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不断深入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素质教育理念下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作为培养学生品德与道德的主要渠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符合了初中生发展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当前生活化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能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生活化教学语言和情景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在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针对教材中一些抽象的概念、观点的理解并不深刻。而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用一些政治术语去传授知识,没有合理的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去创设情境,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使得学生对事物现象的认知停留在表面。
(二)生活化资源开发不足
首先没有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学情,生活化教学是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展开的,而教师没有走进学生群体当中,他们的诉求教师不了解,使得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其次教学目的不明确,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但是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不明确,直接导致教师无法获取有效的生活化资源去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
首先在备课方面,有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结合学生的学情,那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与学生产生有效的互动,学生的主动性无法激发出来。其次课堂中提问较少,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而提问则是加强师生之間互动的有效手段。最后实践性作业布置太少,理论加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进而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的都是书面作业,忽略了实践性作业的重要意义,作业形式太过单一,学生的诉求没有得到及时回应,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运用生活化语言,创设生活化情境
首先要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基于课程理论性特点,生活化语言比规范性的语言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内容知识。同时生活化语言还能为学生营造心理环境,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和畏难心理[1]。比如,运用亲和力的语言能够让学生产生放松的心态;运用严肃权威性的语言会拉开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运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激活课堂氛围,触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等。其次,将抽象概念生活化,需要教师运用生活化语言将抽象的概念转化得通俗易懂,帮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最后提升情境创设的能力,情景创设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教材中的场景再现到情境当中,给学生直观的体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角色表演、音乐、多媒体、游戏等等。情景创设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趣味性、探索性、启发性融入其中;应做预案,分析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措施;要把对教学活动的方向整体把控,当学生偏离预期效果时及时调整。
(二)开发教材中生活化教学资源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教学资源。首先,要深入教材当中挖掘生活化的资源,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结合教学的需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灵活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其次,要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去搜集资源,走进学生群体当中,分析和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活动方式,以及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活动等[2]。在教学中结合这些资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强学生对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再次,挖掘生活化的校本资源,借助校园文化、地域性风俗、历史等等,让学生在熟知的现象中,提升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最后,适当引入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环境问题、能源、通信、科技等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丰富了生活化教学的内容。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
1.课堂导入生活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一定的理论性特点,对学生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信息导入新课。比如在教学《坚持改革开放》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改变,从中感悟出改革开放之后家乡变化带来的成就等;也可以借助学生身边的相关事件,比如,在教学法律相关知识时,给学生讲一些家暴事件,让学生探讨体罚的对和错等。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尽量采用开放式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提问环节中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其中,给所有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感觉被重视。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反应,通过鼓励表扬等促进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3.教学方式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资助探索的能力,使其在合作探究、交流互动中获取新知,进而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任务和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上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集体意识的提升。
4.课后作业生活化
在课后作业布置上,教师可以构建知识型作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究知识,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比如在《法不可违》的教学中,让学生从身边调查一些违法行为,并针对案例分析其中的危害,运用实例更深刻的去了解法律知识。也可以设计情感体验型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比如《爱在家人间》的学习中,让学生回家抱抱自己的父母,给他们说声辛苦了,用空余时间做一些没做过的家务,将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分享等等。
总结: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生活化教学资源,善于从生活中搜集素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鹏飞. 生活化思维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 文教资料,2019(04):210-211.
[2] 谢燕原.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探析[J]. 新课程研究,2019(13):33-34.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生活化教学语言和情景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在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针对教材中一些抽象的概念、观点的理解并不深刻。而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用一些政治术语去传授知识,没有合理的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去创设情境,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使得学生对事物现象的认知停留在表面。
(二)生活化资源开发不足
首先没有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学情,生活化教学是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展开的,而教师没有走进学生群体当中,他们的诉求教师不了解,使得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其次教学目的不明确,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但是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不明确,直接导致教师无法获取有效的生活化资源去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
首先在备课方面,有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结合学生的学情,那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与学生产生有效的互动,学生的主动性无法激发出来。其次课堂中提问较少,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而提问则是加强师生之間互动的有效手段。最后实践性作业布置太少,理论加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进而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的都是书面作业,忽略了实践性作业的重要意义,作业形式太过单一,学生的诉求没有得到及时回应,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运用生活化语言,创设生活化情境
首先要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基于课程理论性特点,生活化语言比规范性的语言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内容知识。同时生活化语言还能为学生营造心理环境,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和畏难心理[1]。比如,运用亲和力的语言能够让学生产生放松的心态;运用严肃权威性的语言会拉开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运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激活课堂氛围,触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等。其次,将抽象概念生活化,需要教师运用生活化语言将抽象的概念转化得通俗易懂,帮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最后提升情境创设的能力,情景创设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教材中的场景再现到情境当中,给学生直观的体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角色表演、音乐、多媒体、游戏等等。情景创设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趣味性、探索性、启发性融入其中;应做预案,分析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措施;要把对教学活动的方向整体把控,当学生偏离预期效果时及时调整。
(二)开发教材中生活化教学资源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教学资源。首先,要深入教材当中挖掘生活化的资源,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结合教学的需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灵活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其次,要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去搜集资源,走进学生群体当中,分析和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活动方式,以及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活动等[2]。在教学中结合这些资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强学生对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再次,挖掘生活化的校本资源,借助校园文化、地域性风俗、历史等等,让学生在熟知的现象中,提升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最后,适当引入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环境问题、能源、通信、科技等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丰富了生活化教学的内容。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
1.课堂导入生活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一定的理论性特点,对学生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信息导入新课。比如在教学《坚持改革开放》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改变,从中感悟出改革开放之后家乡变化带来的成就等;也可以借助学生身边的相关事件,比如,在教学法律相关知识时,给学生讲一些家暴事件,让学生探讨体罚的对和错等。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尽量采用开放式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提问环节中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其中,给所有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感觉被重视。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反应,通过鼓励表扬等促进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3.教学方式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资助探索的能力,使其在合作探究、交流互动中获取新知,进而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任务和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上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集体意识的提升。
4.课后作业生活化
在课后作业布置上,教师可以构建知识型作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究知识,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比如在《法不可违》的教学中,让学生从身边调查一些违法行为,并针对案例分析其中的危害,运用实例更深刻的去了解法律知识。也可以设计情感体验型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比如《爱在家人间》的学习中,让学生回家抱抱自己的父母,给他们说声辛苦了,用空余时间做一些没做过的家务,将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分享等等。
总结: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生活化教学资源,善于从生活中搜集素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鹏飞. 生活化思维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 文教资料,2019(04):210-211.
[2] 谢燕原.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探析[J]. 新课程研究,2019(1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