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人,会把自己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当成是生命中的绝唱?
1988年,被诊断出身患癌症,开过三次刀,做过五个疗程的化疗,她不曾哭泣落泪,硬是挺了过来;从2003年至今,抑郁症缠身,必须每天服用赛乐特、奇比特、优甲乐和佳乐定。她竭尽全力,在不断病发的苦痛中完成《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和《我因思爱成病》。“活着比死要艰难”,这是铭刻在李兰妮骨子里的生命“真理”,让她几度被拖入生死界,艰难徘徊。然,“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这是李兰妮最坚信的一句话,出自《圣经》。
罹患癌症,不曾落泪,她是乐观派的代表
李兰妮,生于1956年。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获该年度广东省新人新作奖;1983年,李兰妮调往深圳,成为当时《深圳青年报》的8个创办者之一,负责文艺副刊;1985~1987年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87~198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作家班。1984年任第一届深圳作家协会副主席连任至2010年,2011年就任深圳作家协会主席。是深圳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傍海人家》,中短篇小说集《池塘边的绿房子》,散文集《一份缘》、《澳门岁月》,电视剧本《傍海人家》、《澳门的故事》,电影剧本《澳门儿女》等。
如若可以把疾病抛开不看,李兰妮是一位外向开朗、优雅漂亮的女人,其生命历程称不上悲惨,只是附带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编剧作品《澳门的故事》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获“优秀长篇电视剧奖”、“飞天奖”、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这些光环,足以给身处病痛的黑暗世界带来光亮吗?
在《旷野无人》中,李兰妮提到,十四岁那年,在天涯海角的岛屿上,她被告知身患血管瘤,要住院开刀。当时,父亲忙着开会,于是她一个人上了手术台,任人又宰又割。下了手术台后,连线都没拆,歪着脖子、捂住刀口就走。之后,她操起剪刀,对着镜子,把一个个发黑的线头连血带肉拔了出来;十七岁的时候,李兰妮在广州的一所军医院,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一个人住院。做胃液分析、做十二指肠引流,空气造影,让引流管穿过鼻孔、咽喉、胃囊、十二指肠……1988年,李兰妮做了右甲状腺癌全切除术,医生和父母怕她无法承受,选择隐瞒,所以她在2000年才知道自己患了癌症。随后的岁月里,她经历三次开刀,五次化疗。可是癌细胞继续转移,目前依然带癌生存。
李兰妮说她在癌症化疗的时候,很痛,可是从来没有掉下过一滴眼泪。在旁人看来,面对如此巨大的病痛不曾落泪,是为乐观派的代表。在李兰妮身上,“坚强”二字已然显得太过于轻描淡写。她说,医院是她的启蒙地,人心世态、善恶真伪、生死荣衰尽收眼底。
旷野无人,拼死也要寻找光亮
“熬过了癌症手术及化疗之后,我以为曾经沧海,却不知只是蹚过了一条小河。”
2002年12月23日上午,李兰妮头一回从医生嘴里听到“抑郁症”这个词。深圳北大医院精神卫生专科诊室里的李博士对李兰妮说:“我认为你有抑郁症。”
李兰妮大笑:“我没什么可抑郁的,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说我非常乐观。我这种人要是有抑郁症,全省人民大概都有这个病。”
经过几个月的怀疑、折腾、确认,李兰妮明白到自己真的又得病了——抑郁症。从2003~2008年,李兰妮经历了抑郁症病人必经的发作期、平静期、再发作期、再平静期。发病的时候,李兰妮的身、心、魂、灵散落在死荫的幽谷,抑郁症使她进入无人、黑暗的旷野,看不到一丝光亮。
