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说明创新是国家兴旺的关键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众所周知,在新的世纪里,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竞争将成为新世纪发展的主流。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历史教学,由教师作为传播者,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受。历史课堂上的“满堂灌”、“填鸭式”,尽管教师累得口干舌燥、苦不堪言,学生依旧是头脑空空、收获不大,而且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便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悖论。显然,这种教学观远远落后于时代,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记得我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授其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而我们在下面似懂非懂地听着,听完后也只是要求我们牢牢记住里面的“重点”。我在讲授这一课内容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教”变成了“学”。简要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疏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如下作业: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革命过程中主要有几件事?
3.革命的影响(国内、国际)是什么?
4.革命过程有何特点及其说明了什么?
学生完成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再对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老师质疑,把思维的触觉点升华到理论高度,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双向交流的气氛。这样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了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二、激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迸发出最大的学习主动性,以满腔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努力获取知识,学习中的艰辛不再感到苦涩。然而学习兴趣并非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中的挫折、困难使一些学生由害怕变为厌学。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竞争的新形式,学好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又是社会生存的需要。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也就会从畏难发愁、望而却步转变为跃跃欲试、知难而进。
例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了解后,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启发学生编小故事,条件是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以旁观者身份,也可以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还可以以美国总统华盛顿的身份……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了快乐,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疑解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不难看出,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要求题目难易适中、深浅适度,由浅入深。
例如学了《法国大革命》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想一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在思维上马上活跃起来,立即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对革命的每一个方面进行比较,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提出新问题,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我在讲《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
1.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是“一路顺利”还是“毫不费力”?说明了什么?
2.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英勇的义和团结局如何?为什么?
3.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际,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众所周知,在新的世纪里,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竞争将成为新世纪发展的主流。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历史教学,由教师作为传播者,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受。历史课堂上的“满堂灌”、“填鸭式”,尽管教师累得口干舌燥、苦不堪言,学生依旧是头脑空空、收获不大,而且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便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悖论。显然,这种教学观远远落后于时代,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记得我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授其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而我们在下面似懂非懂地听着,听完后也只是要求我们牢牢记住里面的“重点”。我在讲授这一课内容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教”变成了“学”。简要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疏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如下作业: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革命过程中主要有几件事?
3.革命的影响(国内、国际)是什么?
4.革命过程有何特点及其说明了什么?
学生完成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再对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老师质疑,把思维的触觉点升华到理论高度,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双向交流的气氛。这样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了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二、激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迸发出最大的学习主动性,以满腔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努力获取知识,学习中的艰辛不再感到苦涩。然而学习兴趣并非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中的挫折、困难使一些学生由害怕变为厌学。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竞争的新形式,学好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又是社会生存的需要。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也就会从畏难发愁、望而却步转变为跃跃欲试、知难而进。
例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了解后,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启发学生编小故事,条件是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以旁观者身份,也可以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还可以以美国总统华盛顿的身份……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了快乐,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疑解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不难看出,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要求题目难易适中、深浅适度,由浅入深。
例如学了《法国大革命》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想一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在思维上马上活跃起来,立即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对革命的每一个方面进行比较,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提出新问题,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我在讲《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
1.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是“一路顺利”还是“毫不费力”?说明了什么?
2.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英勇的义和团结局如何?为什么?
3.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际,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