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考场作文的鲜活选材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668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2013年温州市一模作文为例,分析了目前学生在作文选材上普遍存在的陈旧化、低幼化、单一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鲜活选材的四个途径:素材体系的对换更新,陈旧素材的角度变化,隐性素材的显性化,生活资源的吸收与运用。
  关键词:选材;替换;新角度;显性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59
  选材,是作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决定文章好坏的关键,是写好文章的重要“物质”保证。近年来,随着高考作文题型的逐渐开放,作文自由度增加,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无谓丢分,另一方面上也对作文选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作文选材的现状
  目前学生作文选材的现状,依然堪忧。我们寄望于能看到有着独到思考、鲜活素材、深厚底蕴、优美表达的作文,但事与愿违,好作文永远是少数,平庸作文倒是屡见不鲜。反映在作文选材上,便是选材的陈旧化、低幼化、单一化。
  以2013年温州市一模作文为例,作文题目是:“年青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德国谚语)怀疑中我常常处于迷失状态,幸亏思考让我发现“我是真实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根据上面两段话的含义,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除诗歌外,题材不限……”
  按照“作文命题说明”,命题者希望“强调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性和思辨性的素养之外……需要青年学生的属于自己的生活话语和他们对于世界、自我、生命意义的看法和思考。”但学生最终呈现的作文文本,却与命题者命题意图形成了微妙的反讽。以笔者所在学校(一级重点中学)抽取两个班的调查结果,100名学生,写史铁生7人,伽利略、达尔文、爱迪生等科学家21人,光牛顿就被苹果砸过11次,还有5人直接扩写话题,化身芦苇写思考的自豪。学生作文里,随处可见的是这样的表达:“牛顿的苹果也许是个意外,但其所带来的万有引力,牛顿三大定律却非意外,苹果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怀疑,而这怀疑引出的是思考,思考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万有引力造福了世界……
  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理论震惊了当时的世界,因为他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更不符合亚里士多德这位科学哲人的理论,但伽利略不屈服于权威,他通过缜密的思考,一次次地精准实验,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正确,最终带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偶然的,我知道了史铁生——一个伟大坚强的男人,他在残疾之后,并没有消极颓废,反而在地坛里,在思考中,发现了生命的意义……”
  这些作文在选材上体现出高度的雷同性:
  1. 陈旧:基本源自课内尤其是初中甚至小学所学,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尤其偏爱个人经历惨烈型的名人,如司马迁、张海迪等;
  2. 低幼:主要是一些从小便耳熟能详的小故事,牛顿、爱迪生等“励志帝”轮番出场,乐此不疲,几乎每次作文都能看到牛顿的苹果和爱迪生的小板凳;
  3. 单一:往往一篇作文只能出现一则或两则材料,众所周知的故事可以写一大段,更有甚者只是折腾话题素材,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
  这些选材,是毛泽东和华盛顿(砍樱桃树),是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是贝多芬、牛顿、爱迪生、霍金,是史铁生、张海迪、陶渊明、司马迁、李白和屈原……高度审美疲劳的选材加上励志化、说教化的主题,折射出学生巨大的思维惯性和惰性,最终导致的是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低辨识度。
  二、鲜活选材的策略
  由是,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有更深的介入,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作文的提高固然是个系统的工程,从思维到语言到选材缺一不可,但从应试的角度,选材是目前普遍存在,又相对好解决的一个问题,投入少,见效快。所以,不妨以选材为切入点,使学生作文面貌有所改观。
  具体到操作层面,有四个方法可供借鉴:
  1. 素材体系的对换更新
  其实,学生为什么经常写这些熟烂素材?经常写,是因为有表达的需要,而只写这些,又是素材的匮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来一个升级,先把惯用的素材罗列,然后归类,确定使用这些素材的目的(比如史铁生,是表达身处逆境而勇往求索的主题),提炼出这些核心母题之后,通过网络、书籍等手段,搜寻素材,进行针对性的对位替换,更新升级。比如,笔者就曾经与学生一起,建立过这样的素材库:
  需要指出的是,素材库可以人物为中心,也可以主题为中心,亦或其他,依学生的个人需要而定。
  另外,素材在使用上也有先后之分,总的来说,由于改卷教师的阅读期待,也由于选材的陌生化效果,人文领域优于社科领域优于自然科学领域,人文领域里哲学家又优于文学家,文学领域诗人又比散文家有优势,而艺术领域(音乐、绘画、建筑……)由于国人艺术教育的欠缺,很少被涉及,反而可挖掘性更强。
  2. 陈旧素材的角度变化
  素材的陈旧与单一,不仅源于所涉及人物的烂熟,更重要的是使用角度的雷同。比如牛顿,只有被苹果砸,司马迁,一定是受酷刑,贝多芬,一定是耳聋,还有陶渊明,来一句“采菊东篱下”,再来一小段抒情。事实上,学生对人物是非常不熟悉的,他们知道以及兜售的都有且仅有人物的一个侧面。
  其实,每位伟大人物都是一座丰富而立体的宝库,倘若能够丰满人物的各个侧面,真正地了解这些人物,选材自然不会如此千篇一律。比如贝多芬,性情暴戾而温情,渴望爱情却又躲避爱情以致终身孤独;蔑视权贵,充满对自由的渴望,崇拜拿破仑又遭遇偶像的破灭。又比如比尔·盖茨,学生都喜欢用他大学没毕业就出来创业做例子,但他同样是位伟大的慈善家,而且善于审时度势,年纪一到就辞去微软CEO,当初退学时果断,而今退位时洒脱,来得潇洒走得也潇洒。其他如史铁生、华盛顿等等,莫不如是。当你对人物了解得越深,你能抒发的情感自然也就越丰富。   3. 隐性材料的显性化
  中学六年语文教材里蕴涵着许多素材,它们不是被用烂了,而恰恰是被忽略了,除了极少数素材诸如屈原杜甫陶渊明外,剩下还有大批的宝藏处于未开发状态,他们都是学生“熟悉的陌生人”,只须稍加点拨,这些隐性材料就可以显性化,进入学生作文。
  如话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可以借用周国平的《直面苦难》和培根的《论厄运》,也可以借用《报任安书》和《金岳霖先生》(西南联大教授群大而化之的悠然心态),包括苏轼、卡夫卡、罗素、帕斯卡尔等等,无一不可入文,而且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立意和组合。
  4. 生活资源的吸收与应用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无数真实感人的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发现。多关注报刊(如《南方周末》、《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电视节目(如《看见》、《面对面》),网络(尤其微博)中的时事,关注社会,作文就有源头活水,内容自然出新。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向生活取材更需要学生的主观参与。当今社会纷繁复杂乱象丛生,为文如果缺少了思考与立场,就很容易沦为情绪发泄,作文依然是“新八股”,只能泯然于众。比如,“地沟油、塑化剂、毒胶囊等让人不寒而栗,从电视中看到那些受害人痛苦的模样,我们都恨不得把那些黑心商人揪出来处理一番。而且,我们的世界都有所改变,当我走在街上买那些流动摊点的食品时,都会怀疑,即使是进餐馆用餐,我也不能安心。”