2003~2005年期間,李兰妮不断寻找自己的病因,翻阅了中外有关抑郁症的书籍、信息。在采访中她特意提到,据一篇报道的资料显示,在印度的大城市里抑郁症的发病率是16.7%,纽约是32%。而诱发抑郁症的病因是信息大爆炸使得人们越来越处于焦虑的状态,特别是身处都市的人群,这算得上是当下时代的病症。而在中国,这样的时代病症同样是存在的,或者更甚。但国内对于抑郁症的关注和研究是极度缺乏的。李兰妮感到忧心。
李兰妮说,与她同一时代的人,一出生就遭遇国家种种政治运动的大环境,紧接着三年饥荒贫困时期,而后又经历文化大革命,少儿时代物资极度匮乏,精神营养也跟着贫瘠,大家普遍带有比较扭曲的价值观。直到改革开放,经济突飞猛进,城市快速发展,都让这一代人无法适应。他们弄不清楚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该改变的?什么是该放弃的?这一代人,精神状态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被冲刷得面目全非。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兰妮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深圳。但她说,不敢写深圳的变化。在脑海里,深圳就像快速飞驰的列车,还来不及细看,来不及记录,就已经开走了。面对急速飞驰的列车,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个人显得非常渺小,发不出任何声音,整个外部环境和内心环境都需要有极大的支撑。
其实在2003年,李兰妮就开始写认知日记。抑郁症病发带来的症状,使她处于自闭的状态。她不在人世,她在旷野,旷野无边无涯无日无月。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见,有口不能言,她的魂魄不在躯壳里。她站在十二楼,很想飞下去,像一只蝴蝶那样飞,像一片纸屑那样飞……她得费劲地像拔河一样,让自己的视线从阳台处拔回来,双手抓住门框或椅背。她不敢打开认知日记。
2005年,李兰妮的抑郁症有所好转。在这期间,李兰妮的一些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知道她曾经深度抑郁,就偷偷摸摸地打电话问:“我这样是不是得了抑郁症?”都要她来分析。此外,李兰妮发现,去看心理科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医生说,现在的小孩有很多心理问题,家长搞不清楚,总是主观地认为孩子成长期间必然要经过调皮、不听话、叛逆的过程,严重一点的,家长就认为是孩子变坏了。而这正是抑郁症萌发的表现。如果父母有意识,马上带孩子到专业精神医生那里治疗,很快就能缓解这种状况,如果家长没有这个意识,伴随孩子的就是李兰妮切身体会过的痛楚。 所以,2005年,李兰妮重新打开了她的认知日记,继续写,想站出来为大家解答有关抑郁症的疑问。写着写着,李兰妮觉得不对,她应该把自己阅读过的抑郁症作品里的一些精彩阐述,与自己的认知连结起来。因为这样,她写的才更有公信力。后来,她又发现要找到抑郁的根源,必须从童年、从家族里去找,所以又与自己的童年经历联系起来。因为链接显得有些跳跃,不完整,她又写了补白,把认知日记、随笔、链接都连在一起。
2007年9月21日13点整,李兰妮完成了《旷野无人》的初稿。写完的第二天,李兰妮开始极度焦虑,所有抑郁症状爆发。在写《旷野无人》的过程中,李兰妮的抑郁症时常发作,她说,越往后写,自己越像个疯子。但越崩溃,也就越接近本我,所以书里流露出来的是最真实、最朴素的情绪。
《旷野无人》初版的封面是一片黑暗的旷野,但在地上却有一片青草地,右上角又开了一扇绿意盈盈的小窗,透出光亮。这就是李兰妮在书中的呐喊:“旷野无人,往光亮处看啊,你将走过死荫的幽谷。”
因思爱成病,她要写 “爱”,不再写“痛”
李兰妮的新书《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与病人李兰妮》在今年1月份出版,是《旷野无人》的续篇。
2011年底,李兰妮到北京开会,接受《中国日报》专访,被问到是否要出第二本书。当时的她,万分的不想写。然而,在《旷野无人》出版后,李兰妮发现许多读者都很喜欢这部作品。很多网友在关注抑郁症,有的会向李兰妮询问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的会给李兰妮打气。《旷野无人》里充斥着她承受的痛苦,得知读者关注自己的作品,李兰妮担心书里流露出来的消极情绪会让读者感觉心凉、难过。所以,她决定要写一本温暖、充满爱的书。李兰妮说:“《旷野无人》传递的是学习如何面对死亡,给读者带来冷峻的感觉。第二本书,我想写爱,不想再写痛了。因为能够活下来,都是因为爱。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表达温暖,帮助有需要的人。”
