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给教师教学建议也提出每一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必须重视朗读。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阶段,朗读教学要贯穿始终,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的教学方法。朗读是孩子直接与作者和课文对话,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1.加深学生的理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多次读书之后,我们就自然理解了书中的意思。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调动了各个器官一起行动。朗朗的读书声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朗读和课文的理解是相互作用的。
学生的反复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对课文加深理解之后,再次朗读,可以增强朗读的效果。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包含的情感的理解和领悟。朱自清先生指出:要通过正确的朗读,才能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小学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反复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语言经验,让学生充分熟悉课文的语言,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2.提高学生的记忆
有科学家指出:反复的朗读可以刺激学生大脑里面的海马,打开右脑记忆的回路,培养右脑的记忆能力,让学生记住完全不解的东西。朗读能加深、巩固记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够起到联想记忆的效果。通过不同的音调,产生不同的声音的形象,让形象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个时段的学生的记忆力是最强的。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运用朗读,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声觉等感官协调活动,把课文中有效地信息传输到孩子的大脑存储区域,从而起到加深理解,提高记忆,积累知识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把握能力和领悟能力。学生把握语言的重要方式就是语感,它能够联系学生个体和言语的世界。小学语文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包含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感。与此同时,编者还给课文准备了课文的朗读的录音等,给学生朗读提供了有效地范本。因此,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播放录音让学生反复跟读,体会录音的语气语调,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老师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还要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感官,让学生能够把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且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文字传达出来。要品味出课文的独特韵味,读出课文的深层意思,就需要我们反复诵读,在品味课文中的语音、词语、句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4.提高学生的审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由此可知,语文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上通过朗读,可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阅读、理解、感悟课文,从而发现美的语言、领悟美的情感、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在语文课本中,学生可以感悟课文中自然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等。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朗读的多种形式
1.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时学生全身心投入,自己琢磨,可以断断续续,可以反反复复,可以勾画圈点的朗读。在自由朗读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读课文、想问题、画关键。但在现实中,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的特殊性,他们还不完全具备独立自由朗读的能力,所以需要语文老师的有效指导。自由朗读不是放手让学生随便怎么读,而是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去朗读。在读书之前,老师要要求每个小学生准备一本字典,这方便学生在自由朗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查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查字典的良好习惯;读书的时候,要求学生要带着笔读书。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强调了读书时勾画圈点的重要性,通过笔让学生记录下朗读过程中疑问和重点;自由朗读完后,需要学生及时总结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疑惑,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鸟语》这篇课文是一篇富有童趣、耐人寻味的文章。在初读课文时,可以布置学生轻声读课文,读的过程中,一边读书一边画出生字词,遇到生字及时查字典,遇到疑难问题用笔记录下来。
2.教师范读
老师的好的范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方便学生模仿,把握读书过程中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朗读的想法。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的指导是最有效果的。当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在老师的范读引领下,融入自己独特的体验,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朗读,读出每个人不同的感悟和体验。由于《鸟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老师可以示范朗读其中一小节,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情感,体会鸟语的内涵。
3.指名朗读
在朗读形式中,指名朗读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通过个别学生的朗读,及时发现问题,便于老师把握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参考。由于学生的朗读经验、知识储备不同,朗读的效果会有差异,有的同学能流利地读出课文,但不能读出其中的情感韵味;有的同学虽然能理解其中的感情,却不知道怎样用朗读表现出来。例如,在《鸟语》这篇课文中,可以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公冶长从燕子的呢喃软语中听出的语句。通过指名朗读,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疑问和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的水平。
三、小学语文朗读的有效策略
1.明确目标,指导朗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把朗读只是作为一个形式,或者是导入新课的一个过渡,学生朗读过程中缺少明确具体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朗读,使学生朗读过程中,不能注意把握课文内容,很多时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的读书起不到任何效果,收效甚微。因此需要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要备好朗读的形式,朗读的目的。让学生在朗读目标的引领下,带着问题去读书。初读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读准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在研读课文阶段,需要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文,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后,这时候要求学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来。例如,我教学《鸟语》时,分为三个板块,三个板块设计不同的朗读目标。第一个环节,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再齐读;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找出公冶长从燕子的呢喃中读出的话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环节三,让学生圈画出布谷鸟和作者的对话,并安排两个学生来分角色朗读,并让他们思考在朗读中读出了什么内容。这一系列的朗读目标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国当代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研究和学习就像爬梯子,需要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想要一下子登四五步平步登天,就一定会摔跤。”朗读教学也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小学生由于学段较低,他们还没有掌握好读书的要义,我们语文老师需要先范读,幫助引导孩子明了读书的要领。在《鸟语》这篇课文中,一开始我配乐示范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要求学生轻声跟着我读,这样学生掌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然后布置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后,再布置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最后在学生把握课文主题之后,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朗读的热情被激发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常言道:兴趣最好的老师。小学的朗读教学应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想读、爱读、乐于读书。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书,提高课堂效率。语文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是一门有较强趣味性的科目,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孩子活泼好动的特征,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的优势。还记得一位特级教师在上《鸟语》的公开课上,把鸟语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给学生营造了森林中宁静的氛围,这位老师先范读,让后让学生起来练读、指名读、拍手读等,他利用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引导孩子读出了语言的节奏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鸟儿,营造了一个美的课堂。
4.有效评价,激发灵感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学生的朗读评价,可以从语音、语调、感情三个方面去考察。老师在学生朗读后的及时、有效地评价,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语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贴近生活,具体形象生动,具有鼓动性。教师的有效地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总之,有效的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和课文的情感交流。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是小学生朗读的起步阶段,掌握朗读的技巧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不断调整朗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为语文的教与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215500)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1.加深学生的理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多次读书之后,我们就自然理解了书中的意思。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调动了各个器官一起行动。朗朗的读书声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朗读和课文的理解是相互作用的。
