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阴凉,一缕醇香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茶一会,聆听古树传奇
  阿智和小夏徜徉在云南古城斑驳的石板路上,看着午后的阳光从道路两旁的房檐间穿过,洒落一地金黄。他们的视线被一舍古朴的茶馆吸引,两双眼睛闪烁着兴奋,疾步走进。茶馆老板是个中年纳西族人,淳朴睿智,热情好客,招呼两人落座。


  像很多来旅行的青年一样,二人兴奋地拍起了照片,估计是为发微博和朋友圈积累素材吧。正在他们对着茶馆内原木桌凳和桌上安放茶具的草甸各种拍摄时,一个声音传来:“孩子,我观察你们好一会儿了!”这样一句不期然的搭讪让阿智和小夏兴奋神情里多了几许无措。若不是那个温柔的称呼——“孩子”,他们定会想着逃离吧。
  正是下午茶的闲暇时光,原来是老板端来一壶老树普洱,准备与他们聊聊。
  老板说,春日时节最适宜的便是在这样一个下午喝一壶老树普洱,堪比仙露,并为二人各自倒了一杯。喝惯了咖啡的阿智拿起茶杯嗅了嗅,慢慢喝了下去,眉头也跟着皱起来。
  “如何?”老板问。“发涩,还有些苦。”阿智回答。
  “普洱茶以陈为贵,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古树普洱,古树茶是难得的茶中极品。”老板没再问他们,而是自顾自讲着,并不忘给他们添茶。
  说来也怪,刚才还兴奋的两个人,现在竟能边喝茶边认真地倾听。一阵轻风拂过,吹响了窗边的一串铜铃。
  “叮铃,叮铃,叮铃……”,清脆入耳的铃铛声仿佛把他们连同这一室的茶香都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那个有马帮、有驼队、有铜铃阵阵响的年代。是的,茶马古道是云南人的骄傲,是云南人祖祖辈辈用血汗浇灌出来的生存之路。云南盛产茶叶,六大茶山声名远扬,这里的人们就是用茶叶与西藏,甚至更远的地方互市,换取生活所需。
  六大茶山之首——攸乐山正是珍贵的古树茶生长的地方。这里古木纵横,草露风香,相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遍访六大茶山,来到现在的攸乐山时,为了纪念,将随身携带的铜锣埋在山上,后人就依据这个传说,将此山命名“攸乐”。
  不知是因为诸葛孔明的聪颖慧根,还是攸乐山的天地灵气,古树茶的生长自有它的自然智趣,茶树的根深深地扎入土壤之中,树根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既不需要额外的水分,更不需要喷洒农药,完全依靠自身就能够抵抗各种虫害,因此古树茶相对于其他品种的茶,富含更多的矿物质,更加天然纯正,绿色无污染。
  讲到这里,老板呷了一口茶,微笑闭目品着。“现在味道如何?”老板又问。“甘甜醇香,唇齿留韵。”小夏答。


  一茶一品,不思繁芜杂尘
  古树茶本就生在偏远的云烟深处,必须是三百年以上的古乔木树才能长成,加之长久以来生态环境的变化,产量已经十分稀少,在现在的大众消费市场上很难买到真正的古树茶。
  天地云露润物无声,漫长悠远的光阴沉淀,才成就出古树茶的精髓——古树奇香。古树茶的香是一种花木之香,其中最高境界当属景迈古树茶的兰香。古树茶香有三层,第一层是干茶香,嗅茶饼时可以闻到明显的花木香气;第二层是茶汤香,优质的古树茶能在茶汤中品出兰花香,香气持久,即便是冲泡过十几次的茶汤,香味依然如故;第三层是杯底香,杯底香是展现古树茶山野韵味的最直观表现,古树茶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山野之气如茶之灵韵,杯底留香持久而强烈。
  除了花木妙香之外,古树茶还有一种格外的甜味,令人无法忘怀。普通茶的甜味是苦后回甘的甜,而古树茶的苦涩味转化得极快,几乎让你感受不到苦涩味,甜是直接快速地到来,同时又是持久醇厚的。品饮古树茶,茶汤入口瞬间就可以品出甘甜滋味,唇齿之间别具一格,优质的古树茶上午喝了,中午若是没有吃味道过分浓烈的食物,午睡起来之后,口中都还有甜感。
