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音韵 歌声缭绕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09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寨村绿树成荫,翠竹婆娑,古木参天,位于坡脚一条清亮的小溪边,小溪跌入寨脚的悬崖,摔成十丈高的瀑布奇观;山路沿坡脚一直延伸到坡顶,路面为青石铺就,一步一块青石,一石砌一级石阶,至山顶共有千级石阶,从对面山头望去,石级路美丽无比。
  还未走进晚寨村,便听见一阵阵歌声飘荡在山谷间,悦耳动听,悠扬婉转,这唱的正是侗族琵琶歌。晚寨被誉为“侗族琵琶歌之乡”,这里是歌的海洋,这里的村民尊崇“饭养身,歌养心”的古训,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明理,琵琶歌是晚寨村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晚寨侗族琵琶歌,要数青年男女们谈情说爱时唱的歌最让人陶醉了,在月堂“行歌坐夜”时弹唱。“行歌坐夜”又称“行歌坐月”,是侗族传统的婚恋习俗。三五个姑娘相约到闺密家中的月堂纺纱刺绣,后生带着琵琶到月堂与姑娘们对唱琵琶歌。有一次,我跟随三位堂兄到晚寨去“行歌坐夜”,堂兄们弹唱了好几首喊门歌,月堂里姑娘们紧接着唱了好几首盘问歌,感觉合意了,才开门。我们是初相会,寒暄过后,堂兄们弹唱起来:“从不相会的姑娘呀,我们今晚才得到相会,比不得别人常在你身旁,谁同你朝夕相处他才有福气哟,我们只望得到你的几句好话呀,在这初相会的晚上。”歌声婉转悠扬,琵琶声清脆悦耳。我们从初相会歌唱到相恋歌,唱到夜深人静,月落星稀,才唱起分散歌,依依惜别。后来,我的一位堂兄和这家月堂里的一位姑娘成为了一对夫妻,当然,他们后来还经过了多次的“行歌坐夜”对歌。
  2019年夏秋之交,我应邀到晚寨参加“吃新节”,体验了一把这里的“踩歌堂”民俗。刚到寨门口,一群侗族姑娘身着盛装抱着琵琶,以侗族最高礼仪——拦路敬酒迎接宾客。姑娘们弹起琵琶唱起歌:“问你客人从哪里来,你翻过几座山?爬过几道岭?跨过几条河?翻山越岭辛苦多,敬你一牛角酒你要喝!”。宾客每人都要喝完酒才能进寨,我不胜酒力,以自己是老熟人要拍照为由,躲过了满满的一牛角米酒。
  中餐过后,全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聚集歌堂,由一对男女琵琶歌手领队在歌堂里一边舞步一边对唱,唱祭祖歌、叙事歌、明理歌、赞美歌等,四里八乡的亲朋好友前来观看踩歌堂,欣赏琵琶歌,欢快喜庆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在观看踩歌堂的人群中,我有幸遇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歌)贵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长娇,年近七十了,她在晚寨默默带出的歌手已有百余人。
  “歌堂里的男歌手吴家文也是我带出来的。”吴长娇说,“吴家兴老人前年去世了,教歌傳歌,我的担子更重啰!”吴家兴是晚寨村唯一的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晚寨侗族琵琶歌传承作出过重大贡献。
  1959年,晚寨8名女歌手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88年以后,陈琼仙等侗族女歌手还把晚寨琵琶歌带到法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演出,琵琶歌细腻的、软软的、缠绵的声调倍受赞赏。晚寨琵琶歌也由此走向了世界。近年来,晚寨也有不少姑娘小伙外出唱歌传歌,晚寨琵琶歌也频频出现在各级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声名远扬。
  傍晚时分,“踩歌堂”曲终人散。我应邀到好友吴文庆家做客,我们围着农家宴,拉家常、话丰收,吴文庆翻出照片,兴高采烈的向我讲述着外国旅游团到晚寨体验民俗、欣赏琵琶歌的故事。晚寨环境美,歌动听,值得每一位游客驻足品味聆听!(责任编辑/杨倩)
  村寨信息:
  区位:黔东南州榕江县寨蒿镇晚寨村
  民族:侗族
  面积:8平方公里
  人口:约1081人
其他文献
2019年的最后一天,一条关于屯堡文化的消息在朋友圈中广为流传:安顺屯堡农业系统被列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正在公示。  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是田园风光,还是地里种植的稻谷、玉米,辣椒、山药……是农人们使用的锄头、镰刀、犁耙、掼斗、撮箕、风簸……还是其他什么?这或许是不少人要追问的问题。  其实,农业文化遗产并非只是上述这些可视的内容,它有着较为宽泛的含义。人类历史上创造、传承、保存
期刊
