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师;历史;教学;培养;能力
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与其他学科联系最为广泛、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学生各科学习能力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教材的文字表述一般偏重于叙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就势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培养了。那么,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那些能力呢?我认为在历史教学当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培养概括能力
历史事件是历史教材的最重要的内容。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要调动起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概括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并放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无所顾及地去分析、综合、抽象、比较,从而发现蕴含于历史事件中的一些必要要素,从中总结出抓住“要素”概括历史事件的方法。比如,学习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后,就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从起义地点、领导人、起义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整体轮廓、具体内容、前后顺序一目了然,且避免了历史事件的混淆。学生练习得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相应的正确进行概括的方法。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巧,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必须在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进行。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一般都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 的问题,所以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时,一般都按“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这三步去循序渐进地展开。运用这种“三步式”的概括方法得出的结果,既准确地抓住了历史事件的重点,又简洁明了不繁冗。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的概括,还要将必要的历史理论渗透其中,惟其如此,才能使历史事件和历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概括能力。例如,学生在分析概括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因果关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导向等问题时,就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辩证关系这样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可见,基本的历史理论是连接分散的历史事件的筋骨,是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重要因素。
2 培养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初中生对历史学科形成的学习概念便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试时就突击背几天来应付考试。要扭转这一局面,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讓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摈弃死记硬背的陈旧学习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而综合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一般来说,分析中有综合,综合和分析是统一、互补的。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概念,首先应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具体功绩、取胜原因等,然后综合为: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的一种形式。历史思维还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对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概括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3 培养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深入领会和把握教材提供的知识的中心环节,更是学生运用已知解决未知问题,达到“以史为鉴”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理解要注意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并把握历史,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把握。要注意历史的规律性,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循着事物的发展逻辑,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能力。要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连续性,便于培养学生的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和系统看待问题,从而进行分析综合的理解的能力。
4 培养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更是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课堂交流、考场笔试,语言表达都非常关键。清晰、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在课堂交流中往往能老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在考试中往往能为你赢得最理想的成绩。所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各个学科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与要求,历史教学尤其如此。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就一直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4.1 重视课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规定每节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起初,一些学生语句繁冗、表达不清,甚至出现中断的现象。半个学期以后,学生已经能够积极参与,并在五分钟内将一个历史小故事完整而明确地表达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
4.2 精心设计课前提问。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国旗吗?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各代表什么?”同学们被吸引住了,纷纷回答。通过课前提问不仅可以激发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之后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4.3 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辩解能力。例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围绕“蒋介石该不该杀”的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再从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举措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学生体悟到,课堂讨论语言要有针对性,知识性,逻辑性,要简洁、明了、连贯、准确。
4.4 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对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激发情趣,培养想象力有特殊作用。教学中,选择课文中一些有教育意义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段落让他们朗读。一方面要求必须用普通话,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另一方面要求语言的美感,强调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意境美、形象美。通过不断实践,大多数学生朗读时不仅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流畅,而且抑扬顿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朗读训练既牢固掌握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口才。
总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并把这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操作实践的潜移默化和反复的理论熏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促进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而且对各门功课的学习都大有益处。因此,在历史教师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教师;历史;教学;培养;能力
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与其他学科联系最为广泛、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学生各科学习能力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教材的文字表述一般偏重于叙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就势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培养了。那么,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那些能力呢?我认为在历史教学当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培养概括能力
历史事件是历史教材的最重要的内容。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要调动起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概括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并放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无所顾及地去分析、综合、抽象、比较,从而发现蕴含于历史事件中的一些必要要素,从中总结出抓住“要素”概括历史事件的方法。比如,学习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后,就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从起义地点、领导人、起义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整体轮廓、具体内容、前后顺序一目了然,且避免了历史事件的混淆。学生练习得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相应的正确进行概括的方法。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巧,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必须在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进行。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一般都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 的问题,所以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时,一般都按“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这三步去循序渐进地展开。运用这种“三步式”的概括方法得出的结果,既准确地抓住了历史事件的重点,又简洁明了不繁冗。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的概括,还要将必要的历史理论渗透其中,惟其如此,才能使历史事件和历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概括能力。例如,学生在分析概括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因果关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导向等问题时,就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辩证关系这样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可见,基本的历史理论是连接分散的历史事件的筋骨,是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重要因素。
2 培养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初中生对历史学科形成的学习概念便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试时就突击背几天来应付考试。要扭转这一局面,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讓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摈弃死记硬背的陈旧学习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而综合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一般来说,分析中有综合,综合和分析是统一、互补的。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概念,首先应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具体功绩、取胜原因等,然后综合为: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的一种形式。历史思维还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对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概括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3 培养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深入领会和把握教材提供的知识的中心环节,更是学生运用已知解决未知问题,达到“以史为鉴”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理解要注意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并把握历史,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把握。要注意历史的规律性,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循着事物的发展逻辑,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能力。要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连续性,便于培养学生的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和系统看待问题,从而进行分析综合的理解的能力。
4 培养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更是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课堂交流、考场笔试,语言表达都非常关键。清晰、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在课堂交流中往往能老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在考试中往往能为你赢得最理想的成绩。所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各个学科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与要求,历史教学尤其如此。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就一直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4.1 重视课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规定每节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起初,一些学生语句繁冗、表达不清,甚至出现中断的现象。半个学期以后,学生已经能够积极参与,并在五分钟内将一个历史小故事完整而明确地表达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
4.2 精心设计课前提问。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国旗吗?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各代表什么?”同学们被吸引住了,纷纷回答。通过课前提问不仅可以激发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之后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4.3 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辩解能力。例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围绕“蒋介石该不该杀”的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再从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举措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学生体悟到,课堂讨论语言要有针对性,知识性,逻辑性,要简洁、明了、连贯、准确。
4.4 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对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激发情趣,培养想象力有特殊作用。教学中,选择课文中一些有教育意义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段落让他们朗读。一方面要求必须用普通话,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另一方面要求语言的美感,强调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意境美、形象美。通过不断实践,大多数学生朗读时不仅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流畅,而且抑扬顿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朗读训练既牢固掌握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口才。
总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并把这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操作实践的潜移默化和反复的理论熏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促进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而且对各门功课的学习都大有益处。因此,在历史教师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谓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