  古树茶的汤质是醇厚的,一品入口则感显薄,这是古树茶一个很奇妙的特点。纯正的古树茶冲泡后会发现汤质很黏稠,甚至有时汤中气泡浮在中间并不移向杯壁,但黏稠的茶汤进入口中产生的却是“薄”的感觉,听老辈人说,这可能是涩味掩盖住了醇厚感。


  一茶一思,亦得人间妙道
  “能看出,你们也已经走了不少路,看了不少风景,但像今天这样的心境、品这般茶饮,应是第一次吧。”
  阿智与小夏不好意思地笑了,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老板自年少外出闯荡,自然也是饱经世事。看着眼前少年的转变,知道他们懂得了自己的心意。老板不禁感慨:“现如今,要想品上一口醇正的古树茶,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了。不过,我这老树没白瞎!”
  茶香弥漫开来,阳光渐渐低垂,阿智和小夏是时候告别茶馆老板,继续他们的旅程了,不,应该说是开启他们的旅程。
  生活里也许会有这么一刻,从心底里渴望流浪,渴望从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中抽身,离开水泥森林,来到一个地方,结识旅途中的人,看不同的风景,品尝这里的新鲜,过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
  阿智和小夏就是有着这种渴望的年轻人,他们是情侣,是背包客,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他们踏上旅途来到云南。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他们邂逅了茶馆老板,被他一壶老树普洱轻而易举地安抚,不再想着叛逆。多年后,老板也许不会记得自己曾用老树普洱感化了多少青年,但是被他和它启迪的心灵定不会忘记,曾经静下来聆听过的古老故事与一口醇香。


  风儿轻轻摆动着茶馆里的铜铃,迎着来来往往的人。西斜的落日继续哺育老树普洱,孕育新的希望。
其他文献
从三毫米长到四厘米,橙色的尾巴像扇面一样——大而饱满,上面非常艺术地点缀着黑、蓝色的星星斑点,就是这不起眼的两尾孔雀鱼再次点亮了我侍弄生物的希望。  从两粒到三五缸,星星之火可燎原  曾经,我十分热衷于养不同的生物,直到,三只小乌龟陆续在我的悉心照料下死去;四盆仙人球逐渐空心烂掉;还有六盆吊兰中一盆烂叶子死掉,另外五盆因干涸再无生机……这些在常人眼中生命力很强的东西在我手中都相继逝去,于是决定,再
期刊
“济南的樱花开了,幸好没下雨。”朋友打电话时捎带说。  自幼爱花,人说喜欢栽花的男人将来怕媳妇,这也未必,见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有钤印一方,曰“读书习字载花”,不禁莞尔。想想也是,书读多了,字练熟了,花栽多了,画,自然也就有灵气,气韵不生动都难。然而,我不晓得宾老是否栽花的时候也怕下雨。  大多数花是忌雨淋的,夹竹桃一淋,便破落得如同一个刚在地上撒完泼的浓妆悍妇;栀子花一淋,则惨淡得如同刚守寡的忠贞
期刊
神奇又神秘的琥珀历来受到世界各民族的顶礼膜拜,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琥珀、宝石级存量最稀少的琥珀、最具科研价值的琥珀、色彩最绚烂的琥珀——缅甸琥珀蕴藏着巨大的投资价值。  缅甸琥珀的历史  近几年,具有天然宝石品质的缅甸琥珀越来越被全国琥珀玩家所关注,喜欢缅甸琥珀的人在不断增多,然而大家却不知缅甸琥珀在我国已经有很久的历史渊源,在我国出土的琥珀文物中缅甸琥珀就不断呈现在各种文献记载中。从汉朝始至元明时
期刊
