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业对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近几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为适应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改革;社会需求;教学模式;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45-02
一、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在这一新背景下,为了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高素质人才的不同需求,英语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便转变为如何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如何使英語专业类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了满足社会上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才的更高需求,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近年来社会对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英语专业人才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专业毕业生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具体的业务操作的能力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因此,既有专业又懂外语的“双料”人才更加受到社会的欢迎。否则,那些只懂得英语语言,但在其他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缺乏的英语专业人才同样很难胜任一些工作。有关部门曾经做过一次英语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用人单位对“单科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下降,希望英语专业人才既懂英语又具备其他专业知识的比例则高达66%。现在,社会上本来就缺少化学、软件、工艺、机械等专业的技术工程师,懂英语的这方面人才就更稀有了。据统计,英语专业人才紧缺的行业还有IT、化工、通讯、外贸、金融、电子等行业。当前在IT行业项目开发过程中以及在外贸、金融等领域,英语已经成为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以IT行业为例,从事IT项目开发的一些技术人员要想读懂计算机科技类文章仅靠一些计算机应用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从业人员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2)英语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素质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英语专业的人才除了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管理交际能力,同时,拥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其他专业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用人单位选拔英语专业人才的关键。一些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也做了明确要求,如要求应聘学生获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应聘者还要有一些和专业相关的证书,如CET4、CET6、TEM4、TEM8及和笔译、口译相关的证书。(3)同声传译人才和书面翻译人才等高端外语人才严重缺乏,即便是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人才济济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如此。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全国,专业翻译公司有3000多家,和英语翻译相关的从业人员有几十万,但职业翻译只有4万多人,受过专业训练的高水平翻译人才大约占总数的5%,甚至更少,社会上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高达90%。
三、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采取的“单科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束定芳、庄智象(1996)指出当今社会外语教学发展的三大趋势:从教师怎样教转向学生怎样学;从研究语言形式本身转向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从对交际法的狂热追捧转向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致使在当今许多高校中,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duck-stuffing type)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去学,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影响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在口译课的教学中,还应该邀请经济、外贸、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相关领域尽可能多的信息及词汇储备。一些新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深入应用,微课(micro-lecture)就是其中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库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线上线下充分互动,创新并建设性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才会使学生有机会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才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
国家教委《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中指出了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以下问题:(1)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由于外语专业的本科学生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再加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的局限,语言技能训练中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教材知识结构单一且内容陈旧老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在外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3)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最近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证明,一些教育部门、外经贸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几乎为零。由此可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适应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使学生学到足够的理论知识之外,应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学校应开设一些校内实践课程,比如笔译实践课程、教学法实践课程、口译实践课程等。学院每学期会选取一些优秀的专业学生和在某一方面有才藝特长的学生到东方学校进行实践、实习。
孙有中,金利民(2010)指出,英语专业的一些课程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限,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如何学好外语。因此,应适当增加具有方法含量和理论的课程,例如应用语言学、话语分析等。在当前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薄弱的是以知识介绍性为特点的文化方向的课程,孙中有等建议将这一方向改为“跨文化研究”方向,该方向课程可以包括跨文化交际概论、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大众传播等。
目前,一种具有创新性又行之有效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是以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宽基础”。刘毅(2004)指出:“宽基础”由英语文化课程类、英语工具课程类、英语能力培养课程类、职业群所需专业课程类等四大类课程构成。王正胜,丁素萍(2010)在谈到"宽基础"的课程结构模式时指出,其旨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养,着重考虑到英语专业学生在将来职业发展上的可持续性,着眼于英语专业学生各项技能的训练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符合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要求的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利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现如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随之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且呈现多元化趋势。现行的英语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已明显不利于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建立新的、更科学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以及更科学、合理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以便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日益增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47-149.
[3]刘毅.英国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外语届,2004,(6):28-31.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different walks of life in the society put forward the new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English major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n recent years,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for English major students is becoming worse and worse, so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and curriculum in the universities must be reformed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that English major students are needed in the society.