《我因思爱成病》描写了李兰妮和宠物狗周乐乐为了跨越彼此间的巨大鸿沟所作出的努力,其中经历种种误会、敌意、挣扎以致因爱成伤,但最终通过学习爱的功课,真正体悟到生命的真实含义。
2003年10月18日,李兰妮刚从癌症、抑郁症的泥沼中爬出来,惊魂未定。在一次回深圳报销医药费的途中,偶遇了周乐乐。在得知周乐乐可能是“9.11”出生的,她当时特别排斥,这个数字预示着恐怖、不吉利。李兰妮因为自己的心理障碍而对这只小狗存在偏见,但命中注定,在这一天、这时辰,天凉风轻,阳光柔软,她会遇到周乐乐,是神的旨意和牵引,无法拒绝。
在领养周乐乐之前,李兰妮一直处于封闭自我的状态,不找朋友,时刻在等待生命的结束,打算与世界告别。李兰妮说,周乐乐的到来,为她的黑暗世界打开了一扇能透进光亮的窗。周乐乐像一面镜子,透过它,李兰妮感觉自己重活了一遍。“周乐乐是救援天使,在它身上,我才认识到爱是恒久忍耐。”因为从小缺乏爱,所以李兰妮因思爱成病。
“一个国家的强盛与道德程度,可以从其对动物的态度来判断。”这是圣哲甘地提出的动物权。李兰妮说,在与周乐乐的相处中,领悟到对待动物的态度应该是平等的、尊重的、理解的。这也是她写这本书的意图之一。
通过这部作品,李兰妮还想让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在采访中李蘭妮提及,她特别关注目前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状况。“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传递‘好好学习,考到好成绩,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要得到一样东西,就必须拿另一样去换取,这可能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在我看来,家长们尤其需要学习给予不带功利性的爱,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开讲啦》一开始邀请李兰妮上节目,她不太愿意。后来,编导提到节目的受众群体是青少年,她就答应了。触及抑郁这个话题,对重度抑郁症患者有刺激复发的危险,何况李兰妮是双向抑郁症患者,即躁狂抑郁患者,病情症状更为复杂难控。但李兰妮说,必须有人豁出去,为青少年关注精神健康而大声疾呼。近几年对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关注,让她深刻意识到15~34岁这一年龄阶段人群的自杀率很高,时常可以看到自杀的案例。这让李兰妮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呼吁人们关注青少年的精神和心理成长,鼓励青少年要站起来,看到爱,看到光亮。
旷野中有光亮,荒漠里有甘泉,寻找啊,不要放弃
《圣经·新约》有语,“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也是《我因思爱成病》的引语。
“我希望,人们通过读我的作品,不仅了解我个人的精神档案,也要反思、理解和关注自己的精神脉络。GDP不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全部,精神方面同样需要受到重视。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返璞归真,更应该从心灵出发,寻找爱,学会爱。”李兰妮在《旷野无人》和《我因思爱成病》中摘录了很多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句子,想引导自己正确地思考,让自己在痛苦的时候,能够依赖《圣经》的力量,依靠精神的支撑,依靠灵的强大,勇敢地活下去。
旷野中无人,旷野中黑暗,但耐心等待,还是能够看到天边若隐若现的星光;荒漠里有延绵无尽的绝望,只要坚持去寻,还是会发现有甘泉可以渡你继续存活。信心、盼望和爱是生命的永恒话题,李兰妮希望,她和她的作品,以及她现在专注在做的公益活动,能够发出声音来,给大家带来知识,带来精神力量,带来爱的光明。