山川河流交融制造的美景——烏江源百里画廊。(陈庆方摄于毕节市黔西县)
期刊
清晨,浓雾从山中升起,笼罩着蜿蜒在山腰上的翠绿梯田,这些犹如巨龙背脊上鳞片的梯田就是我今天的目的地。  从大名鼎鼎的肇兴侗寨出发,呼吸着刚刚被雨清洗过的甘甜空气,我们乘车一路登高而上进入云蒸霞蔚的山林之中。在淅淅沥沥的雨点里,经过曲折的山路,我们抵达了井兄侗寨——一个拥有400多人的自然村寨。穿过写着“井兄侗寨”的木头寨门,这个沿山而建的村子便映入眼帘。井兄说大,远远比不过山脚的肇兴,说小,却也颇
期刊
山的國度,云的彼方。(肖本祥摄于六盘水市乌蒙山)
期刊
中国人爱竹。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研究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正如大诗人苏东坡所言:“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除了以上种种,人们殊不知,在贵州黔东南榕江县八开镇的深山竹林里,还生长着一种生态美酒——竹酒。生长在大自然里,接受山间清风吹拂,涓涓细流浸润,这该是怎样一种风味的酒啊?  在和顺源酒业的
期刊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  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  品高闻外江。  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阮郎归》(黄庭坚/北宋)  一首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黔州(辖今贵州遵义市部分区域)为官时所作茶词,将我们带入一幅翠绿茶山中,茶女采茶忙的飘逸世界。  如今贵州已发展成为全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并形成了“三绿一红”的茶产业品牌,其中“一绿”即为湄
期刊
也许是儿时记忆的呼唤,也许是在外闯荡更加认清了自己的本心,他决定重拾制陶手艺。返乡后,他四处寻技问道,沉淀岁月,磨砺创新,从一无所有做到一个陶器价格上千元,他就是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米乐砂陶”的传承人——廖亮清。  从康熙年间,廖亮清的祖上就在家中开设作坊,以制作砂陶器皿为生,传承后世子孙,代代不息,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成长中,廖亮清与哥哥们看着父亲取土、揉泥、制坯、烧罐,以制陶养家糊口
期刊
古朴幽静的转珠村,地处黔东南州从江县,是一座有着200多户人家的侗族古村落,寨子三面环山,郁郁葱葱。行走在转珠,仿佛置身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画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还是古法手工榨油的制作地,直到现在,寨脚田间地头里都还有一处有着百年历史的榨油作坊,成为了乡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转珠侗寨油茶制油始于清光绪年间。转珠人勤奋好学,为了充分利用油茶制油,提高全村人生活水平,村民石甫同一行六人到广西三
期刊
电视剧《花繁叶茂》:倾听花茂脱贫攻坚的故事  中国农网5月12日讯,5月11日晚7时50分,《花繁叶茂》如期与全国观众见面。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贵州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花繁叶茂》2019年3月在遵义市开机拍摄,以遵义市花茂村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为原型,讲述了以花茂村为代表的农村地区,在党的领导下,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从贫窮落后的“荒茅田”发展成为百姓富生态美的“
期刊
除了制香界,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贵州的水磨故央是与西藏的尼木藏香、江苏的竹泓制香、福建的永春篾香齐名的独特制香工艺之一。  “故央”是布依语,译成汉语就是“制香”,也称“擀香”。布依族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山神、土地神、水神、秧神等等不一而足。祭祀酬神、婚丧年节,重要时刻都少不了一支香,可以说布依人一生都是和香相依相伴,因此制香对他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漂亮的制香人  安龙县戈塘镇静静流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