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让课堂教学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来源 :教育观察·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ruanclass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思维兴奋、活跃。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再现文本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层层推进掀高潮;二、于文本平淡之处,展开想象,充实画面,掀高潮;三、走进文本,抓住文本中关键字词,读出字中情、词中意,掀高潮。
  [关键词]情感共鸣;思维活跃;教学高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45-03
  [作者简介]张小芳(1973—),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南京市天景山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课堂上激励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课堂教学中,只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而学生思维最兴奋、最活跃的阶段,学生智慧的火花时时闪现的时候,就是所谓的高潮。那么怎样才能走进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呢?
  [HTH]一、再现文本情境 ,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层层推进掀高潮[HT]
  人的情感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波动性,二是感染性。根据情感的这一特点,老师教学时就应该根据课文内容,以饱满的情感、真挚的语言引领学生回忆、想象出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以期达到老师、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的境界。例如《夹竹桃》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这一句话写了三个季节,每一个季节都是一幅值得人品味的画面。教学时,我首先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让大家边听边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这三幅有夹竹桃的情境。学生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很快进入了有夹竹桃的春光图、暴雨图、秋霜图中,而夹竹桃的韧性就从这三幅图中清晰地表现出来,感染着每个人,震撼着每个人。接着我就紧扣语言文字,从这一处切入,逐层感悟,层层推进,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夹竹桃的坚韧与顽强,掀起教学的高潮。
  (主要抓住三幅画面理解感悟)
  1.“在和煦的春风里……”:引导学生从“和煦”“迎风吐艳”等词句体会到春天刚到,夹竹桃也早早地开放,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让学生知道在美丽春光中,也有夹竹桃的一份功劳。
  2.“在盛夏的暴雨里……”:引导学生通过“盛夏”“暴雨”等词句想象烈日炙烤下很多小花小草蔫了,有些花草需要遮阳,而夹竹桃依然墨绿油亮;暴雨冲刷下,很多花草枝折花落,而夹竹桃依然直直挺立,体会夹竹桃的坚强。
  3.“在深秋的清冷里……”:引导学生抓住“深秋”“清冷”等词想象寒霜摧残下百花枯萎凋零的凄清情景,而此时的夹竹桃却依然苍翠挺拔,迎风吐艳,这是多么的坚韧。能把自己对夹竹桃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吗?由于学生真正进入了这三幅画,入情入境,所以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HTH]二、于文本平淡之处,展开想象,充实画面,掀高潮[HT]
  吃透教材,于文本平淡之处掀高潮。比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很多学生只会注意到这是一个拟人句,不会给予太多关注。而我教学时却平中出奇,问了这样几个问题:“风吹来,明明是大豆的秆、叶、豆荚都在动,为什么作者只写大豆摇动着豆荚?”学生一时语塞,可头脑快速运转。我启发道:“农民伯伯到大豆地里就是来看什么的?”学生立刻顿悟:“来看豆荚的,豆荚这么饱满,农民伯伯乐开了花。” “是呀,只要想到大豆,满脑都是豆荚晃动的丰收景象,所以豆叶、豆秆就忽略不计了。”我趁势追问:“可真的是豆荚在笑吗?实际上谁在笑?”“农民伯伯。”学生齐声答道。我小结:“这就叫借物喻情。”我再问:“豆荚也明白主人的心啊,看到主人来了,会说些什么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说“看我们长得多大、多饱满”,有的说,“我们成熟了,快把我们收回家吧”……此时学生对北大荒丰收在望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
  [HTH]三、走进文本,抓住文本中关键字词,读出字中情,词中意,掀高潮[HT]
  文本中有些词汇的含义很丰富,所表达的意思,远远不是字典上那种呆板的、没有情感的解释。只有读出字中的情感、词中的画面,以情悟情,才能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掀起高潮。
  第五册有《东方之珠》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教学时,我是这样教学“漫步”与“倾听”的:
  师问:“漫步是什么意思?”生回答:“慢慢地走。”师皱着眉头说:“速度特征讲对了,但还不够,漫步还有什么特征?”生回答:“走的时候,心情舒畅,无忧无虑。”师肯定道:“讲到漫步的心情了,非常好,漫步时的心情还可以怎么说?”又一生补充:“文中的他们会一边走,一边欣赏旁边的美景,显得特别悠闲、惬意。”师兴奋地说:“是呀,正因为这样,所以他们眼里的沙滩、海风、浪涛……”“所以他们身边的一切都显得格外秀美迷人。”学生抢着回答。
  …………
  师问:“倾听是怎样的听?”生答:“仔细地听。”师作侧耳倾听细细品味状说:“噢,看来这浪涛声……”生回答:“很好听,这浪涛声把他吸引住了。”师兴奋地说:“说得多好呀,那这浪涛声是什么样子的?”好几个学生马上就模仿出那轻柔的浪涛声:“哗——哗——”师肯定道 :“的确是这样的声音。但作者觉得不只是这种单调的哗哗声,作者觉得……”生马上举手:“作者觉得海水在愉快地唱歌”。师肯定道:“愉快一词加得好。”生回答:“作者觉得海水在弹琴,发出美妙的音乐。”生又答:“作者觉得海水在与海滩在呢喃细语。”师小结道:“多有意思的浪涛声呀,怪不得作者在细细地听着、听着……”
  此时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被这种浪涛声吸引住了,于是师又出示了一段写话练习:
  我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与海岸的呢喃细语,觉得海水好像在;又像在[CD#8];还像在。
  我深深地陶醉了。
  在这段教学中,抓住文本中“漫步”“倾听”两个词,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中真切地感受海风、浪涛带给人们的那种愉悦与惬意,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赞科夫特别重视教师的情感教育,他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只有深钻教材,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同喜同忧,同欢乐共悲伤,才能用自己的感情感染学生,一起“批文入情”,一起“入境”“悟神”,在教学中共同演奏一首感情奏鸣曲,使学生思维活跃兴奋,掀起教学的高潮。
  参考文献:
  [1]孙双金.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J].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化万.我的语文教学人生[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打造栖霞理想学校,需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学习海门教育的特色,对话名家,师生共同成长,阅读经典,营造书香校园,做到校有特色,生有特长;另一方面,立足特色,发展内涵,加速共同体发展,切实落实集体备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办活动,加速队伍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海门教育;“新教育”;栖霞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需要学校秉承以下办学理念和精神:真挚办学,精心传承;真心德育,爱心付出;真实教学,用心对待。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并使之充分享受发展过程中的快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作为班主任,既需要尽职尽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需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偏爱”学困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对每个学生都能付出自己真挚的师
[摘要]师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能准确运用师爱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承认教育对象的差异,因材施教,真心示爱;要处理好教育对象的差异,一视同仁,平等示爱;要掌握解决差异的方法,宽严相济,爱而有方;要善于把握分寸,抓住细节,以爱换爱。  [关键词]师爱;德育;准则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36-03  [作者简
【目的】探讨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及其与之代谢相关的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为临床中早期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血清H cy水平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腔镜器械过塑图谱在器械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3年1~12月腔镜手术719例次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交接器械;2014年1~12月腔镜手术753例次设为实验组,应
【目的】探讨止血带联合子宫下段横向“U”字缝合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PPP)剖宫产术中止血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因PPP行剖宫产术的患者共53例,按单双号分为两组,
[HTH][摘要][HTK]学困生一般具有自卑、逆反和浑噩等不良心理特点。转化引导学困生需要端正对学困生的态度,一视同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增强其自信心。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学困生进行坚持不懈的积极引导。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特点;转化引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39-03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