1988年,被诊断出身患癌症,开过三次刀,做过五个疗程的化疗,她不曾哭泣落泪,硬是挺了过来;从2003年至今,抑郁症缠身,必须每天服用赛乐特、奇比特、优甲乐和佳乐定。她竭尽全力,在不断病发的苦痛中完成《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和《我因思爱成病》。“活着比死要艰难”,这是铭刻在李兰妮骨子里的生命“真理”,让她几度被拖入生死界,艰难徘徊。然,“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这是李兰妮最坚信的一句话,出自《圣经》。
罹患癌症,不曾落泪,她是乐观派的代表
李兰妮,生于1956年。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获该年度广东省新人新作奖;1983年,李兰妮调往深圳,成为当时《深圳青年报》的8个创办者之一,负责文艺副刊;1985~1987年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87~198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作家班。1984年任第一届深圳作家协会副主席连任至2010年,2011年就任深圳作家协会主席。是深圳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傍海人家》,中短篇小说集《池塘边的绿房子》,散文集《一份缘》、《澳门岁月》,电视剧本《傍海人家》、《澳门的故事》,电影剧本《澳门儿女》等。
如若可以把疾病抛开不看,李兰妮是一位外向开朗、优雅漂亮的女人,其生命历程称不上悲惨,只是附带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编剧作品《澳门的故事》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获“优秀长篇电视剧奖”、“飞天奖”、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这些光环,足以给身处病痛的黑暗世界带来光亮吗?
在《旷野无人》中,李兰妮提到,十四岁那年,在天涯海角的岛屿上,她被告知身患血管瘤,要住院开刀。当时,父亲忙着开会,于是她一个人上了手术台,任人又宰又割。下了手术台后,连线都没拆,歪着脖子、捂住刀口就走。之后,她操起剪刀,对着镜子,把一个个发黑的线头连血带肉拔了出来;十七岁的时候,李兰妮在广州的一所军医院,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一个人住院。做胃液分析、做十二指肠引流,空气造影,让引流管穿过鼻孔、咽喉、胃囊、十二指肠……1988年,李兰妮做了右甲状腺癌全切除术,医生和父母怕她无法承受,选择隐瞒,所以她在2000年才知道自己患了癌症。随后的岁月里,她经历三次开刀,五次化疗。可是癌细胞继续转移,目前依然带癌生存。
李兰妮说她在癌症化疗的时候,很痛,可是从来没有掉下过一滴眼泪。在旁人看来,面对如此巨大的病痛不曾落泪,是为乐观派的代表。在李兰妮身上,“坚强”二字已然显得太过于轻描淡写。她说,医院是她的启蒙地,人心世态、善恶真伪、生死荣衰尽收眼底。
旷野无人,拼死也要寻找光亮
“熬过了癌症手术及化疗之后,我以为曾经沧海,却不知只是蹚过了一条小河。”
2002年12月23日上午,李兰妮头一回从医生嘴里听到“抑郁症”这个词。深圳北大医院精神卫生专科诊室里的李博士对李兰妮说:“我认为你有抑郁症。”
李兰妮大笑:“我没什么可抑郁的,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说我非常乐观。我这种人要是有抑郁症,全省人民大概都有这个病。”
经过几个月的怀疑、折腾、确认,李兰妮明白到自己真的又得病了——抑郁症。从2003~2008年,李兰妮经历了抑郁症病人必经的发作期、平静期、再发作期、再平静期。发病的时候,李兰妮的身、心、魂、灵散落在死荫的幽谷,抑郁症使她进入无人、黑暗的旷野,看不到一丝光亮。
2003~2005年期間,李兰妮不断寻找自己的病因,翻阅了中外有关抑郁症的书籍、信息。在采访中她特意提到,据一篇报道的资料显示,在印度的大城市里抑郁症的发病率是16.7%,纽约是32%。而诱发抑郁症的病因是信息大爆炸使得人们越来越处于焦虑的状态,特别是身处都市的人群,这算得上是当下时代的病症。而在中国,这样的时代病症同样是存在的,或者更甚。但国内对于抑郁症的关注和研究是极度缺乏的。李兰妮感到忧心。
