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较高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语文课也要极力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段论述,它明确了高中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如何摒弃自己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工作中大胆质疑、探索,大胆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达到让学生“知情”、“知美”、“明理”的目的,把学生置于“思考的境地”。
第一,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语文学习中抓住探究的重点。
尽管风格各异的高中语文教材体裁多样,但是,作为教师可以选取的探究点是相类似的,即每篇课文的“四点”——重点、难点、疑点、美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这四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教有所获,学有所获,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激活思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二,难点。
语文阅读中的难点,是文中的情趣或“理趣”,是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与思想认识,学生们限于知识、阅历,理解不准或理解不透。教师就要学会借鉴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突破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中的难点。
比如《兰亭集序》,学生容易理解其前一部分的内容,兰亭雅集的盛况,叙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文辞优美,内容也较单纯。后一部分侧重议论与抒情,话题转为对生与死的认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认为“一生死为妄作”。如何理解作者的生死观,就是学生深度解读的难点。要想突破此难点:
一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直面生死的高尚情怀,也与一般谈玄文人略有不同,“一死生——齐彭殇”——是中国文人对生命的意识感悟,这是知人。
二是让学生了解东晋名士“一死生”,大谈玄理、不求务实的时代风流现象,这是论世。
三是分析文中“乐”与“悲”之间的联系,如乐山水。
教师通过引进背景资料和对文本信息的追索,从而让学生在破解课文难点的过程中获得了中国文人对生命终极价值求索的顿悟。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定在某一个范围内,让学生广开思考之源,多研读,多借鉴,在有理有据中进行探究,从而突破探究的难点。
第三,动员学生无疑处生疑,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探究的情境。
学生真正探究疑点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思考力、有开阔的眼界、有探索问题的兴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破解难点。当然,更多的时候需要于无疑处生疑。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在我们有意无意的咂摸中就能咂出一番新意和深意来,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不畏前人对某个问题早有定论,大胆质疑,敢于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
第四,调动学生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探究创作美点。
富有情趣的现行高中教材,收录的经典名篇不少,或富有理趣,或写景状物传神。如果能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就能够充分陶冶师生的高尚情操,悟出许多人生真谛!
高中教材中贮满深情的《项脊轩志》,朴素的文字背后,非咀嚼不能悟其妙,所以教师教学前必须设身处地感悟美点。教师要常常和学生们一起咀嚼文中回忆先母与先大母感人至深的细节。先大母看望“我”的场面,语气亲切诙谐的语言流露了对孙儿的疼爱与关心,那几句喃喃自语,那对孙子的赞许和期望,那轻轻的关门和“持一象笏至”的动作,是多么深沉啊!这些动作和日常语言形象鲜明,个性特征突出,读来如在眼前,感人至深,能唤起我们淡忘在内心深处的相似情感。文字的背后,仔细品味,还隐含着流年逝水、怀才不遇的歉疚和沉痛,更让人低回不已。
第五,教导学生灵活多变,在语文教学中探究方法多样。
文学素材不同,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这要求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探究情境,因势利导。
1.文本意味的探究——诵读方法。
语文教学中古诗文鉴赏是离不开诵读的,需要反复朗读古文,才能过语言文字关。如:教师在教学《陈情表》时,让学生强化记忆,边读边背,学生背不下来时偷着看课本,既在背诵中熟悉了文章思路,又取得了背诵效果。
2.文本细节的探究——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一些文字简约的经典课文,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意蕴深厚,简单的阅读无法理解,课堂教学中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借助联想与想象,从细节入手把握形象与情感。
3.言外之意的探究——品味语言。
高中课本中许多经典文章,内容博大精深,非咀嚼不能得其味。《祝福》乃至鲁迅小说、杂文中这样含义隽永的词句不胜枚举。而学习语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习使用语言文字。如果我们教师能时常这样咀嚼文字,并引导学生品味文字,不但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能悟出文字运用之妙,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4.知人论世的探究——感悟文本深意。
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一种传统方法是孟子最早提出的“知人论世”,即在欣赏古人的诗文时,也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与作者心灵相通。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其寓意,同时穿越时空阻隔,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要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让我们共同探究,把每一节高中语文课堂都打造成完美高效的课堂。
