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颅骨生长性骨折是颅脑外伤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是以颅骨骨折伴硬脑膜破裂为病理基础,临床上少见,手术是治疗的惟一有效方法。
关键词 颅骨 生长性骨折 治疗 机理
资料与方法
1992~2006年收治颅骨生长性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入院时年龄4个月~12岁11例,40岁1例(本例发病年龄3岁),<0.5岁1例,0.5~1岁1例,1~2岁3例,2~3岁3例,3~6岁2例,12岁1例。11例有明确外伤史,1例发病前与家人未一起生活因而外伤史不详。其中6例受伤后X线摄片示有颅骨线形骨折,3例未拍X线片。受伤至发展成生长性骨折的时间为1个月~1年,平均3个月。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3例,砸伤1例。
临床表现:头皮搏动性肿块10例,癫痫3例,一侧肢体轻偏瘫4例。1例40岁患者主要因精神压力大而强烈要求入院治疗。颅骨缺损部位顶部8例,额顶部2例,顶枕部2例。颅骨缺损范围1.5cm×4cm~5cm×9cm。颅骨缺损形态多为梭型,少数为不规则型,缺损边缘不规则,骨质密度多增高,颅骨外板隆起呈火山口状。
本组12例均行X线拍片及CT检查,4例行MRI检查,检查结果见局部脑软化4例,脑实质囊性变4例,单例脑室扩大3例,轻度脑积水1例。
治疗方法:12例均行手术治疗,11例患儿采取扩大开颅手术治疗,术中暴露硬脑膜缺损边缘,先切除软脑膜囊肿,蛛网膜囊肿或局部瘢痕,再修补硬脑膜和颅骨成形术。硬腦膜9例用自身组织修补,2例为人工材料修补,颅骨全部用人工材料修补。40岁成人手术时切开头皮后见帽状健膜已成为矢状窦的上壁,切开后出血凶猛,重新缝合切口,颅骨缺损处无组织膨出,单纯行颅骨修补术。
结 果
本组无患者因手术死亡,均未出现新的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和体征。1例帽状腱膜修补硬脑膜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缝合、腰穿、加压包扎等处理,脑脊液漏停止,其余病例伤口愈合良好。随访3个月~10年,平均5年,未见复发。2例癫痫患儿症状停止,另1例服药控制良好,2例肢体偏瘫改善,3例单侧脑室扩大者术后脑室明显缩小,1例轻度脑积水者未继续进展。
讨 论
颅骨生长性骨折是颅脑外伤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所有颅骨骨折中占0.05%~1.6%,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下。
关于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发生机理,Penfield和Ericrson认为,生长性骨折的成因是局部蛛网膜囊肿对骨折缘的侵蚀[1]。骨折和硬脑膜撕裂后,该处可有较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响脑脊液循环,蛛网膜经硬脑膜裂口突到骨折部位,借脑的搏动而形成蛛网膜疝,蛛网膜疝侵蚀骨折缘,压迫脑皮质;蛛网膜与骨缘粘连,以及局部有液体积聚,对生长性骨折也有一定作用。如果该处有脑挫伤,可演变成脑软化及囊性变,可形成蛛网膜-脑内囊肿;如果挫伤严重,波及侧脑室壁,则可形成脑室穿通畸形。婴幼儿颅骨骨折,造成硬膜外或骨膜下出血,颅骨外膜和硬脑膜与颅骨大片分离。颅骨来自硬脑膜和颅骨外膜的血供明显减少,骨折线缺血可出现骨质吸收,骨生长迟缓或停止,导致骨折线增宽或颅骨缺损。以上作用使颅骨缺损进一步扩大,逐渐形成生长性骨折。颅骨生长性骨折绝大数发生在婴幼儿,与婴幼儿颅骨发育特征有关[2]。婴幼儿期颅骨薄并且主要由皮质组成,有较大的伸展性和弹性,允许颅骨有较大的变形运动。婴幼儿硬膜与颅骨内面连接紧密,外伤时参与颅骨变形,骨折时易破裂,促成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发生。另外婴幼儿脑发育是形成颅骨生长性骨折的驱动力量。生长性颅骨骨折多发生于顶枕部,孙氏等[3]认为与婴幼儿顶结节处颅骨特殊结构特点有关。
颅骨生长性骨折诊断中CT及MRI检查具有优越性,不但能反映颅骨缺损的情况,而且能反映脑组织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制定手术计划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颅骨生长性骨折一经确诊,手术是治疗的惟一有效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硬脑膜修补。对颅骨缺损较少,无脑膨出,无临床症状者也可考虑不手术。因本病往往合并有脑损伤及加重脑损伤,所以对颅骨骨折患儿要动态观察,一旦发现形成生长性骨折,应早期手术。
参考文献
1 Glodstein FP,et al.varieties of growing skull fractrres in chlldhoou.J Neurosurg,1970,33:25.
2 ErsahinY,Yamakit,odake G,et al.Growing skull fractures.Neurosurg Rer,2000,23(3):139-144.
3 孙守成,翟允昌.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发生机理与治疗的探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0,6(1):39-41.
