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丑是审美的一部分,认识丑、分析丑、批判丑对高中生了解世界意义重大。通过从人物形象、人际关系、社会环境三个层次归纳了《呐喊》《彷徨》的审丑教学点,提出四点策略,即沟通内外,认识丑陋;立足文本,感知丑陋;读写结合,剖析丑陋;讨论交流,审视丑陋。
关键词: 《呐喊》;《彷徨》;审丑教学
童庆炳在《文学审美特征论》里曾指出丑作为一种艺术内容是可以引起我们快感的:“丑是一种快感,用来衬托美的丽质。”[1]“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激发深刻的美感。”[2]“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3]揭露丑、认识丑、剖析丑、批判丑能帮助学生接近事物的本质,体现学生的思维深度,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理性地认识人、认清现实、理解社会。
《呐喊》《彷徨》是鲁迅先生于新文化运动前后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地的深刻矛盾和社会现实,体现了先生对人性、人际关系、社会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呐喊》《彷徨》列为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推荐书目。全面深刻理解这两部小说集内容,有助于拓展高中生的思维深度,彰显其生命温度,保持对自己、对他人、对外界社会的清醒认知。笔者认为,可以发掘这两本书的审丑教学点,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清醒和理性认识,并保持生而为人的温度。
一、挖掘《呐喊》《彷徨》中的审丑教学点
(一)审视人物形象之丑
《呐喊》《彷徨》里总共收录了25篇短篇小说,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典型人物。笔者认为,具备典型审丑教学价值的有以下几类:
1. 虚伪的卫道士形象:这类人物表面上一本正經,实际上虚伪至极,卑鄙粗劣。如《肥皂》里边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
2. 软弱的新型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接受新教育,最初蓬勃向上,但最终敌不过社会大环境的侵蚀而慢慢变得苟且,看不到未来和希望。像《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
3. 愚昧的封建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苦心孤诣考取功名,愚昧腐朽,没有独立思想。像《白光》中屡试不中、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陈士成,“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孔乙己。
4. 冷漠的看客形象:鲁迅先生在序言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这样冷漠麻木的看客比比皆是。如用一整篇小说专写看客的《示众》,高矮胖瘦、男女老少皆有,小说中没有展现鲜明的性格个性,但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即病态的看客心理。
(二)审视人际关系之丑
有人就有关系,人际间的各种关系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状态。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 “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呐喊》《彷徨》中呈现了很多病态丑陋的人际关系。审视这些丑陋的人际关系,揭露丑、谴责丑、批判丑,引导学生进而探究背后的原因,见不贤内自省,在现实生活中彰显生命的温度。
1. 家庭关系:家本应是人温暖的港湾,但在《呐喊》《彷徨》中所呈现的一些家庭成员内部关系只让我们觉得丑陋不堪。如《风波》中因为一条辫子引起的家庭风波,《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因为各种现实情况导致“一伤一逝”的结局,《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吃人的嫡兄等等。
2. 乡邻关系:乡亲邻居间本是互帮互助的,《呐喊》《彷徨》中呈现的却是落井下石。如《风波》中众乡邻对遭遇灾难的七斤幸灾乐祸,《明天》里对失去唯一儿子的单四嫂子银两照收、冷眼旁观的邻人们等等。
(三)审视社会环境之丑
鲁迅先生提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人物创作方法,典型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理解典型人物的意义,需要了解典型环境;理解典型人物,也可以帮助了解典型环境。在《呐喊》《彷徨》的整本书审丑教学中,需要审视社会环境之丑。
《呐喊》《彷徨》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后,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礼教吃人,科举制度残害知识分子的身心,辛亥革命不彻底,国民依然愚昧麻木。此种环境下,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阿Q、魏连殳们屡见不鲜,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
二、学会审丑,保持清醒和温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高中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4]“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学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5]课标对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发展逻辑思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审丑是审美的一部分,学会审丑对高中生的意义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呐喊》《彷徨》整本书审丑教学可运用以下策略:
(一)沟通内外,认识丑陋