第一,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语文学习中抓住探究的重点。
尽管风格各异的高中语文教材体裁多样,但是,作为教师可以选取的探究点是相类似的,即每篇课文的“四点”——重点、难点、疑点、美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这四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教有所获,学有所获,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激活思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二,难点。
语文阅读中的难点,是文中的情趣或“理趣”,是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与思想认识,学生们限于知识、阅历,理解不准或理解不透。教师就要学会借鉴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突破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中的难点。
比如《兰亭集序》,学生容易理解其前一部分的内容,兰亭雅集的盛况,叙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文辞优美,内容也较单纯。后一部分侧重议论与抒情,话题转为对生与死的认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认为“一生死为妄作”。如何理解作者的生死观,就是学生深度解读的难点。要想突破此难点:
一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直面生死的高尚情怀,也与一般谈玄文人略有不同,“一死生——齐彭殇”——是中国文人对生命的意识感悟,这是知人。
二是让学生了解东晋名士“一死生”,大谈玄理、不求务实的时代风流现象,这是论世。
三是分析文中“乐”与“悲”之间的联系,如乐山水。
教师通过引进背景资料和对文本信息的追索,从而让学生在破解课文难点的过程中获得了中国文人对生命终极价值求索的顿悟。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定在某一个范围内,让学生广开思考之源,多研读,多借鉴,在有理有据中进行探究,从而突破探究的难点。
第三,动员学生无疑处生疑,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探究的情境。
学生真正探究疑点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思考力、有开阔的眼界、有探索问题的兴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破解难点。当然,更多的时候需要于无疑处生疑。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在我们有意无意的咂摸中就能咂出一番新意和深意来,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不畏前人对某个问题早有定论,大胆质疑,敢于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
第四,调动学生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探究创作美点。
富有情趣的现行高中教材,收录的经典名篇不少,或富有理趣,或写景状物传神。如果能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就能够充分陶冶师生的高尚情操,悟出许多人生真谛!
高中教材中贮满深情的《项脊轩志》,朴素的文字背后,非咀嚼不能悟其妙,所以教师教学前必须设身处地感悟美点。教师要常常和学生们一起咀嚼文中回忆先母与先大母感人至深的细节。先大母看望“我”的场面,语气亲切诙谐的语言流露了对孙儿的疼爱与关心,那几句喃喃自语,那对孙子的赞许和期望,那轻轻的关门和“持一象笏至”的动作,是多么深沉啊!这些动作和日常语言形象鲜明,个性特征突出,读来如在眼前,感人至深,能唤起我们淡忘在内心深处的相似情感。文字的背后,仔细品味,还隐含着流年逝水、怀才不遇的歉疚和沉痛,更让人低回不已。
第五,教导学生灵活多变,在语文教学中探究方法多样。
文学素材不同,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这要求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探究情境,因势利导。
1.文本意味的探究——诵读方法。
语文教学中古诗文鉴赏是离不开诵读的,需要反复朗读古文,才能过语言文字关。如:教师在教学《陈情表》时,让学生强化记忆,边读边背,学生背不下来时偷着看课本,既在背诵中熟悉了文章思路,又取得了背诵效果。
2.文本细节的探究——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一些文字简约的经典课文,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意蕴深厚,简单的阅读无法理解,课堂教学中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借助联想与想象,从细节入手把握形象与情感。
3.言外之意的探究——品味语言。
高中课本中许多经典文章,内容博大精深,非咀嚼不能得其味。《祝福》乃至鲁迅小说、杂文中这样含义隽永的词句不胜枚举。而学习语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习使用语言文字。如果我们教师能时常这样咀嚼文字,并引导学生品味文字,不但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能悟出文字运用之妙,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4.知人论世的探究——感悟文本深意。
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一种传统方法是孟子最早提出的“知人论世”,即在欣赏古人的诗文时,也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与作者心灵相通。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其寓意,同时穿越时空阻隔,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要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让我们共同探究,把每一节高中语文课堂都打造成完美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