Key words: reform; social needs;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design
关键词:改革;社会需求;教学模式;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45-02
一、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在这一新背景下,为了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高素质人才的不同需求,英语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便转变为如何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如何使英語专业类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了满足社会上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才的更高需求,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近年来社会对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英语专业人才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专业毕业生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具体的业务操作的能力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因此,既有专业又懂外语的“双料”人才更加受到社会的欢迎。否则,那些只懂得英语语言,但在其他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缺乏的英语专业人才同样很难胜任一些工作。有关部门曾经做过一次英语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用人单位对“单科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下降,希望英语专业人才既懂英语又具备其他专业知识的比例则高达66%。现在,社会上本来就缺少化学、软件、工艺、机械等专业的技术工程师,懂英语的这方面人才就更稀有了。据统计,英语专业人才紧缺的行业还有IT、化工、通讯、外贸、金融、电子等行业。当前在IT行业项目开发过程中以及在外贸、金融等领域,英语已经成为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以IT行业为例,从事IT项目开发的一些技术人员要想读懂计算机科技类文章仅靠一些计算机应用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从业人员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2)英语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素质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英语专业的人才除了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管理交际能力,同时,拥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其他专业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用人单位选拔英语专业人才的关键。一些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也做了明确要求,如要求应聘学生获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应聘者还要有一些和专业相关的证书,如CET4、CET6、TEM4、TEM8及和笔译、口译相关的证书。(3)同声传译人才和书面翻译人才等高端外语人才严重缺乏,即便是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人才济济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如此。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全国,专业翻译公司有3000多家,和英语翻译相关的从业人员有几十万,但职业翻译只有4万多人,受过专业训练的高水平翻译人才大约占总数的5%,甚至更少,社会上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高达90%。
三、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采取的“单科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束定芳、庄智象(1996)指出当今社会外语教学发展的三大趋势:从教师怎样教转向学生怎样学;从研究语言形式本身转向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从对交际法的狂热追捧转向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致使在当今许多高校中,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duck-stuffing type)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去学,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影响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在口译课的教学中,还应该邀请经济、外贸、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相关领域尽可能多的信息及词汇储备。一些新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深入应用,微课(micro-lecture)就是其中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库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线上线下充分互动,创新并建设性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才会使学生有机会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才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
国家教委《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中指出了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以下问题:(1)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由于外语专业的本科学生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再加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的局限,语言技能训练中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教材知识结构单一且内容陈旧老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在外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3)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最近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证明,一些教育部门、外经贸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几乎为零。由此可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适应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使学生学到足够的理论知识之外,应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学校应开设一些校内实践课程,比如笔译实践课程、教学法实践课程、口译实践课程等。学院每学期会选取一些优秀的专业学生和在某一方面有才藝特长的学生到东方学校进行实践、实习。
孙有中,金利民(2010)指出,英语专业的一些课程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限,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如何学好外语。因此,应适当增加具有方法含量和理论的课程,例如应用语言学、话语分析等。在当前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薄弱的是以知识介绍性为特点的文化方向的课程,孙中有等建议将这一方向改为“跨文化研究”方向,该方向课程可以包括跨文化交际概论、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大众传播等。
目前,一种具有创新性又行之有效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是以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宽基础”。刘毅(2004)指出:“宽基础”由英语文化课程类、英语工具课程类、英语能力培养课程类、职业群所需专业课程类等四大类课程构成。王正胜,丁素萍(2010)在谈到"宽基础"的课程结构模式时指出,其旨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养,着重考虑到英语专业学生在将来职业发展上的可持续性,着眼于英语专业学生各项技能的训练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符合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要求的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利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现如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随之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且呈现多元化趋势。现行的英语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已明显不利于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建立新的、更科学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以及更科学、合理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以便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日益增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47-149.
[3]刘毅.英国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外语届,2004,(6):28-31.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different walks of life in the society put forward the new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English major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n recent years,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for English major students is becoming worse and worse, so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and curriculum in the universities must be reformed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that English major students are needed in the society.
Key words: reform; social needs;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