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关系着青少年的素质,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由于小学《品德与生活》是德育的主渠道,是培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干课程,因此,我们在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优化《品德与生活》课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优化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几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明确恰当
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南針”。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此,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指导纲要、教材、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应该具有操作性。即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反馈、把握落实;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化。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认知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情感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行为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初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情感目标往往融入认识、行为目标。
二、教学内容注重联系实际
1、联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首先要了解形式的思想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男易适宜,力求准确。再次要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能力强,持久性差的特点,力求生动,使学生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要多讲小学生身边的事或所熟悉的材料,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要通过让小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道德经验、知识、体会来提供真实、丰富的材料,要抓住小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或他们有兴趣,所关心的问题提炼成新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和指导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道德生活态度和自我教育能力。如在上《谦让》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课前发动学生搜集身边发生的“谦让”的典型事例,课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编制几道题目让学生辨析、思考;还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谦让的例子。
2、联系社会实际。由于学生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无时不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他们喜欢新的、追求新的,然而《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材提供的材料有着时空方面的局限。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新形势,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结合国情、乡情,因“地”施教,使教学内容有新意,有时代特点,使《品德与生活》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社会实际,要正视现实,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看到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毫不掩饰地“摆”到桌子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去正确地分析、从而解决头脑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参与
21世纪呼唤人的主体性。按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对待,才能敞开他们内因的大门,使他们积极地接受教育,达到道德内化这一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参与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调动参与。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活动巨大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学的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意识,使之自觉积极地投身到道德内化的过程中来。
其次,教师要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体会,并善于从学生的饿角度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道德积极性,形成积极思考、认真探讨、开诚布公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
再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剖析自己,讲讲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教师亲近,从而主动参与。
2、全员参与。所谓全员参与,就是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生动的情景,设计多层次的问题,组织多种讨论形式,提供多种参与机会,使学生人人参与。在上《虚心好学》一课时,我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虚心好学的事例,因课内时间有限,先让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事例在全班交流,这样既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标,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分小组活动是“全员参与”的好办法,但也要适度。
四、教学模式体现灵活创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师生实际情况,有许多《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模式供我们灵活选用,如明理激情导行模式、掌握学习模式、问题讨论模式、行为训练模式等等。我们学校教师还非常重视于《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三线四环”的课堂教学模式。“三线”指激情和明理,导行以及目标教学这三条线索。
一、教学目标要求明确恰当
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南針”。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此,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指导纲要、教材、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应该具有操作性。即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反馈、把握落实;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化。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认知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情感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行为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初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情感目标往往融入认识、行为目标。
二、教学内容注重联系实际
1、联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首先要了解形式的思想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男易适宜,力求准确。再次要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能力强,持久性差的特点,力求生动,使学生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要多讲小学生身边的事或所熟悉的材料,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要通过让小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道德经验、知识、体会来提供真实、丰富的材料,要抓住小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或他们有兴趣,所关心的问题提炼成新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和指导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道德生活态度和自我教育能力。如在上《谦让》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课前发动学生搜集身边发生的“谦让”的典型事例,课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编制几道题目让学生辨析、思考;还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谦让的例子。
2、联系社会实际。由于学生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无时不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他们喜欢新的、追求新的,然而《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材提供的材料有着时空方面的局限。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新形势,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结合国情、乡情,因“地”施教,使教学内容有新意,有时代特点,使《品德与生活》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社会实际,要正视现实,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看到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毫不掩饰地“摆”到桌子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去正确地分析、从而解决头脑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参与
21世纪呼唤人的主体性。按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对待,才能敞开他们内因的大门,使他们积极地接受教育,达到道德内化这一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参与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调动参与。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活动巨大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学的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意识,使之自觉积极地投身到道德内化的过程中来。
其次,教师要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体会,并善于从学生的饿角度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道德积极性,形成积极思考、认真探讨、开诚布公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
再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剖析自己,讲讲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教师亲近,从而主动参与。
2、全员参与。所谓全员参与,就是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生动的情景,设计多层次的问题,组织多种讨论形式,提供多种参与机会,使学生人人参与。在上《虚心好学》一课时,我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虚心好学的事例,因课内时间有限,先让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事例在全班交流,这样既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标,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分小组活动是“全员参与”的好办法,但也要适度。
四、教学模式体现灵活创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师生实际情况,有许多《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模式供我们灵活选用,如明理激情导行模式、掌握学习模式、问题讨论模式、行为训练模式等等。我们学校教师还非常重视于《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三线四环”的课堂教学模式。“三线”指激情和明理,导行以及目标教学这三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