  这里有事件、有感受,已经比牛顿、霍金要好不少,但可惜,少了思考。而这一篇就好了很多:“不加思考,你会去抢盐,会随波逐流,会在五四盲目批孔,会在文革个人崇拜。
  几年前沸沸扬扬的彭宇案,真相其实相悖于公众的认知。初闻彭宇事件,为何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彭宇阵营呐喊?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是媒体颂扬的好心人,我们不会质疑。蒋勋说,如果你认为一件事理所当然,那么这就是一种暴力,而这种暴力里没有思考。所以,我们首先应当学会质疑,理性地质疑,让逻辑贯穿始终,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所以,向生活取材,不仅在一个“取”,更在一个“思”,只有对生活敏感,有所思的人,作文才会有内容,有深度。
  考场作文,千百人同题,如果不在选材上动一番脑筋,难免落入俗套,无人爱看。而选材的鲜活,无论是整体更新,还是局部替换,亦或向生活取材,都需要学生的主观投入。素材是作文的主体,思想是作文的灵魂,语言是作文的门面,好的素材应该能够展现写作者的宽阔视野,深厚底蕴,独特思考,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运用鲜活的素材,还能鲜活地运用素材。真正的好作文,总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在生活深处用心去摄取新颖鲜活、内涵丰富、真实动人的材料。
  参考文献:
  [1] 沈丽琴.独辟蹊径景色新:作文选材如何做到读到[J].中国科教导刊,2011(12).
  [2] 乙福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如何拓展作文选材空间[J].新课程,2011(1).
  [3] 邹邦跃.作文选材方法浅谈[J].新作文,2010(4).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苍南中学 32580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阐述了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情绪的重要性。根据文章的论述,我们知道学生良好情绪可从兴趣、探究学习和师生之间的情感方面培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良好情绪;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43  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既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和增强学习效果,也可能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削
摘要: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入门的向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呢?
摘要: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成了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首先,教师要备好课,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兴趣的课堂提问,造成悬念,一步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地集中在课堂上。其次,利用学生固有好胜又不服输的心理特点,经常举行一些小竞赛,看谁解得对、解得巧,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第三,渗透现代数学理念是启动每个学生数学心扉的钥匙,必须用现代数学理念,结合
摘要: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爱好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事物与某次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爱好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爱好具有选择性、趋向性的特征。从学习历史知识的心理特征看,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逐步提高。他们的英雄主义意向及好奇心理,对过去的探索及对未来的追求都为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提供了条件。因此,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摘要:语文是中学的基础学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把语文上得精彩生动,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以信任的,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好地激发兴趣。同时,教师要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使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举一反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培养兴趣来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师创建充满爱的教学氛围的具体措施。而这一举措也正好迎合了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便于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关键词:创建;爱;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50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创建充满爱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的教学氛围,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那么,怎样创建充满爱的教学氛围呢
摘要:教育家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重,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苦不堪言。而解决这一矛盾显得极为紧迫。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高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许多农村初中生谈作文色变,他们写一次作文就是情感的伪化.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写作的真谛是真情,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常说“作文即做人”,社会需要诚信.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创造一种平等、宽容、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学习
摘要:笔者认为,将口试引入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也会随之端正。那么,该如何引入?笔者认为不妨利用情境教学。  关键词:英语口语测试;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58  一、为何要将口试引入课堂教学  一直以来,口试没有在课堂上引起重视,学生们也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