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届建筑传媒奖居住特别奖
喀什老城改造打破了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习惯做法,每户居民自己参与设计,让居民实现了富有生活特征的家居理想,建筑设计既提升了民居的抗震能力,也保持了老城区的风貌。
走在喀什这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城中,随时会被困入死胡同。纵横交错的巷子两旁,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居民自己建造的土木房子,有些已经传承了几百年,从远处看,这片城区就是由一个个低矮的黄土房屋堆成的,顺着地势高低错落,层叠紧挨着,有些甚至两家人共用一堵墙。家族人口每增加一代,便在祖辈的土胚房上加盖一层,或在房子下再挖一层,直到无法再见缝插针。居民在自家门口摆摊卖馕、水果、日用品……摩托车在狭窄的巷中扭来扭去。美国《纽约时报》用一种浪漫的笔触来形容喀什老城:它是“中亚所发现的最后一个伊斯兰传统的、最完好的例子”。
但在帕孜来提这位建筑师眼里,喀什的老房子埋伏着很多安全隐患:许多几百年的老房子,连构造柱都没有;地下全是上世纪70年代开挖的地道和洞穴,房子就像建在空蛋壳上。受雨雪侵蚀的民居很容易开裂倒塌;喀什地处地震多发带,一旦地震,这里几十万居民的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
一场漫长又疼痛的浪漫
喀什当地政府酝酿老城改造已经七八年了,一直难以实施,老居民根本不愿意搬到城外的新楼。“这么好的房子,我们祖辈都住得好好的,拆掉干什么?”他们喜欢紧挨着自己的老街坊,在院子里聊天做饭,新房子对他们来说只是冷冰冰的盒子。拆掉房子,就像拆掉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
在汶川地震后,政府希望能加速喀什老城的改造。两年前,新疆设计学院院士王小东的创作工作室接下了“阿霍街坊保护改造”的任务,那时刚毕业的维族女建筑师帕孜来提便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他们先对街区的30户进行详细的测绘和拍照,同时政府也继续说服居民。最后老百姓说如果按他们的意愿盖房子,他们就同意改造。
让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愿望改造房子,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浪漫。每个家庭有好几口人,光内部协调意见就很麻烦, 设计师在实施改造前得耐心协调所有住户。老住户都是维族居民,大家都担心跟汉族建筑师沟通不来,更别提深奥的建筑术语了。作为一个在新疆长大的维族女建筑师,帕孜来提得到了一致信赖,因此参与了全部30户人家的改造工程。这位年仅26岁的女孩,嗓音温柔,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和耐心。时间久了,每户居民几乎成了她的亲友,户主是谁,哪个门牌号对应哪一户人家,她一看就知道。建筑团队先把房间的地形轮廓图发给居民,让他们自己把布局的想法填进去。隔行如隔山,有些人拿到图直接不承认那是他家,觉得画得不像;有些只是用直线简单分割一下:这是卫生间、那是厨房;有的干脆什么都不画,直接口述。因此建筑师只好逐一咨询、指导,直到居民最后在设计图上签字同意。“有些人家一两次就很爽快地签了,有些人家,设计图前前后后来回改了十几次。”
当然,也有特别顽固的居民,坚持不改造。政府只好跟他们签了协议,自己负责不准反悔。可是后来看着邻居家的新房子一座座重建起来,他们又后悔了,主动找上街道干部要求改造。
平民设计师的杰作
喀什市地质结构为湿陷性黄土,为了提高房子的安全性,建筑师首先填满了地下所有的坑道。在拆除的老房旧址上按照一家一个院子,院子里一至三层居室的构造,用钢筋混凝土加砖块取代了原来的黄土墙,建起了一座座方正的小楼。而新房的楼层、面积都跟原来一样,连院子里的树也待在老地方。同时,每户都引入了水、电、天然气、暖气等,取代了原来既不安全也不环保的煤炭。
在原本堆积木般的老城中,只有电动摩托车能跌跌撞撞地爬上来,汽车、救护车、消防车都进不来,如果发生重大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设计师在规划时同样扩宽了原有的道路,打通了一些死胡同,对于基础设施和疏散广场等公共设施也进行了重新规划。
