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本文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即:一、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二、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三、构建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四、要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代在发展,教育正创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 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放开手脚,主动探究,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把老师当做自己亲密的朋友.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和蔼可亲、活泼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身的热情和厚爱唤起学生的激情,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面对后进生不尽如人意的回答,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排斥;当学生的思维出格时,要尽量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允许他们大胆挑战教师,挑战教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师应以多变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声色、语调、手势、位移、倾听、热情激发、平等交流、积极评价”等教学策略,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过程.
二、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或是类似的): 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是自己所特有的,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 你们能说说老师我有什么特征吗?”学生纷纷说:“老师你很帅. ”“老师戴着一副眼镜. ”等,老师说:“对,老师有这些特征,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物体有哪些特征呢?”接着老师提示课题“认识物体”.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數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 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创设了人为编造的或者不适宜的情境. 上述案例中的老师的特征与认识物体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基本特征之间缺少本质的联系. 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 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
2. 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 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个苹果(500克)和一块石头(1千克),问:“哪个重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后说:“这块石头重些. ”
三、构建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可变被动接受学习为“自主研究”型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克服和解决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带来的许多弊端,尤其在促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方面效果特别明显. 这种学习模式是研究型的,力求做到学生人人参与,特别是学困生,为其创设了宽松良好的环境,使其可以随想、随说、随问,消除自卑感,让其不同程度地得到发挥、提高.
四、要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 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 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你觉得出色的地方,你自己的遗憾又是什么?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课改之路充满艰辛.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积极的行动,实在的措施,团结协作,真抓实干,使新课程尽快走向现实,让新课程实验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平台,成为培育学生素质的沃土. 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福禄倍尔.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朱亚芳.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性的教学行动策略[J].教师,2012(11).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代在发展,教育正创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 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放开手脚,主动探究,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把老师当做自己亲密的朋友.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和蔼可亲、活泼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身的热情和厚爱唤起学生的激情,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面对后进生不尽如人意的回答,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排斥;当学生的思维出格时,要尽量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允许他们大胆挑战教师,挑战教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师应以多变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声色、语调、手势、位移、倾听、热情激发、平等交流、积极评价”等教学策略,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过程.
二、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或是类似的): 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是自己所特有的,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 你们能说说老师我有什么特征吗?”学生纷纷说:“老师你很帅. ”“老师戴着一副眼镜. ”等,老师说:“对,老师有这些特征,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物体有哪些特征呢?”接着老师提示课题“认识物体”.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數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 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创设了人为编造的或者不适宜的情境. 上述案例中的老师的特征与认识物体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基本特征之间缺少本质的联系. 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 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
2. 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 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个苹果(500克)和一块石头(1千克),问:“哪个重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后说:“这块石头重些. ”
三、构建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可变被动接受学习为“自主研究”型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克服和解决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带来的许多弊端,尤其在促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方面效果特别明显. 这种学习模式是研究型的,力求做到学生人人参与,特别是学困生,为其创设了宽松良好的环境,使其可以随想、随说、随问,消除自卑感,让其不同程度地得到发挥、提高.
四、要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 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 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你觉得出色的地方,你自己的遗憾又是什么?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课改之路充满艰辛.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积极的行动,实在的措施,团结协作,真抓实干,使新课程尽快走向现实,让新课程实验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平台,成为培育学生素质的沃土. 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福禄倍尔.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朱亚芳.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性的教学行动策略[J].教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