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排为比较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比较阅读的材料选择面很广,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作家、风格类似或内容相关的不同作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鉴别,找到它们在语言表达、文章布局、语言风格及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相通和不同之处。在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呢,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进行陈述。
(一)选择相同题材不同主题的作品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主题。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中选入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这两首词所咏之物完全相同,都是“梅”,所用的词牌也都是《卜算子》,但两人笔下的“梅”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毛泽东笔下的“梅”乐观自信,而陆游笔下的“梅”却是孤苦寂寞。由“梅”的不同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托“梅”所抒之情。
(二)选择相同内容不同写法的作品加以比较,辨析不同的写作手法。例如学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之后,我们把这两篇文言文中写“水”的段落找出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一是看出两文所写之水都有“清澈”的特点,但从写作手法来看,却有不同。《小石潭记》中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全段无一个“水”字,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鱼儿活动清晰可见侧面写出水的清澈;而《与朱元思书》中则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直接描写水的澄清透明。借助这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什么是“直接描写”,什么又是“间解描写”,进而在自己的写作当中尝试着去运用这两种写作手法。
(三)选择内容相同情感略有差异的作品加以比较,同中求异,细化对作品的理解,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把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放在同一个单元的“诵读欣赏”部分。初读之下,学生觉得这两首诗歌多是在借“秋景”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但笔者认为仅仅解读到这一步是不够的。笔者引导学生对两作者所写的“秋景”进行细致地分析,在介绍两篇作品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感受到范仲淹在《渔家傲》中除了抒发绵绵的思乡之情,还有浓浓的报国之志;而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抒发了一位天涯游子的思乡之痛,还有一个落魄之人的失意之苦。这样在比较阅读当中学生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两篇作品的主题。
(四)选择内容不同而情感一致的作品加以比较,异中求同,拓展思维,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学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后,笔者给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得出,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古人在遭受贬谪的情形之下,都不介意个人的失意,而是始终挂念着天下的百姓,能做到“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对作品的深入比较阅读中,既能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影响。
杜威指出:“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开展比较阅读,一定要付诸实践;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一) 科学选择比较阅读教学内容,确定比较范围,选好比较的切入点。我们可以看出比较阅读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而具体教学实践中比较范围和角度的确定是由具体教学目标来决定的。教师应当根据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联想,选择比较阅读教学合适的切入点。
(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比较阅读。对于异同点很明显的比较阅读篇目,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然后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理解作品。
(一)选择相同题材不同主题的作品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主题。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中选入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这两首词所咏之物完全相同,都是“梅”,所用的词牌也都是《卜算子》,但两人笔下的“梅”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毛泽东笔下的“梅”乐观自信,而陆游笔下的“梅”却是孤苦寂寞。由“梅”的不同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托“梅”所抒之情。
(二)选择相同内容不同写法的作品加以比较,辨析不同的写作手法。例如学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之后,我们把这两篇文言文中写“水”的段落找出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一是看出两文所写之水都有“清澈”的特点,但从写作手法来看,却有不同。《小石潭记》中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全段无一个“水”字,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鱼儿活动清晰可见侧面写出水的清澈;而《与朱元思书》中则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直接描写水的澄清透明。借助这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什么是“直接描写”,什么又是“间解描写”,进而在自己的写作当中尝试着去运用这两种写作手法。
(三)选择内容相同情感略有差异的作品加以比较,同中求异,细化对作品的理解,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把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放在同一个单元的“诵读欣赏”部分。初读之下,学生觉得这两首诗歌多是在借“秋景”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但笔者认为仅仅解读到这一步是不够的。笔者引导学生对两作者所写的“秋景”进行细致地分析,在介绍两篇作品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感受到范仲淹在《渔家傲》中除了抒发绵绵的思乡之情,还有浓浓的报国之志;而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抒发了一位天涯游子的思乡之痛,还有一个落魄之人的失意之苦。这样在比较阅读当中学生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两篇作品的主题。
(四)选择内容不同而情感一致的作品加以比较,异中求同,拓展思维,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学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后,笔者给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得出,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古人在遭受贬谪的情形之下,都不介意个人的失意,而是始终挂念着天下的百姓,能做到“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对作品的深入比较阅读中,既能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影响。
杜威指出:“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开展比较阅读,一定要付诸实践;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一) 科学选择比较阅读教学内容,确定比较范围,选好比较的切入点。我们可以看出比较阅读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而具体教学实践中比较范围和角度的确定是由具体教学目标来决定的。教师应当根据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联想,选择比较阅读教学合适的切入点。
(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比较阅读。对于异同点很明显的比较阅读篇目,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然后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