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络信息日趋发达快捷的时代,办纸质期刊难,办好专业类音乐期刊更难。《音乐爱好者》杂志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地坚持创办了四十年,更觉不易和可贵。
二十世纪末,《音乐爱好者》创刊时是普通三十二开本,一季度一刊,由新华书店发行。“简洁而不简单”,是我对这本杂志最初的认识,一见钟情,可以说不为过。
它“简洁”,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如雷贯耳的刊名,更没有艰深莫测、难读拗口的文论,连刊物稿约都简明扼要。“名作欣赏、人物介绍、歌剧故事、乐事回忆、美学知识、民乐之花、消息诗画、三言两语”等,八个栏目,四字一栏,加文题“稿约”和导语“本刊欢迎下列稿件”等字,均是补白式的竖排设计,略去了标点符号。这种没有水份、干货十足、简练质朴、务实亲众的编刊作风,或许也是《音乐爱好者》吸引受众四十年,与时俱进四十年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一本好的杂志,离不开作者的支持。我想,《音乐爱好者》这座为海内外读者奉献四十年的“精神大厦”能够四十年坚挺、谱写四十年华章,与当初创办时就吸引集聚着一批稳定、权威的音乐人的作者队伍是分不开的。如老一辈音乐家丁善德质朴而深刻的创刊词《写在创刊的时候》,在当年音乐报刊奇缺、音乐爱好者众多的文化生态严重失衡的时日,确实如丁老所言“对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紧接着,1980年第二期《音乐爱好者》在“入门的回忆”专栏中,一下子就推出了三位大家厚重精彩的音乐入门回忆文章:丁善德的《鼓点——起点》、老声乐教育家郎毓秀的《从跟着唱片学起》、老指挥家陈传熙的《童年追随音乐的足迹》,三篇文章秉承着简洁而不简单的文风,既有史料价值,又深入浅出,从不同角度简练而生动地回顾了各自爱好音乐、从事音乐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执着追求、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坚韧不拔的人格与品质,成为了我在学习二胡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1981年上半年的一天,我在淮阴新华书店意外发现刚到的《音乐爱好者》当年第一期杂志,张锐先生写的《美——我的十二个愿望》让我眼睛为之一亮。这是著名二胡作曲家、演奏家张锐先生华丽变身为理论家,并奠定他后来在中国国乐乐坛宗师地位及影响的一篇关于二胡演奏艺术的妙作,三十八年影响不断,一代又一代二胡爱好者、演奏家从中受益。
一本杂志,一个传媒团队,心中既要想着名家名篇,又要想着更多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作者,还有那些难以计数的热心读者。编者、作者和读者三位一体,互为促进和影响,才能使这座“精神大厦”百年不衰,发展壮大。创刊四十年不衰的《音乐爱好者》杂志,就是这样一份心中有作者、有读者的“真、善、美”的音乐期刊。
1979年年底,是《音乐爱好者》创刊的日子,也是我跳槽到清江市文工团担任二胡演奏员两年不到,结果被莫名解散的最为困惑难耐的日子。好在我的长兄因工作关系在与清江市广播站左书记的闲聊中,因左书记善解人意的一句话“你弟弟拉二胡,肯定爱好音乐,就到广播站服务部卖唱片吧”,我便由二胡演奏员转岗为广播站音像制品营业员。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与《音乐爱好者》杂志以及该杂志的名作者张锐先生有了一次终生难忘的见面。
1983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在上海唱片厂的征订唱片目录上订购了五十套《张锐二胡练习曲》唱片,不久货到上架,张贴宣传海报,很快被读者购买一空。由此,我萌生了写篇推介文章的念头,期待全国更多的二胡爱好者受益于这套唱片,受益于上海文艺出版社配套出版的《张锐二胡练习曲》曲集。我写的《自修二胡有佳音——推荐张锐<二胡练习曲>一书和唱片》一文,很快被《新华日报》文艺评论版刊发(1983年7月21日)。后来,我受张锐先生书信之邀,于次年三月的一天,有幸到当时还住在南京鼓楼附近的张锐先生家中,近距离得到张老的指点,当面欣赏到了他美妙的琴音。张锐先生邀请我到他家中玩的亲笔书信是这样说的——
呂平同志你好!
来信及报纸文章都收到,谢谢你。
你那么爱好音乐并热情介绍了我的书谱和唱片,文章写得很得体,我家里读过的,都说“写得好”,我也觉得得到一个知音,是工作中的愉快和鼓励。
关于这本拙著,《人民音乐》最近也发了一篇介绍,是沈正陆和另一人合写的。上海《音乐爱好者》的编辑负责人来我这儿约稿,他们也希望有这本书的介绍。我看他们未必看到你的文章,也可寄一份给他们,负责人柴本尧,你可以直接寄给他。如他们愿意转载就转,如需要补写,你也可以为他们补写刊登。
如有机会来宁,请到家里来玩(家中地址略)!
张锐
回到淮安后,我即刻找到订阅的《音乐爱好者》杂志,对照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地址,将我的这篇评论文章投入邮政局信箱,寄给了柴本尧先生。在一天天的二胡练习声中,在一天天繁忙的卖唱片、听唱片、征订唱片的工作中,我不仅迎来了1985年第一期《音乐爱好者》杂志刊登了我的对《张锐二胡练习曲》唱片和曲集推介文章的喜讯,还由于我的文艺评论常见于市内外报刊,我还得以在淮阴人民广播电台自办节目复播后担任首任音乐编辑。由此,我从普通的地方广播音乐编辑成长为文艺部主任、电台副台长、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又由淮安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发展为江苏省音协会员、中国音协会员。
在此过程中,“简洁而不简单”的《音乐爱好者》杂志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始终是我战胜困难,尽享音乐人生的力量源泉!
