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情绪对于一个人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的情绪压抑,沮丧或者急性的发火,急躁等等不良情绪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久而久之造成的是: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是阴阳失衡,淤堵;从西医角度分析是内分泌失调,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失衡、代偿进而劳损引发器质性病变。情绪是人体上看不见摸不着可谓是一个隐形“器官”,它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但是它却引领着生命的健康运转。
关键词:情绪;疾病
【中图分类号】2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5-055-01
人的情绪到底是个何物?存在于哪里?它虽然在人体当中即看不见也摸不着,可谓是个身体上的“隐形”器官。它是如何引发人体生理反应,从而影响全身的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并进一步发展成器质性病变?我想从传统中医学、现代医学、禅宗等三个方面来作一个简单分析。
1.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分析情绪对于疾病的作用。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心理以及精神、情志的生理性描述。如《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
谓之心,心有所存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1]。我们从上面的描述中把跟人体心理有关的名词儿摘录下来看看,“精”_“神”_“魂”_“魄”_“心”_“意”_“志”_“思”_“虑”。分析以上的名称不难看出精神影响着灵魂,灵魂牵动意志,意志左右心情,心情产生忧虑,忧虑导致身体阴阳失衡,器官淤堵导致疾病。
2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情绪对于疾病的作用
人体发病从生理和病理层面上说是个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病因有外界因素和内部内素,无论哪个因素导致致病,其原初的病因往往是情绪的波动刺激造成。现代心理学提出了神经生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种作用机制,神经生理机制主要是通过大脑和皮质下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作用,神经内分泌通过下丘脑、垂体、激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作用,而免疫机制是由刺激源作用于个体,导致个体自身产生大量皮质类固醇,抑制了个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个体防御系统功能导致疾病发生。当大脑接受到来自外界的紧张刺激信息的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知评价,应对紧张刺激状况,使得相应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失衡,导致身体最薄弱的器官组织产生病理变化,而当躯体出现症状时,本身又会成为新的刺激源作用于心理因素,从而加重原有症状[2]。从以上的推论不难看出发病和原有疾病的加重与情绪有着直接关系。
3.从禅宗的角度,分析情绪对于疾病的作用
禪修,瑜伽,太极以及舞动治疗、能量治疗,均是围绕达到身心平衡减少病变的原理。出于预防为先'治未病’的目标,近几年有些医院开设身心医学科室,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也是心情舒畅减少疾病的佐证。
禅宗的“正念”,“八正道”和“四圣谛”等理论从根本上是引导人的情绪稳定,只要情绪稳定,人的血压脉搏都处于平稳状态,相反急躁,沮丧,生气会使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这些生命体征的变化,刺激人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比如:高度紧张时肾上腺素升高,每一个激素水平的波动带来一系列的不平衡,久而久之会形成各种器质性的病变。能说明这个原理的例子在医学书刊杂志上非常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我阐述一下正面情绪对身体的帮助,现代正念研究先驱,John kabat-Zinn,将正念定义为:正念是指以一种不加回应、不加评判、且用胸怀宽广的方式应对当下的想法与注意[3]。从John kabat-Zinn正念的定义中我们也能看出在任何时候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当下,使当事人的情绪稳定,从而达到呼吸、血压、脉搏的平稳,不会引起内分泌系统各项激素的波动,进而各个身体器官和谐工作,没有代偿和劳损。
4.结论
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精神文化之间失去了平衡,导致现代人虽然是生活在一个物质富裕的时代;但是,精神世界容易浮躁和空虚,随之而来的各种精神性起源疾病明显增多。高血压、糖尿病、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升高,并有着年轻化的趋势,而且这些慢性疾病的诱因无非是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系统的紊乱所致。无论从传统中医学或现代西方医学以及禅宗等角度分析情绪变化是引发疾病的重要诱因。人的情绪它虽不像人体大脑、心脏、肝、肾等重大脏器一样占据重要的份量,但它确引领着一个生命的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孙通海,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389。
[2]余展飞,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1-19。
