西部电影开始了在新的环境中的探索,电影类型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风格,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可可西里》堪称是这一时期中国西部电影中“文艺片”的代表作,影片以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见证了时代变革过程中西部当下普通民众的悲与喜,突破了第五代导演文化寓言式电影的宏大叙事风格。《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等西部武侠电影经过不断摸索,已经发展出一条依靠大场面、大制作、明星制来保证票房的道路,不仅如此,影片全球化的策略为中国西部电影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崛起做了诸多探索。《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等片中对歌舞、喜剧、悬疑甚至是恶搞元素的大胆糅合更是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口味,为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在电影商业化道路上的探索迈出了大胆创新的一步。[4]
三、中国西部电影前景
(一)政策与人才是关键
中央在1999年时明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国家开始在各个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扶持力度。西部电影在这时也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迎来自己的有一个春天。
中国西部电影的振兴,关键还是要靠人才。因此,西部地区可以探索与东部发达地区联手培养高端电影创作和制作人才,并且以优厚的待遇激励毕业生留在西部进行电影创业。还可以建立更灵活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使用机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电影专业人员匮乏的局面。
(二)立足乡土的意蕴传递
中国西部电影走到今日,经历了无数电影人的努力,有人说,西部电影的发展过程几乎可以算做是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的缩影。
如果把西部电影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吴天明、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就是它辛勤的浇灌者,《人生》、《黄土地》、《野山》、《老井》则是它结出的累累硕果。在这一时期西部电影那浓重的对民族性格和心理的反思意味,成为具有民族审美品格的民族电影品牌,并开始在国际影坛有了自己的声音。[5]
四、结语
中国西部电影从八十年代初期到如今的短短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同中国电影一起经历着中国社会文化的时代转型,而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民族电影品牌,又承载了中国电影人的独特的創作探索和底蕴,表现出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耿大乐,杨君顺,朱虹.贺岁电影中的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融合与剖析[J].电影评价 2009(5).
[2] 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 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 王中江.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