关键词 颅骨 生长性骨折 治疗 机理
资料与方法
1992~2006年收治颅骨生长性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入院时年龄4个月~12岁11例,40岁1例(本例发病年龄3岁),<0.5岁1例,0.5~1岁1例,1~2岁3例,2~3岁3例,3~6岁2例,12岁1例。11例有明确外伤史,1例发病前与家人未一起生活因而外伤史不详。其中6例受伤后X线摄片示有颅骨线形骨折,3例未拍X线片。受伤至发展成生长性骨折的时间为1个月~1年,平均3个月。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3例,砸伤1例。
临床表现:头皮搏动性肿块10例,癫痫3例,一侧肢体轻偏瘫4例。1例40岁患者主要因精神压力大而强烈要求入院治疗。颅骨缺损部位顶部8例,额顶部2例,顶枕部2例。颅骨缺损范围1.5cm×4cm~5cm×9cm。颅骨缺损形态多为梭型,少数为不规则型,缺损边缘不规则,骨质密度多增高,颅骨外板隆起呈火山口状。
本组12例均行X线拍片及CT检查,4例行MRI检查,检查结果见局部脑软化4例,脑实质囊性变4例,单例脑室扩大3例,轻度脑积水1例。
治疗方法:12例均行手术治疗,11例患儿采取扩大开颅手术治疗,术中暴露硬脑膜缺损边缘,先切除软脑膜囊肿,蛛网膜囊肿或局部瘢痕,再修补硬脑膜和颅骨成形术。硬腦膜9例用自身组织修补,2例为人工材料修补,颅骨全部用人工材料修补。40岁成人手术时切开头皮后见帽状健膜已成为矢状窦的上壁,切开后出血凶猛,重新缝合切口,颅骨缺损处无组织膨出,单纯行颅骨修补术。
结 果
本组无患者因手术死亡,均未出现新的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和体征。1例帽状腱膜修补硬脑膜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缝合、腰穿、加压包扎等处理,脑脊液漏停止,其余病例伤口愈合良好。随访3个月~10年,平均5年,未见复发。2例癫痫患儿症状停止,另1例服药控制良好,2例肢体偏瘫改善,3例单侧脑室扩大者术后脑室明显缩小,1例轻度脑积水者未继续进展。
讨 论
颅骨生长性骨折是颅脑外伤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所有颅骨骨折中占0.05%~1.6%,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下。
关于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发生机理,Penfield和Ericrson认为,生长性骨折的成因是局部蛛网膜囊肿对骨折缘的侵蚀[1]。骨折和硬脑膜撕裂后,该处可有较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响脑脊液循环,蛛网膜经硬脑膜裂口突到骨折部位,借脑的搏动而形成蛛网膜疝,蛛网膜疝侵蚀骨折缘,压迫脑皮质;蛛网膜与骨缘粘连,以及局部有液体积聚,对生长性骨折也有一定作用。如果该处有脑挫伤,可演变成脑软化及囊性变,可形成蛛网膜-脑内囊肿;如果挫伤严重,波及侧脑室壁,则可形成脑室穿通畸形。婴幼儿颅骨骨折,造成硬膜外或骨膜下出血,颅骨外膜和硬脑膜与颅骨大片分离。颅骨来自硬脑膜和颅骨外膜的血供明显减少,骨折线缺血可出现骨质吸收,骨生长迟缓或停止,导致骨折线增宽或颅骨缺损。以上作用使颅骨缺损进一步扩大,逐渐形成生长性骨折。颅骨生长性骨折绝大数发生在婴幼儿,与婴幼儿颅骨发育特征有关[2]。婴幼儿期颅骨薄并且主要由皮质组成,有较大的伸展性和弹性,允许颅骨有较大的变形运动。婴幼儿硬膜与颅骨内面连接紧密,外伤时参与颅骨变形,骨折时易破裂,促成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发生。另外婴幼儿脑发育是形成颅骨生长性骨折的驱动力量。生长性颅骨骨折多发生于顶枕部,孙氏等[3]认为与婴幼儿顶结节处颅骨特殊结构特点有关。
颅骨生长性骨折诊断中CT及MRI检查具有优越性,不但能反映颅骨缺损的情况,而且能反映脑组织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制定手术计划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颅骨生长性骨折一经确诊,手术是治疗的惟一有效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硬脑膜修补。对颅骨缺损较少,无脑膨出,无临床症状者也可考虑不手术。因本病往往合并有脑损伤及加重脑损伤,所以对颅骨骨折患儿要动态观察,一旦发现形成生长性骨折,应早期手术。
参考文献
1 Glodstein FP,et al.varieties of growing skull fractrres in chlldhoou.J Neurosurg,1970,33:25.
2 ErsahinY,Yamakit,odake G,et al.Growing skull fractures.Neurosurg Rer,2000,23(3):139-144.
3 孙守成,翟允昌.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发生机理与治疗的探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0,6(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