李兰妮说,与她同一时代的人,一出生就遭遇国家种种政治运动的大环境,紧接着三年饥荒贫困时期,而后又经历文化大革命,少儿时代物资极度匮乏,精神营养也跟着贫瘠,大家普遍带有比较扭曲的价值观。直到改革开放,经济突飞猛进,城市快速发展,都让这一代人无法适应。他们弄不清楚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该改变的?什么是该放弃的?这一代人,精神状态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被冲刷得面目全非。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兰妮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深圳。但她说,不敢写深圳的变化。在脑海里,深圳就像快速飞驰的列车,还来不及细看,来不及记录,就已经开走了。面对急速飞驰的列车,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个人显得非常渺小,发不出任何声音,整个外部环境和内心环境都需要有极大的支撑。
其实在2003年,李兰妮就开始写认知日记。抑郁症病发带来的症状,使她处于自闭的状态。她不在人世,她在旷野,旷野无边无涯无日无月。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见,有口不能言,她的魂魄不在躯壳里。她站在十二楼,很想飞下去,像一只蝴蝶那样飞,像一片纸屑那样飞……她得费劲地像拔河一样,让自己的视线从阳台处拔回来,双手抓住门框或椅背。她不敢打开认知日记。
2005年,李兰妮的抑郁症有所好转。在这期间,李兰妮的一些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知道她曾经深度抑郁,就偷偷摸摸地打电话问:“我这样是不是得了抑郁症?”都要她来分析。此外,李兰妮发现,去看心理科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医生说,现在的小孩有很多心理问题,家长搞不清楚,总是主观地认为孩子成长期间必然要经过调皮、不听话、叛逆的过程,严重一点的,家长就认为是孩子变坏了。而这正是抑郁症萌发的表现。如果父母有意识,马上带孩子到专业精神医生那里治疗,很快就能缓解这种状况,如果家长没有这个意识,伴随孩子的就是李兰妮切身体会过的痛楚。 所以,2005年,李兰妮重新打开了她的认知日记,继续写,想站出来为大家解答有关抑郁症的疑问。写着写着,李兰妮觉得不对,她应该把自己阅读过的抑郁症作品里的一些精彩阐述,与自己的认知连结起来。因为这样,她写的才更有公信力。后来,她又发现要找到抑郁的根源,必须从童年、从家族里去找,所以又与自己的童年经历联系起来。因为链接显得有些跳跃,不完整,她又写了补白,把认知日记、随笔、链接都连在一起。
2007年9月21日13点整,李兰妮完成了《旷野无人》的初稿。写完的第二天,李兰妮开始极度焦虑,所有抑郁症状爆发。在写《旷野无人》的过程中,李兰妮的抑郁症时常发作,她说,越往后写,自己越像个疯子。但越崩溃,也就越接近本我,所以书里流露出来的是最真实、最朴素的情绪。
《旷野无人》初版的封面是一片黑暗的旷野,但在地上却有一片青草地,右上角又开了一扇绿意盈盈的小窗,透出光亮。这就是李兰妮在书中的呐喊:“旷野无人,往光亮处看啊,你将走过死荫的幽谷。”
因思爱成病,她要写 “爱”,不再写“痛”
李兰妮的新书《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与病人李兰妮》在今年1月份出版,是《旷野无人》的续篇。
2011年底,李兰妮到北京开会,接受《中国日报》专访,被问到是否要出第二本书。当时的她,万分的不想写。然而,在《旷野无人》出版后,李兰妮发现许多读者都很喜欢这部作品。很多网友在关注抑郁症,有的会向李兰妮询问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的会给李兰妮打气。《旷野无人》里充斥着她承受的痛苦,得知读者关注自己的作品,李兰妮担心书里流露出来的消极情绪会让读者感觉心凉、难过。所以,她决定要写一本温暖、充满爱的书。李兰妮说:“《旷野无人》传递的是学习如何面对死亡,给读者带来冷峻的感觉。第二本书,我想写爱,不想再写痛了。因为能够活下来,都是因为爱。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表达温暖,帮助有需要的人。”