鲁迅先生被选入在高中教材的作品较多,杂文、小说均有。单单从课本里的作品看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下的人肯定是不够充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课内外相结合,以教材为例子,沟通内外,打通课内外教学的屏障,以教材为抓手,启发学生关注课外的作品。当涉及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教师可以适时介绍《呐喊》《彷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认识其中的丑陋和阴暗。
如教学《祝福》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不同类型的人物有所了解。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先行认识丑陋的人物形象、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然后将课内外阅读学习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关注课外整本书的审丑,整体认识《呐喊》《彷徨》中表现的麻木不仁的人性,凉薄冷漠的人情,腐朽黑暗的社会。
教师可把“探究封建压迫下的妇女形象”作为阅读《呐喊》《彷徨》整本书审丑教学的课外任务之一,引导学生关注妇女的命运。这个学习任务也将成为学生探究其他形象的钥匙,牵引着学生拓宽思维,了解、关注、剖析其他审丑形象。 (二)文本细读,感知丑陋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审丑教学也是一样,不阅读文本就无法感知其中的美妙与丑陋。在审丑教学中,务必要求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细致体会其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直观地感知其中的丑陋和阴暗,这是进行审丑教学的基础。
(三)读写结合,剖析丑陋
思维与语言关系紧密,思维的深度需要通过语言来展现,语言的流畅需要思维加工来实现。光是阅读篇章小文本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审丑意识和思想深度。在整本书审丑教学中可以读写结合,组织学生撰写人物评论,撰写读书报告,在纸笔摩擦中进行人物审丑,探究人性的真实与复杂,了解社会的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各项思维能力。
在学生阅读两本书之前,教师可以制定阅读目标、任务清单,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目的阅读。当然,在此之前,教师务必对学生的文学审美基本理论概念进行介绍讲解说明,以防止学生不知“丑陋”为何物。
如《呐喊》《彷徨》的整本书审丑阅读清单可以罗列以下任务:
1.审视人物形象之丑:鲁迅先生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他们展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大多数人的生活空虚,精神麻木,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的“丑陋”。请你选择一位令你印象深刻、感触颇深的丑陋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对他的人性之丑写一篇人物评论。
2.审视人际关系之丑: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他会与周围的人先天或后天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呐喊》《彷徨》展示了各类人际关系之丑,如母子关系(《风波》)、夫妻关系(《风波》《肥皂》)、恋人关系(《伤逝》)、兄弟关系(《狂人日记》)、乡邻关系(《祝福》《明天》)等等。请你选择一篇小说,向老师和同学介绍其中丑陋的人际关系,并结合生活写下你的思考。
3.审视社会环境之丑:人是社会环境中的人,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价值追求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鲁迅先生想借《呐喊》《彷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人物展现典型环境的丑陋。腐朽的科举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不彻底的革命运动都通过一个个典型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剖析社会环境之丑,并结合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写下自己的思考。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任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写下来。
(四)讨论交流,审视丑陋
《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深刻的思想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而来的,不仅需要接触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更要与人讨论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火花,闪烁更加耀眼的光芒。学生在直观感知、思考書写文本中的丑之后,还应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获取更多的有意义的思想,丰富个人的阅读体验,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
在读写结合活动过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呐喊》《彷徨》整本书审丑教学的交流探讨班会,在讨论中激发更多的思考。带领学生通过认知文学形象和社会环境之丑,学会清醒地看待自我本身和现实世界,以昔观今,以昔启今,更理性并有温度地对待生活。
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曾在《文艺心理学》中说:“‘美’是使人发生快感的,‘丑’是使人发生不快感的。”[6]“‘美’是事物的常态,‘丑’是事物的变态。”[7]“丑”不是美的陪衬,而是世界的一部分,审视丑、接纳丑、分析丑是学生接纳真实而复杂世界的必经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审丑,学会理性清醒地看待真实世界,并保持生而为人的温度,这是进行《呐喊》《彷徨》整本书审丑教学的意义,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益途径。
注释:
[1][2][3]童庆炳,钱中文.文学审美特征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7]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彭思(1994—),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呐喊》;《彷徨》;审丑教学
童庆炳在《文学审美特征论》里曾指出丑作为一种艺术内容是可以引起我们快感的:“丑是一种快感,用来衬托美的丽质。”[1]“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激发深刻的美感。”[2]“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3]揭露丑、认识丑、剖析丑、批判丑能帮助学生接近事物的本质,体现学生的思维深度,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理性地认识人、认清现实、理解社会。
《呐喊》《彷徨》是鲁迅先生于新文化运动前后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地的深刻矛盾和社会现实,体现了先生对人性、人际关系、社会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呐喊》《彷徨》列为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推荐书目。全面深刻理解这两部小说集内容,有助于拓展高中生的思维深度,彰显其生命温度,保持对自己、对他人、对外界社会的清醒认知。笔者认为,可以发掘这两本书的审丑教学点,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清醒和理性认识,并保持生而为人的温度。
一、挖掘《呐喊》《彷徨》中的审丑教学点
(一)审视人物形象之丑
《呐喊》《彷徨》里总共收录了25篇短篇小说,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典型人物。笔者认为,具备典型审丑教学价值的有以下几类:
1. 虚伪的卫道士形象:这类人物表面上一本正經,实际上虚伪至极,卑鄙粗劣。如《肥皂》里边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
2. 软弱的新型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接受新教育,最初蓬勃向上,但最终敌不过社会大环境的侵蚀而慢慢变得苟且,看不到未来和希望。像《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
3. 愚昧的封建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苦心孤诣考取功名,愚昧腐朽,没有独立思想。像《白光》中屡试不中、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陈士成,“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孔乙己。
4. 冷漠的看客形象:鲁迅先生在序言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这样冷漠麻木的看客比比皆是。如用一整篇小说专写看客的《示众》,高矮胖瘦、男女老少皆有,小说中没有展现鲜明的性格个性,但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即病态的看客心理。
(二)审视人际关系之丑
有人就有关系,人际间的各种关系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状态。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 “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呐喊》《彷徨》中呈现了很多病态丑陋的人际关系。审视这些丑陋的人际关系,揭露丑、谴责丑、批判丑,引导学生进而探究背后的原因,见不贤内自省,在现实生活中彰显生命的温度。
1. 家庭关系:家本应是人温暖的港湾,但在《呐喊》《彷徨》中所呈现的一些家庭成员内部关系只让我们觉得丑陋不堪。如《风波》中因为一条辫子引起的家庭风波,《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因为各种现实情况导致“一伤一逝”的结局,《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吃人的嫡兄等等。
2. 乡邻关系:乡亲邻居间本是互帮互助的,《呐喊》《彷徨》中呈现的却是落井下石。如《风波》中众乡邻对遭遇灾难的七斤幸灾乐祸,《明天》里对失去唯一儿子的单四嫂子银两照收、冷眼旁观的邻人们等等。
(三)审视社会环境之丑
鲁迅先生提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人物创作方法,典型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理解典型人物的意义,需要了解典型环境;理解典型人物,也可以帮助了解典型环境。在《呐喊》《彷徨》的整本书审丑教学中,需要审视社会环境之丑。
《呐喊》《彷徨》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后,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礼教吃人,科举制度残害知识分子的身心,辛亥革命不彻底,国民依然愚昧麻木。此种环境下,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阿Q、魏连殳们屡见不鲜,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
二、学会审丑,保持清醒和温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高中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4]“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学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5]课标对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发展逻辑思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审丑是审美的一部分,学会审丑对高中生的意义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呐喊》《彷徨》整本书审丑教学可运用以下策略:
(一)沟通内外,认识丑陋
鲁迅先生被选入在高中教材的作品较多,杂文、小说均有。单单从课本里的作品看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下的人肯定是不够充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课内外相结合,以教材为例子,沟通内外,打通课内外教学的屏障,以教材为抓手,启发学生关注课外的作品。当涉及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教师可以适时介绍《呐喊》《彷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认识其中的丑陋和阴暗。
