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形态的时空关系
【出 处】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发表日期】
:
2000年2期
其他文献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940年前后开展的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是不容忽视的。这场论争的参加者之多,涉及面之广,以及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文学形式问题所达到的理论高度,都是前所少有的。可以说,作为一次文学运动,这是我国的文学工作者适应现实和文学发展的需要,朝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学这一宏伟目标所迈出的第一步。在这场论争中,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发表了许多卓有见地的意见,不仅深入地论述了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而且进而论述了文学的民族化及其密切相关的大众化和现代化问题。茅盾的这些主张,在当时对
<正> 杨向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博士导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1988年5月,笔者借山东大学历史系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之机,采访了年逾古稀的杨向奎先生。问:杨先生,您是《文史哲》的创办人之一,您能否谈谈当年《文史哲》
<正> 下面这段文字,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由于有几处关键性的词语的窒碍而疑不能决的句群。为叙述方便,先姑且圈点如下: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我认为,欲释读此段文字,需分五步走: 一、释“沈沈”。
本文主要揭示现行教育对于学生创造力发展所存在的负效应。文章认为,现行教育由于在价值取向上片面突出共性而贬抑个性,设置的课程缺少想象、选择和创造的空间,教学过程组织使教学行为呈现划一、集中的特征,教育评价以唯一、精确和定时完成的答案为标准答案,致使它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产生了明显的阻滞作用和负效应。文章最后指出,设计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个性及主体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质量规格,并以之指导课程设置、教学过
教育评价有两种范式,一是实证范式,一是人文范式。我国在教育评价工作中大量使用的是实证范式。由于实证范式的哲学基础是操作主义、心理学依据是行为主义,使用起来简便易行、客观性强。但是它有弊端,也易产生负效应。对这些弊端和负效应,教育评价的实践工作者认识还不够,因此,实施评价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少问题。本文旨在提醒实证范式的危险来自何处,使评价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宋文帝刘义隆对宗重的猜忌和抑制使刘义庆感到本能的畏惧,致使他“不复跨马”,政治上堕入消沉与冷漠;另一方面刘义庆的文人气质与修养使他与魏晋名士有较为相似的境遇感受,与魏晋名士取得了精神上的沟通。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刘义庆对魏晋名士风流情有独,不惜工本地组织人力编纂《世说新语》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