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诗词对于学生陶冶美的情趣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帮助、引导、尊重学生对于诗词学习的独特体验,感受诗词之美。
诗词音律对仗意境形象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更是瑰宝。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一定程度的古诗词教育,对于他们了解、掌握民族文化,陶冶美的情趣,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古诗词既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又是一种包含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形式。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还是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感受诗词之美、提高诗学素养,其作用重要而明显。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
一、重视诵读,感受音律之美
古诗词本就是一种唱词,是用来歌唱的,故有“唱诗”一说,所以特别讲究格律,平仄相押。这就使每一首诗词,无不极富韵律与乐感,琅琅上口,顺势而出。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本是唐朝教坊曲中的四平韵单调,史传多首,而尤以张志和的这首为名。诵读时,一定要读出它的韵律和节奏,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录音带)或者口头范读,并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听记,进而要求学生进行模仿诵读直至熟读与背诵,在吟咏中体会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之美。继而,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关于诗词的歌唱视频或者欣赏相关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这种体会。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而对于诗歌的诵读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是古诗词的音律与节奏,以及阅读者对于诗词音韵的独特感受。所以,说古诗词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是恰如其分的。
二、精雕细琢,感受对仗之美
对仗是古诗词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先秦诗歌中即已有出现,它体现了诗词的均衡之美。所以,古诗词都特别讲究对仗,并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则限制,尤以律诗为甚。每一首诗词或者每一组句,均俨然一方阵,句数一定,句型工整,上下句之间,字词顺序对应,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一种特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正如李渔在《笠翁对韵》中,开篇所言:“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在日常的交际语言中,也有这样的对仗词语,如“天昏地暗”“唇红齿白”等,这是汉民族语言的一大特色。所以,教师在日常的诗词教学中,要有意的通过工整的板书,把古诗词中的这种直观对仗与均衡之美展示在学生们面前,把字词之间的对应关系提示出来,使学生们在学习与惊叹之余,既感受到民族语言之美,又提高了诗学素养。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等等,都是很好的对偶句。
三、联想品析,感受意境之美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意境是“诗中有神韵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说,意境是“境非独景物也,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说,“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以意蕴和情趣取胜。它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自然,而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新境,能够在有限中展示无限。”
意境美是我国古代诗词的一大特点。一首好的诗词,即是一个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自然也会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仍以张志和的《渔歌子》为例。据《词林纪事》记载说,隐居的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请颜帮助换一条新船,然后做了这首词。那么,张志和想借此表达什么呢?细究全词的用语与文字可以发现,山水之间,白鹭在自由地飞翔,而古人常以白鹭做闲适的象征;桃红与水绿相映,是安泰祥和的生活环境;鳜鱼肥,则隐含了衣食无忧、生活优裕的命题;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则是主人的情态。结合全诗的明丽着色与活泼用语,以及张志和曾自号“烟波钓徒”,这就明白了:全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渔父,又无一处不是在写诗人自己——表现自己悠闲自在的高雅情趣生活。
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首先,要求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帮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打通字面含义,讲清诗歌的基本意义;其次,是引导、鼓励学生要反复的诵读与背诵;再次是鼓励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大胆对诗词进行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再现诗词想要表达的意境;再次,尊重学生对诗词的个性解读与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对于最后一点,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毕竟,作为后来者的阅读者在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囿于个人特点与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占有资料的不同等,对同一文本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四、借助想象,感受形象之美
古代诗家多画家,画家亦多诗家,可见画与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古诗词多有极强的画面感,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这个“画”,实际上起到一个诗词内容形象化的作用。使学生领略这种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探求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头脑中古诗词的意境形象由枯瘦无味变得愈加丰润圆满。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有丰富、生动与运用得当的语言,以形象的语言描绘来引领学生的认知方向;也要引导学生去观看教材中与古诗词配画的插图以及其他相关的镜像资料,以画面内容帮助解读诗词的意向。其他,诸如教师范读时的深情感染、师生诵读时的乐曲渲染激情、对现代音乐家于古诗词的深情演绎的欣赏等,均可以起到帮助学生体味意境、捕捉诗词神韵的作用。
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白居易青年时曾经漫游江南,对江南景物人情有着很深的了解,故此,当他卸任回到洛阳后,已经是67岁的老人,怀着深深的眷恋,写下了他心目中栩栩如生的江南。他以区区27个字来描述江南春景,抛开诗家惯用的“花”“莺”等,而以“江”着手,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色彩之绚丽,层次之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呈现一幅多彩画卷,可谓别出心裁。白居易身居洛阳,却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时,也要读出这种感情来。
这样一个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是向诗人学习创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会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萍.意境之美[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1).