如教学《祝福》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不同类型的人物有所了解。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先行认识丑陋的人物形象、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然后将课内外阅读学习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关注课外整本书的审丑,整体认识《呐喊》《彷徨》中表现的麻木不仁的人性,凉薄冷漠的人情,腐朽黑暗的社会。
教师可把“探究封建压迫下的妇女形象”作为阅读《呐喊》《彷徨》整本书审丑教学的课外任务之一,引导学生关注妇女的命运。这个学习任务也将成为学生探究其他形象的钥匙,牵引着学生拓宽思维,了解、关注、剖析其他审丑形象。 (二)文本细读,感知丑陋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审丑教学也是一样,不阅读文本就无法感知其中的美妙与丑陋。在审丑教学中,务必要求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细致体会其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直观地感知其中的丑陋和阴暗,这是进行审丑教学的基础。
(三)读写结合,剖析丑陋
思维与语言关系紧密,思维的深度需要通过语言来展现,语言的流畅需要思维加工来实现。光是阅读篇章小文本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审丑意识和思想深度。在整本书审丑教学中可以读写结合,组织学生撰写人物评论,撰写读书报告,在纸笔摩擦中进行人物审丑,探究人性的真实与复杂,了解社会的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各项思维能力。
在学生阅读两本书之前,教师可以制定阅读目标、任务清单,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目的阅读。当然,在此之前,教师务必对学生的文学审美基本理论概念进行介绍讲解说明,以防止学生不知“丑陋”为何物。
如《呐喊》《彷徨》的整本书审丑阅读清单可以罗列以下任务:
1.审视人物形象之丑:鲁迅先生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他们展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大多数人的生活空虚,精神麻木,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的“丑陋”。请你选择一位令你印象深刻、感触颇深的丑陋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对他的人性之丑写一篇人物评论。
2.审视人际关系之丑: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他会与周围的人先天或后天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呐喊》《彷徨》展示了各类人际关系之丑,如母子关系(《风波》)、夫妻关系(《风波》《肥皂》)、恋人关系(《伤逝》)、兄弟关系(《狂人日记》)、乡邻关系(《祝福》《明天》)等等。请你选择一篇小说,向老师和同学介绍其中丑陋的人际关系,并结合生活写下你的思考。
3.审视社会环境之丑:人是社会环境中的人,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价值追求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鲁迅先生想借《呐喊》《彷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人物展现典型环境的丑陋。腐朽的科举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不彻底的革命运动都通过一个个典型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剖析社会环境之丑,并结合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写下自己的思考。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任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写下来。
(四)讨论交流,审视丑陋
《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深刻的思想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而来的,不仅需要接触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更要与人讨论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火花,闪烁更加耀眼的光芒。学生在直观感知、思考書写文本中的丑之后,还应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获取更多的有意义的思想,丰富个人的阅读体验,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
在读写结合活动过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呐喊》《彷徨》整本书审丑教学的交流探讨班会,在讨论中激发更多的思考。带领学生通过认知文学形象和社会环境之丑,学会清醒地看待自我本身和现实世界,以昔观今,以昔启今,更理性并有温度地对待生活。
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曾在《文艺心理学》中说:“‘美’是使人发生快感的,‘丑’是使人发生不快感的。”[6]“‘美’是事物的常态,‘丑’是事物的变态。”[7]“丑”不是美的陪衬,而是世界的一部分,审视丑、接纳丑、分析丑是学生接纳真实而复杂世界的必经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审丑,学会理性清醒地看待真实世界,并保持生而为人的温度,这是进行《呐喊》《彷徨》整本书审丑教学的意义,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益途径。
注释:
[1][2][3]童庆炳,钱中文.文学审美特征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7]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彭思(1994—),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