《我因思爱成病》描写了李兰妮和宠物狗周乐乐为了跨越彼此间的巨大鸿沟所作出的努力,其中经历种种误会、敌意、挣扎以致因爱成伤,但最终通过学习爱的功课,真正体悟到生命的真实含义。
2003年10月18日,李兰妮刚从癌症、抑郁症的泥沼中爬出来,惊魂未定。在一次回深圳报销医药费的途中,偶遇了周乐乐。在得知周乐乐可能是“9.11”出生的,她当时特别排斥,这个数字预示着恐怖、不吉利。李兰妮因为自己的心理障碍而对这只小狗存在偏见,但命中注定,在这一天、这时辰,天凉风轻,阳光柔软,她会遇到周乐乐,是神的旨意和牵引,无法拒绝。
在领养周乐乐之前,李兰妮一直处于封闭自我的状态,不找朋友,时刻在等待生命的结束,打算与世界告别。李兰妮说,周乐乐的到来,为她的黑暗世界打开了一扇能透进光亮的窗。周乐乐像一面镜子,透过它,李兰妮感觉自己重活了一遍。“周乐乐是救援天使,在它身上,我才认识到爱是恒久忍耐。”因为从小缺乏爱,所以李兰妮因思爱成病。
“一个国家的强盛与道德程度,可以从其对动物的态度来判断。”这是圣哲甘地提出的动物权。李兰妮说,在与周乐乐的相处中,领悟到对待动物的态度应该是平等的、尊重的、理解的。这也是她写这本书的意图之一。
通过这部作品,李兰妮还想让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在采访中李蘭妮提及,她特别关注目前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状况。“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传递‘好好学习,考到好成绩,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要得到一样东西,就必须拿另一样去换取,这可能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在我看来,家长们尤其需要学习给予不带功利性的爱,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开讲啦》一开始邀请李兰妮上节目,她不太愿意。后来,编导提到节目的受众群体是青少年,她就答应了。触及抑郁这个话题,对重度抑郁症患者有刺激复发的危险,何况李兰妮是双向抑郁症患者,即躁狂抑郁患者,病情症状更为复杂难控。但李兰妮说,必须有人豁出去,为青少年关注精神健康而大声疾呼。近几年对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关注,让她深刻意识到15~34岁这一年龄阶段人群的自杀率很高,时常可以看到自杀的案例。这让李兰妮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呼吁人们关注青少年的精神和心理成长,鼓励青少年要站起来,看到爱,看到光亮。
旷野中有光亮,荒漠里有甘泉,寻找啊,不要放弃
《圣经·新约》有语,“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也是《我因思爱成病》的引语。
“我希望,人们通过读我的作品,不仅了解我个人的精神档案,也要反思、理解和关注自己的精神脉络。GDP不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全部,精神方面同样需要受到重视。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返璞归真,更应该从心灵出发,寻找爱,学会爱。”李兰妮在《旷野无人》和《我因思爱成病》中摘录了很多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句子,想引导自己正确地思考,让自己在痛苦的时候,能够依赖《圣经》的力量,依靠精神的支撑,依靠灵的强大,勇敢地活下去。
旷野中无人,旷野中黑暗,但耐心等待,还是能够看到天边若隐若现的星光;荒漠里有延绵无尽的绝望,只要坚持去寻,还是会发现有甘泉可以渡你继续存活。信心、盼望和爱是生命的永恒话题,李兰妮希望,她和她的作品,以及她现在专注在做的公益活动,能够发出声音来,给大家带来知识,带来精神力量,带来爱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