二十世纪末,《音乐爱好者》创刊时是普通三十二开本,一季度一刊,由新华书店发行。“简洁而不简单”,是我对这本杂志最初的认识,一见钟情,可以说不为过。
它“简洁”,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如雷贯耳的刊名,更没有艰深莫测、难读拗口的文论,连刊物稿约都简明扼要。“名作欣赏、人物介绍、歌剧故事、乐事回忆、美学知识、民乐之花、消息诗画、三言两语”等,八个栏目,四字一栏,加文题“稿约”和导语“本刊欢迎下列稿件”等字,均是补白式的竖排设计,略去了标点符号。这种没有水份、干货十足、简练质朴、务实亲众的编刊作风,或许也是《音乐爱好者》吸引受众四十年,与时俱进四十年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一本好的杂志,离不开作者的支持。我想,《音乐爱好者》这座为海内外读者奉献四十年的“精神大厦”能够四十年坚挺、谱写四十年华章,与当初创办时就吸引集聚着一批稳定、权威的音乐人的作者队伍是分不开的。如老一辈音乐家丁善德质朴而深刻的创刊词《写在创刊的时候》,在当年音乐报刊奇缺、音乐爱好者众多的文化生态严重失衡的时日,确实如丁老所言“对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紧接着,1980年第二期《音乐爱好者》在“入门的回忆”专栏中,一下子就推出了三位大家厚重精彩的音乐入门回忆文章:丁善德的《鼓点——起点》、老声乐教育家郎毓秀的《从跟着唱片学起》、老指挥家陈传熙的《童年追随音乐的足迹》,三篇文章秉承着简洁而不简单的文风,既有史料价值,又深入浅出,从不同角度简练而生动地回顾了各自爱好音乐、从事音乐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执着追求、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坚韧不拔的人格与品质,成为了我在学习二胡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1981年上半年的一天,我在淮阴新华书店意外发现刚到的《音乐爱好者》当年第一期杂志,张锐先生写的《美——我的十二个愿望》让我眼睛为之一亮。这是著名二胡作曲家、演奏家张锐先生华丽变身为理论家,并奠定他后来在中国国乐乐坛宗师地位及影响的一篇关于二胡演奏艺术的妙作,三十八年影响不断,一代又一代二胡爱好者、演奏家从中受益。
一本杂志,一个传媒团队,心中既要想着名家名篇,又要想着更多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作者,还有那些难以计数的热心读者。编者、作者和读者三位一体,互为促进和影响,才能使这座“精神大厦”百年不衰,发展壮大。创刊四十年不衰的《音乐爱好者》杂志,就是这样一份心中有作者、有读者的“真、善、美”的音乐期刊。
1979年年底,是《音乐爱好者》创刊的日子,也是我跳槽到清江市文工团担任二胡演奏员两年不到,结果被莫名解散的最为困惑难耐的日子。好在我的长兄因工作关系在与清江市广播站左书记的闲聊中,因左书记善解人意的一句话“你弟弟拉二胡,肯定爱好音乐,就到广播站服务部卖唱片吧”,我便由二胡演奏员转岗为广播站音像制品营业员。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与《音乐爱好者》杂志以及该杂志的名作者张锐先生有了一次终生难忘的见面。
1983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在上海唱片厂的征订唱片目录上订购了五十套《张锐二胡练习曲》唱片,不久货到上架,张贴宣传海报,很快被读者购买一空。由此,我萌生了写篇推介文章的念头,期待全国更多的二胡爱好者受益于这套唱片,受益于上海文艺出版社配套出版的《张锐二胡练习曲》曲集。我写的《自修二胡有佳音——推荐张锐<二胡练习曲>一书和唱片》一文,很快被《新华日报》文艺评论版刊发(1983年7月21日)。后来,我受张锐先生书信之邀,于次年三月的一天,有幸到当时还住在南京鼓楼附近的张锐先生家中,近距离得到张老的指点,当面欣赏到了他美妙的琴音。张锐先生邀请我到他家中玩的亲笔书信是这样说的——
呂平同志你好!
来信及报纸文章都收到,谢谢你。
你那么爱好音乐并热情介绍了我的书谱和唱片,文章写得很得体,我家里读过的,都说“写得好”,我也觉得得到一个知音,是工作中的愉快和鼓励。
关于这本拙著,《人民音乐》最近也发了一篇介绍,是沈正陆和另一人合写的。上海《音乐爱好者》的编辑负责人来我这儿约稿,他们也希望有这本书的介绍。我看他们未必看到你的文章,也可寄一份给他们,负责人柴本尧,你可以直接寄给他。如他们愿意转载就转,如需要补写,你也可以为他们补写刊登。
如有机会来宁,请到家里来玩(家中地址略)!
张锐
回到淮安后,我即刻找到订阅的《音乐爱好者》杂志,对照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地址,将我的这篇评论文章投入邮政局信箱,寄给了柴本尧先生。在一天天的二胡练习声中,在一天天繁忙的卖唱片、听唱片、征订唱片的工作中,我不仅迎来了1985年第一期《音乐爱好者》杂志刊登了我的对《张锐二胡练习曲》唱片和曲集推介文章的喜讯,还由于我的文艺评论常见于市内外报刊,我还得以在淮阴人民广播电台自办节目复播后担任首任音乐编辑。由此,我从普通的地方广播音乐编辑成长为文艺部主任、电台副台长、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又由淮安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发展为江苏省音协会员、中国音协会员。
在此过程中,“简洁而不简单”的《音乐爱好者》杂志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始终是我战胜困难,尽享音乐人生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