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期很火的一部电影《饭局也疯狂》中,男主人公反复说了这么一句话,“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虽是调侃的口吻,但不乏个中真意,联想至近日诸多社会现象,引发了笔者对幸福的思考。
这一年,笔者隐隐感觉到:四季似乎不那么分明了。中华流淌五千年的承载着世世代代谦善正义的美丽母亲河眼看就要被破坏得千疮百孔、浑浊不堪。有鸡的杀鸡取卵,有水的涸泽而渔,实在资源匮乏的就弄虚作假。麦当劳旧货换新装,卫生状况遭质疑,家乐福“返包”销售过期食品;中国电信成垃圾短信推手;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员工出售个人信息牟利;甚至,中华学生爱眼工程也假公益真捞钱……
趋向的关键词,就是“直接利益”。所谓“直接利益”,即马上能够兑现的利益,往往也是短期利益。在如今诚信严重缺乏的时代,在崇尚金钱地位、追求物质享受的世界,“3.15”这个概念已无法抵制膨胀的欲望。
不良商家在相继炼出 “直接利益法则”之后,百姓在咒骂房屋质量、汽车虚假宣传、高档假酒、存款安全、信息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同时,亦对相关部门失于监管、整治、惩处提出质疑。
而剔除这些外在的表象,笔者在这里更看到了某种软弱和绝望的东西,幸福感的迷失是当下国民亟需解决的难题。要勘测中国的真相,以那些大城市、大人物、大事件为样板,十有八九会荒腔走板得厉害。而按照后奥运时代发展的思路,关心与大众群体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才不会偏离几千年文明与冲突矛盾缠绕消长融合的今日中国之主题。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利益驱使下,善良诚信成为虚妄,变得廉价。
再来说物质与幸福感的关系。当人处于基本物质匮乏状态下,幸福感与物质丰盈程度势必成正比。比如从缺盐少油、饭不应求转变为三餐正常、有荤有素;比如从狭窄拥挤、光线昏暗的危房迁入明亮宽敞的新居,幸福感是极其强烈的。达到温饱之后,再向小康水平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幸福感与物质丰盈度亦成正比。从小康再往上走,幸福感的增强逐渐延缓,达到某一个点后,就停滞不前。到此状态,物质再丰富,幸福感已不再增强,甚至有些麻木。超过这个点,幸福感跟物质的丰盈度就会成反比例关系。比如刚做生意的人,哪怕是赚了一千元,他都可能高兴半天,可是当资产达到一定数额以后,赚一万,甚至几十万、几百万,他都无动于衷,没有了原先的那种幸福感。
过犹不及,由此我们得到了节欲这个解决方案。节欲的实质就是把幸福感始终保持在跟物质丰盈度成正比的状态中。亦即,在加法做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做减法,以保持对幸福的敏感度。李嘉诚、比尔·盖茨把钱大笔地捐出去,其实就是在做减法。李嘉诚认为一碗炒河粉比山珍海味好吃,证明了他保持了对幸福的敏感度。比尔·盖茨不准备给儿子留下一分钱,是为了让儿子从零做起,保持感受最微小幸福的健全本性。
放眼望去,很多人是在懵然的状态下踉踉跄跄奔向所谓的“幸福”,本末倒置地把直接利益误认为就是幸福。笔者并不否定人类逐利的本性,只是提出稍稍压抑一下对“直接利益”的追求,它甚至在维护人们更重要的“直接利益”——喝到干净水的利益,吃到安全食品的利益,呼吸新鲜空气的利益。
于丹教授在解读《庄子》的时候讲到,“其实目前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人,也不是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往往是那些有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 因为他们的生活底线不至于生活得过分窘迫,但是他们也不至于被财富所束缚,在财富里异化,为财富担忧。”
很多人今天的生活就像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很多时候我们会置身于这样的茫然中。我们在行走,我们在奔波,我们终日碌碌,但是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当一个人迷失在功名利碌之中时,常常会忘记了人生本身的意义。
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
这一年,笔者隐隐感觉到:四季似乎不那么分明了。中华流淌五千年的承载着世世代代谦善正义的美丽母亲河眼看就要被破坏得千疮百孔、浑浊不堪。有鸡的杀鸡取卵,有水的涸泽而渔,实在资源匮乏的就弄虚作假。麦当劳旧货换新装,卫生状况遭质疑,家乐福“返包”销售过期食品;中国电信成垃圾短信推手;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员工出售个人信息牟利;甚至,中华学生爱眼工程也假公益真捞钱……
趋向的关键词,就是“直接利益”。所谓“直接利益”,即马上能够兑现的利益,往往也是短期利益。在如今诚信严重缺乏的时代,在崇尚金钱地位、追求物质享受的世界,“3.15”这个概念已无法抵制膨胀的欲望。
不良商家在相继炼出 “直接利益法则”之后,百姓在咒骂房屋质量、汽车虚假宣传、高档假酒、存款安全、信息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同时,亦对相关部门失于监管、整治、惩处提出质疑。
而剔除这些外在的表象,笔者在这里更看到了某种软弱和绝望的东西,幸福感的迷失是当下国民亟需解决的难题。要勘测中国的真相,以那些大城市、大人物、大事件为样板,十有八九会荒腔走板得厉害。而按照后奥运时代发展的思路,关心与大众群体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才不会偏离几千年文明与冲突矛盾缠绕消长融合的今日中国之主题。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利益驱使下,善良诚信成为虚妄,变得廉价。
再来说物质与幸福感的关系。当人处于基本物质匮乏状态下,幸福感与物质丰盈程度势必成正比。比如从缺盐少油、饭不应求转变为三餐正常、有荤有素;比如从狭窄拥挤、光线昏暗的危房迁入明亮宽敞的新居,幸福感是极其强烈的。达到温饱之后,再向小康水平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幸福感与物质丰盈度亦成正比。从小康再往上走,幸福感的增强逐渐延缓,达到某一个点后,就停滞不前。到此状态,物质再丰富,幸福感已不再增强,甚至有些麻木。超过这个点,幸福感跟物质的丰盈度就会成反比例关系。比如刚做生意的人,哪怕是赚了一千元,他都可能高兴半天,可是当资产达到一定数额以后,赚一万,甚至几十万、几百万,他都无动于衷,没有了原先的那种幸福感。
过犹不及,由此我们得到了节欲这个解决方案。节欲的实质就是把幸福感始终保持在跟物质丰盈度成正比的状态中。亦即,在加法做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做减法,以保持对幸福的敏感度。李嘉诚、比尔·盖茨把钱大笔地捐出去,其实就是在做减法。李嘉诚认为一碗炒河粉比山珍海味好吃,证明了他保持了对幸福的敏感度。比尔·盖茨不准备给儿子留下一分钱,是为了让儿子从零做起,保持感受最微小幸福的健全本性。
放眼望去,很多人是在懵然的状态下踉踉跄跄奔向所谓的“幸福”,本末倒置地把直接利益误认为就是幸福。笔者并不否定人类逐利的本性,只是提出稍稍压抑一下对“直接利益”的追求,它甚至在维护人们更重要的“直接利益”——喝到干净水的利益,吃到安全食品的利益,呼吸新鲜空气的利益。
于丹教授在解读《庄子》的时候讲到,“其实目前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人,也不是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往往是那些有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 因为他们的生活底线不至于生活得过分窘迫,但是他们也不至于被财富所束缚,在财富里异化,为财富担忧。”
很多人今天的生活就像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很多时候我们会置身于这样的茫然中。我们在行走,我们在奔波,我们终日碌碌,但是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当一个人迷失在功名利碌之中时,常常会忘记了人生本身的意义。
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