老城的居民大多不富裕,一户人的月收入约几百元,有些在两千左右。改造工程由政府承担所有费用,包括引入水、电、气等等,而房屋内部装修装饰则由居民自己负责。在设计时,建筑师特地留了个心眼,旧房子里的雕花门窗、木栏杆等如果还能用,就把它们挪到新房子去,他们会把新房子门窗的大小建得跟以前一样,这样不光把原来的材料重新利用,还能把旧房子的美延续到新房子里。
居民的设计点子,有时也会出乎建筑师的意料,比如在二层突出一个平台,或者加盖一个卫生间,有些则坚持留下个大院子,为了以后做个聊天的“苏帕”(一种坐的平台),夏天还可以在院子里做饭…… “居民们才是总设计师,而我们则是他们的执行者和专业顾问。有时他们看我们也不容易,还是会退让的。” 帕孜来提说。这次的总体改造,是必须按8.5级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的。“他们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但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如果这对于抗震不合理的话,我会劝他们不要这样做。”
从今年4月开始动工至今,喀什的“阿霍街坊保护改造”项目几近完工,过了这个冬天就可以入住。新的建筑团队也加入进来了,在它周围的街区开始推行这种改造法。如今改造后的阿霍街区,稳稳地站立着一座座灰砖墙钢筋水泥柱小楼,新房子的里面还将装着老居民从前的生活方式,老大住二楼、老二的媳妇在院子里和对门阿三的媳妇聊天……
“喀什老城是充满特色风貌的一片地区,虽然老墙很遗憾不能留下,但我们还是充分尊重了原有民居群落的特点:一个房子挨着一个房子的肌理,大街小巷的错落,院落的层叠,这种感觉我们保留了下来。将来如果在砖墙外部涂上原有的黄色土,相信还是可以保留大部分老城风貌的。”
与原来建在“鸡蛋壳”上的老房子比,在原址重建的新房子是钢筋混凝土加砖块建造的,其抗震能力大大提高了。
维族女建筑师帕孜来提。
旧房子里的雕花门窗、木栏杆等如果还能用,就把它们挪到新房子去,他们会把新房子门窗的大小建得跟以前一样,这样不光把原来的材料重新利用,还能把旧房子的美延续到新房子里。
喀什老城改造打破了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习惯做法,每户居民自己参与设计,让居民实现了富有生活特征的家居理想,建筑设计既提升了民居的抗震能力,也保持了老城区的风貌。
走在喀什这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城中,随时会被困入死胡同。纵横交错的巷子两旁,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居民自己建造的土木房子,有些已经传承了几百年,从远处看,这片城区就是由一个个低矮的黄土房屋堆成的,顺着地势高低错落,层叠紧挨着,有些甚至两家人共用一堵墙。家族人口每增加一代,便在祖辈的土胚房上加盖一层,或在房子下再挖一层,直到无法再见缝插针。居民在自家门口摆摊卖馕、水果、日用品……摩托车在狭窄的巷中扭来扭去。美国《纽约时报》用一种浪漫的笔触来形容喀什老城:它是“中亚所发现的最后一个伊斯兰传统的、最完好的例子”。
但在帕孜来提这位建筑师眼里,喀什的老房子埋伏着很多安全隐患:许多几百年的老房子,连构造柱都没有;地下全是上世纪70年代开挖的地道和洞穴,房子就像建在空蛋壳上。受雨雪侵蚀的民居很容易开裂倒塌;喀什地处地震多发带,一旦地震,这里几十万居民的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
一场漫长又疼痛的浪漫
喀什当地政府酝酿老城改造已经七八年了,一直难以实施,老居民根本不愿意搬到城外的新楼。“这么好的房子,我们祖辈都住得好好的,拆掉干什么?”他们喜欢紧挨着自己的老街坊,在院子里聊天做饭,新房子对他们来说只是冷冰冰的盒子。拆掉房子,就像拆掉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
在汶川地震后,政府希望能加速喀什老城的改造。两年前,新疆设计学院院士王小东的创作工作室接下了“阿霍街坊保护改造”的任务,那时刚毕业的维族女建筑师帕孜来提便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他们先对街区的30户进行详细的测绘和拍照,同时政府也继续说服居民。最后老百姓说如果按他们的意愿盖房子,他们就同意改造。