诗词音律对仗意境形象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更是瑰宝。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一定程度的古诗词教育,对于他们了解、掌握民族文化,陶冶美的情趣,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古诗词既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又是一种包含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形式。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还是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感受诗词之美、提高诗学素养,其作用重要而明显。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
一、重视诵读,感受音律之美
古诗词本就是一种唱词,是用来歌唱的,故有“唱诗”一说,所以特别讲究格律,平仄相押。这就使每一首诗词,无不极富韵律与乐感,琅琅上口,顺势而出。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本是唐朝教坊曲中的四平韵单调,史传多首,而尤以张志和的这首为名。诵读时,一定要读出它的韵律和节奏,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录音带)或者口头范读,并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听记,进而要求学生进行模仿诵读直至熟读与背诵,在吟咏中体会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之美。继而,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关于诗词的歌唱视频或者欣赏相关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这种体会。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而对于诗歌的诵读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是古诗词的音律与节奏,以及阅读者对于诗词音韵的独特感受。所以,说古诗词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是恰如其分的。
二、精雕细琢,感受对仗之美
对仗是古诗词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先秦诗歌中即已有出现,它体现了诗词的均衡之美。所以,古诗词都特别讲究对仗,并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则限制,尤以律诗为甚。每一首诗词或者每一组句,均俨然一方阵,句数一定,句型工整,上下句之间,字词顺序对应,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一种特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正如李渔在《笠翁对韵》中,开篇所言:“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在日常的交际语言中,也有这样的对仗词语,如“天昏地暗”“唇红齿白”等,这是汉民族语言的一大特色。所以,教师在日常的诗词教学中,要有意的通过工整的板书,把古诗词中的这种直观对仗与均衡之美展示在学生们面前,把字词之间的对应关系提示出来,使学生们在学习与惊叹之余,既感受到民族语言之美,又提高了诗学素养。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等等,都是很好的对偶句。
三、联想品析,感受意境之美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意境是“诗中有神韵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说,意境是“境非独景物也,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说,“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以意蕴和情趣取胜。它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自然,而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新境,能够在有限中展示无限。”
意境美是我国古代诗词的一大特点。一首好的诗词,即是一个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自然也会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仍以张志和的《渔歌子》为例。据《词林纪事》记载说,隐居的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请颜帮助换一条新船,然后做了这首词。那么,张志和想借此表达什么呢?细究全词的用语与文字可以发现,山水之间,白鹭在自由地飞翔,而古人常以白鹭做闲适的象征;桃红与水绿相映,是安泰祥和的生活环境;鳜鱼肥,则隐含了衣食无忧、生活优裕的命题;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则是主人的情态。结合全诗的明丽着色与活泼用语,以及张志和曾自号“烟波钓徒”,这就明白了:全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渔父,又无一处不是在写诗人自己——表现自己悠闲自在的高雅情趣生活。
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首先,要求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帮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打通字面含义,讲清诗歌的基本意义;其次,是引导、鼓励学生要反复的诵读与背诵;再次是鼓励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大胆对诗词进行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再现诗词想要表达的意境;再次,尊重学生对诗词的个性解读与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对于最后一点,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毕竟,作为后来者的阅读者在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囿于个人特点与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占有资料的不同等,对同一文本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四、借助想象,感受形象之美
古代诗家多画家,画家亦多诗家,可见画与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古诗词多有极强的画面感,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这个“画”,实际上起到一个诗词内容形象化的作用。使学生领略这种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探求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头脑中古诗词的意境形象由枯瘦无味变得愈加丰润圆满。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有丰富、生动与运用得当的语言,以形象的语言描绘来引领学生的认知方向;也要引导学生去观看教材中与古诗词配画的插图以及其他相关的镜像资料,以画面内容帮助解读诗词的意向。其他,诸如教师范读时的深情感染、师生诵读时的乐曲渲染激情、对现代音乐家于古诗词的深情演绎的欣赏等,均可以起到帮助学生体味意境、捕捉诗词神韵的作用。
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白居易青年时曾经漫游江南,对江南景物人情有着很深的了解,故此,当他卸任回到洛阳后,已经是67岁的老人,怀着深深的眷恋,写下了他心目中栩栩如生的江南。他以区区27个字来描述江南春景,抛开诗家惯用的“花”“莺”等,而以“江”着手,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色彩之绚丽,层次之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呈现一幅多彩画卷,可谓别出心裁。白居易身居洛阳,却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时,也要读出这种感情来。
这样一个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是向诗人学习创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会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萍.意境之美[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