民国年间,济南城南后营房街上住着一位“奇人”,这位奇人的大名,大多数街坊们已不记得,只是街坊在与此人交往中都喜欢叫他“艾小脚”。对于这位民国济南奇人的好奇缘于我在乡村考察时发现的一方碑刻。此碑为宣统二年(1910年)济阳县人艾邵全(荃)所书的一方墓碑铭。我在发现碑刻的村子里与老人们交谈时了解到,原来碑刻的书丹人艾邵荃就是前面提到的济南奇人“艾小脚”。老人们还给我聊起了很多艾邵荃的故事,由此,我对历
期刊
阅读是体验不一样生活的过程,而阅读人物传记则更是一种深度探寻他人生活轨迹、体验他人生活情趣的过程。孔子曰:见贤思齐焉,是说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此为古语,但用到今时今刻仍不会过时。人物传记作品将贤者的一言一行记录在册,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后人正是参照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去丈量自己的人生轨迹,去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  《毛泽东传》  作者:迪克·威尔逊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期刊
Q:从名字看,你是一种化妆品吧?  A:唉,已经被无数次这样提问与误解了,其实我是一种食用色素。  Q:不是吧,你让我想到了苏丹红……  A:我跟苏丹红当然不是一回事了。我是以煤焦油中的苯、甲苯、萘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较复杂的工艺合成的一种人工合成色素,具水溶性,呈鲜艳的黄光红色,可用于食品着色,属于可食用色素。而苏丹红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并非食品添加剂。它主要是用于石油、机油和其他的一些工业溶剂
期刊
带孩子到外面吃饭本是件痛苦的事,一是孩子很多东西不能吃,比如口味很重的菜品,到任何一个中餐馆,看看菜谱都傻眼,基本上孩子能吃的没几个,仅有的几个还不带好吃的样。另一个呢是孩子饭量小,这边没等大人开始吃呢,小公主小少爷就吃完了闹着要出去玩,这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可实在是头疼得很。阳光壹佰雅高美爵酒店一楼绿洲餐厅最近推出了周末午餐免费外教英语口语培训的服务,一下子让这个生活难题迎刃而解了。  英语角是在
期刊
夜深了,窗外别家的灯光一块块暗下去,暖气开始转凉。在凌晨两点,我没有睡意,为这篇文章,想着如何呈现更真实的在《IN生活》背后的我们。  北方的冬天是静谧的,在冬月的中旬还听不到簌簌的落雪,到这期杂志面世的腊月,大概可以看到银装素裹的世界了。腊月,是《IN生活》出生的第七个月。  从日出到天边的鱼肚白  如果要描述我现在的工作状态,我想,基本上接近我曾经最好的想象:一份和文艺有关的工作,有时间、有心
期刊
A  通感,又称移觉。是说,用形象的语言将人的听、视、嗅、味、触等不同的知觉互相交错沟通。  广义来说,通感应该不仅仅是指通过语言的形容来将人的种种感觉一一打通,还包括了但凡和一个客体有了接触,无论触及的是文字、事物亦或是其他,从一个“觉”衍生到其他的“觉”,比方说睹物思人,比方说在炎炎夏日里看到湛蓝色会感到沁凉,比方说吃进嘴里的食物勾起了自己“回家”的情绪。  那么,一说到“回家”,你会想到什么
期刊
她回忆他是,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一副老式大眼镜,谈不上风度翩翩,却面容清癯,有如炬的目光。  他念及她是,娇小玲珑,温婉聪慧,性格和善,面容白皙、清秀的南国佳丽。  1932年,水木清华,他们一见钟情。  她是杨绛,他是钱钟书。一个是书香门第的才女,一个是出身名门的才子。她称他默存,他唤她季康。门当户对,佳偶天成。一段旷世情缘虽是缘起自由恋爱,却也避不开传统中国喜事的礼尚往来。  杨绛曾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