[3]KABAT-ZINNJ,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context:Past,present,and future[J].Clinical Psycholgy:Science and Pracitice,2003(10):144-156。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卫生所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关键词:情绪;疾病
【中图分类号】2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5-055-01
人的情绪到底是个何物?存在于哪里?它虽然在人体当中即看不见也摸不着,可谓是个身体上的“隐形”器官。它是如何引发人体生理反应,从而影响全身的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并进一步发展成器质性病变?我想从传统中医学、现代医学、禅宗等三个方面来作一个简单分析。
1.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分析情绪对于疾病的作用。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心理以及精神、情志的生理性描述。如《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
谓之心,心有所存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1]。我们从上面的描述中把跟人体心理有关的名词儿摘录下来看看,“精”_“神”_“魂”_“魄”_“心”_“意”_“志”_“思”_“虑”。分析以上的名称不难看出精神影响着灵魂,灵魂牵动意志,意志左右心情,心情产生忧虑,忧虑导致身体阴阳失衡,器官淤堵导致疾病。
2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情绪对于疾病的作用
人体发病从生理和病理层面上说是个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病因有外界因素和内部内素,无论哪个因素导致致病,其原初的病因往往是情绪的波动刺激造成。现代心理学提出了神经生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种作用机制,神经生理机制主要是通过大脑和皮质下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作用,神经内分泌通过下丘脑、垂体、激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作用,而免疫机制是由刺激源作用于个体,导致个体自身产生大量皮质类固醇,抑制了个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个体防御系统功能导致疾病发生。当大脑接受到来自外界的紧张刺激信息的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知评价,应对紧张刺激状况,使得相应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失衡,导致身体最薄弱的器官组织产生病理变化,而当躯体出现症状时,本身又会成为新的刺激源作用于心理因素,从而加重原有症状[2]。从以上的推论不难看出发病和原有疾病的加重与情绪有着直接关系。
3.从禅宗的角度,分析情绪对于疾病的作用
禪修,瑜伽,太极以及舞动治疗、能量治疗,均是围绕达到身心平衡减少病变的原理。出于预防为先'治未病’的目标,近几年有些医院开设身心医学科室,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也是心情舒畅减少疾病的佐证。
禅宗的“正念”,“八正道”和“四圣谛”等理论从根本上是引导人的情绪稳定,只要情绪稳定,人的血压脉搏都处于平稳状态,相反急躁,沮丧,生气会使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这些生命体征的变化,刺激人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比如:高度紧张时肾上腺素升高,每一个激素水平的波动带来一系列的不平衡,久而久之会形成各种器质性的病变。能说明这个原理的例子在医学书刊杂志上非常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我阐述一下正面情绪对身体的帮助,现代正念研究先驱,John kabat-Zinn,将正念定义为:正念是指以一种不加回应、不加评判、且用胸怀宽广的方式应对当下的想法与注意[3]。从John kabat-Zinn正念的定义中我们也能看出在任何时候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当下,使当事人的情绪稳定,从而达到呼吸、血压、脉搏的平稳,不会引起内分泌系统各项激素的波动,进而各个身体器官和谐工作,没有代偿和劳损。
4.结论
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精神文化之间失去了平衡,导致现代人虽然是生活在一个物质富裕的时代;但是,精神世界容易浮躁和空虚,随之而来的各种精神性起源疾病明显增多。高血压、糖尿病、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升高,并有着年轻化的趋势,而且这些慢性疾病的诱因无非是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系统的紊乱所致。无论从传统中医学或现代西方医学以及禅宗等角度分析情绪变化是引发疾病的重要诱因。人的情绪它虽不像人体大脑、心脏、肝、肾等重大脏器一样占据重要的份量,但它确引领着一个生命的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孙通海,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389。
[2]余展飞,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1-19。
[3]KABAT-ZINNJ,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context:Past,present,and future[J].Clinical Psycholgy:Science and Pracitice,2003(10):144-156。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卫生所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