学生的反复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对课文加深理解之后,再次朗读,可以增强朗读的效果。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包含的情感的理解和领悟。朱自清先生指出:要通过正确的朗读,才能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小学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反复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语言经验,让学生充分熟悉课文的语言,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2.提高学生的记忆
有科学家指出:反复的朗读可以刺激学生大脑里面的海马,打开右脑记忆的回路,培养右脑的记忆能力,让学生记住完全不解的东西。朗读能加深、巩固记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够起到联想记忆的效果。通过不同的音调,产生不同的声音的形象,让形象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个时段的学生的记忆力是最强的。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运用朗读,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声觉等感官协调活动,把课文中有效地信息传输到孩子的大脑存储区域,从而起到加深理解,提高记忆,积累知识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把握能力和领悟能力。学生把握语言的重要方式就是语感,它能够联系学生个体和言语的世界。小学语文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包含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感。与此同时,编者还给课文准备了课文的朗读的录音等,给学生朗读提供了有效地范本。因此,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播放录音让学生反复跟读,体会录音的语气语调,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老师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还要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感官,让学生能够把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且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文字传达出来。要品味出课文的独特韵味,读出课文的深层意思,就需要我们反复诵读,在品味课文中的语音、词语、句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4.提高学生的审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由此可知,语文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上通过朗读,可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阅读、理解、感悟课文,从而发现美的语言、领悟美的情感、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在语文课本中,学生可以感悟课文中自然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等。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朗读的多种形式
1.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时学生全身心投入,自己琢磨,可以断断续续,可以反反复复,可以勾画圈点的朗读。在自由朗读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读课文、想问题、画关键。但在现实中,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的特殊性,他们还不完全具备独立自由朗读的能力,所以需要语文老师的有效指导。自由朗读不是放手让学生随便怎么读,而是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去朗读。在读书之前,老师要要求每个小学生准备一本字典,这方便学生在自由朗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查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查字典的良好习惯;读书的时候,要求学生要带着笔读书。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强调了读书时勾画圈点的重要性,通过笔让学生记录下朗读过程中疑问和重点;自由朗读完后,需要学生及时总结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疑惑,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鸟语》这篇课文是一篇富有童趣、耐人寻味的文章。在初读课文时,可以布置学生轻声读课文,读的过程中,一边读书一边画出生字词,遇到生字及时查字典,遇到疑难问题用笔记录下来。
2.教师范读
老师的好的范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方便学生模仿,把握读书过程中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朗读的想法。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的指导是最有效果的。当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在老师的范读引领下,融入自己独特的体验,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朗读,读出每个人不同的感悟和体验。由于《鸟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老师可以示范朗读其中一小节,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情感,体会鸟语的内涵。
3.指名朗读
在朗读形式中,指名朗读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通过个别学生的朗读,及时发现问题,便于老师把握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参考。由于学生的朗读经验、知识储备不同,朗读的效果会有差异,有的同学能流利地读出课文,但不能读出其中的情感韵味;有的同学虽然能理解其中的感情,却不知道怎样用朗读表现出来。例如,在《鸟语》这篇课文中,可以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公冶长从燕子的呢喃软语中听出的语句。通过指名朗读,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疑问和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的水平。
三、小学语文朗读的有效策略
1.明确目标,指导朗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把朗读只是作为一个形式,或者是导入新课的一个过渡,学生朗读过程中缺少明确具体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朗读,使学生朗读过程中,不能注意把握课文内容,很多时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的读书起不到任何效果,收效甚微。因此需要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要备好朗读的形式,朗读的目的。让学生在朗读目标的引领下,带着问题去读书。初读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读准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在研读课文阶段,需要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文,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后,这时候要求学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来。例如,我教学《鸟语》时,分为三个板块,三个板块设计不同的朗读目标。第一个环节,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再齐读;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找出公冶长从燕子的呢喃中读出的话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环节三,让学生圈画出布谷鸟和作者的对话,并安排两个学生来分角色朗读,并让他们思考在朗读中读出了什么内容。这一系列的朗读目标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国当代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研究和学习就像爬梯子,需要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想要一下子登四五步平步登天,就一定会摔跤。”朗读教学也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小学生由于学段较低,他们还没有掌握好读书的要义,我们语文老师需要先范读,幫助引导孩子明了读书的要领。在《鸟语》这篇课文中,一开始我配乐示范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要求学生轻声跟着我读,这样学生掌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然后布置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后,再布置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最后在学生把握课文主题之后,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朗读的热情被激发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常言道:兴趣最好的老师。小学的朗读教学应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想读、爱读、乐于读书。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书,提高课堂效率。语文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是一门有较强趣味性的科目,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孩子活泼好动的特征,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的优势。还记得一位特级教师在上《鸟语》的公开课上,把鸟语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给学生营造了森林中宁静的氛围,这位老师先范读,让后让学生起来练读、指名读、拍手读等,他利用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引导孩子读出了语言的节奏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鸟儿,营造了一个美的课堂。
4.有效评价,激发灵感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学生的朗读评价,可以从语音、语调、感情三个方面去考察。老师在学生朗读后的及时、有效地评价,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语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贴近生活,具体形象生动,具有鼓动性。教师的有效地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总之,有效的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和课文的情感交流。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是小学生朗读的起步阶段,掌握朗读的技巧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不断调整朗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为语文的教与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