让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愿望改造房子,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浪漫。每个家庭有好几口人,光内部协调意见就很麻烦, 设计师在实施改造前得耐心协调所有住户。老住户都是维族居民,大家都担心跟汉族建筑师沟通不来,更别提深奥的建筑术语了。作为一个在新疆长大的维族女建筑师,帕孜来提得到了一致信赖,因此参与了全部30户人家的改造工程。这位年仅26岁的女孩,嗓音温柔,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和耐心。时间久了,每户居民几乎成了她的亲友,户主是谁,哪个门牌号对应哪一户人家,她一看就知道。建筑团队先把房间的地形轮廓图发给居民,让他们自己把布局的想法填进去。隔行如隔山,有些人拿到图直接不承认那是他家,觉得画得不像;有些只是用直线简单分割一下:这是卫生间、那是厨房;有的干脆什么都不画,直接口述。因此建筑师只好逐一咨询、指导,直到居民最后在设计图上签字同意。“有些人家一两次就很爽快地签了,有些人家,设计图前前后后来回改了十几次。”
当然,也有特别顽固的居民,坚持不改造。政府只好跟他们签了协议,自己负责不准反悔。可是后来看着邻居家的新房子一座座重建起来,他们又后悔了,主动找上街道干部要求改造。
平民设计师的杰作
喀什市地质结构为湿陷性黄土,为了提高房子的安全性,建筑师首先填满了地下所有的坑道。在拆除的老房旧址上按照一家一个院子,院子里一至三层居室的构造,用钢筋混凝土加砖块取代了原来的黄土墙,建起了一座座方正的小楼。而新房的楼层、面积都跟原来一样,连院子里的树也待在老地方。同时,每户都引入了水、电、天然气、暖气等,取代了原来既不安全也不环保的煤炭。
在原本堆积木般的老城中,只有电动摩托车能跌跌撞撞地爬上来,汽车、救护车、消防车都进不来,如果发生重大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设计师在规划时同样扩宽了原有的道路,打通了一些死胡同,对于基础设施和疏散广场等公共设施也进行了重新规划。
老城的居民大多不富裕,一户人的月收入约几百元,有些在两千左右。改造工程由政府承担所有费用,包括引入水、电、气等等,而房屋内部装修装饰则由居民自己负责。在设计时,建筑师特地留了个心眼,旧房子里的雕花门窗、木栏杆等如果还能用,就把它们挪到新房子去,他们会把新房子门窗的大小建得跟以前一样,这样不光把原来的材料重新利用,还能把旧房子的美延续到新房子里。
居民的设计点子,有时也会出乎建筑师的意料,比如在二层突出一个平台,或者加盖一个卫生间,有些则坚持留下个大院子,为了以后做个聊天的“苏帕”(一种坐的平台),夏天还可以在院子里做饭…… “居民们才是总设计师,而我们则是他们的执行者和专业顾问。有时他们看我们也不容易,还是会退让的。” 帕孜来提说。这次的总体改造,是必须按8.5级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的。“他们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但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如果这对于抗震不合理的话,我会劝他们不要这样做。”
从今年4月开始动工至今,喀什的“阿霍街坊保护改造”项目几近完工,过了这个冬天就可以入住。新的建筑团队也加入进来了,在它周围的街区开始推行这种改造法。如今改造后的阿霍街区,稳稳地站立着一座座灰砖墙钢筋水泥柱小楼,新房子的里面还将装着老居民从前的生活方式,老大住二楼、老二的媳妇在院子里和对门阿三的媳妇聊天……
“喀什老城是充满特色风貌的一片地区,虽然老墙很遗憾不能留下,但我们还是充分尊重了原有民居群落的特点:一个房子挨着一个房子的肌理,大街小巷的错落,院落的层叠,这种感觉我们保留了下来。将来如果在砖墙外部涂上原有的黄色土,相信还是可以保留大部分老城风貌的。”
与原来建在“鸡蛋壳”上的老房子比,在原址重建的新房子是钢筋混凝土加砖块建造的,其抗震能力大大提高了。
维族女建筑师帕孜来提。
旧房子里的雕花门窗、木栏杆等如果还能用,就把它们挪到新房子去,他们会把新房子门窗的大小建得跟以前一样,这样不光把原来的材料重新利用,还能把旧房子的美延续到新房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