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悟”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它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而有所感触,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尤其对高段学生来说,感悟尤为重要。
一、朗读感悟是前提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新课程标准又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课文。因此,朗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如何培养学生朗读时的语感,则又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关键所在。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朗读时普遍存在拖腔拖调或没有感情的问题。课上有老师的范读和指导,学生还能读出一些自己的感情来,可课后逐字逐句地念,甚至常出现添字或漏字的现象,这些问题归跟到底还是缺少语感所造成的。我认为要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整体感受—抓住核心—理解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这是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的一般思路。
1.整体感受,抓住核心
怎样正确快速地把握课文内容呢?一般可先导入课题,继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谈读后感受,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并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板书课题后首先解释“天堂”(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然后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一说读后的感受,“你认为鸟的天堂怎样啊?有什么特点?”一般,学生较容易说出鸟的天堂“很美”“鸟很多”,这就基本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部分。继而可以依次辐射重点段落及重点语句,指导朗读:哪段写了鸟的天堂的美不呀?你认为哪句话、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天堂的美?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本文只介绍了大榕树的美吗?还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意在引导学生找出大榕树的第二个特点“大”,进而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感悟到鸟的天堂的“大而美”。
2.指导朗读,生成语感
要读好课文,重点词句的指导不容忽视,所以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学会找重点词句,再让他们感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好这些词语或句子,有自己的方法,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读,为什么这些词语要强调等,这样学生先是对课文有了了解,他们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朗读中去,指导起来就更有效果了。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第1自然段时,由于这段具体写朝鲜人民——大娘怎样为志愿军做事。学生能找到具体的事例,所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读。先间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原因。汇报时,“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将“顶着”“冒着”“穿过”强调读,并说明原因:这些词说明朝鲜人民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抢林弹雨给志愿军送打糕,我为她们的勇敢和对志愿军的情谊深深地感动。在找重点词句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就随之增强了。
对于《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的心理活动的段落,也是训练学生感悟能力的好段落,让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力,再读这一段,很多学生都能抓住这种矛盾的心理进行朗读。
当然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们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如激疑促读、个别检查读、教师范读、看图读文、创设情境读、男女赛读、同桌互读、表演朗读等,力求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酿的蜜最甜,力求作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感素养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养成。正如新大纲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体验。其实,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句上表现出来。课文的重点词句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重点词句有的放矢地引导自悟,摈弃了繁琐的分析。抓住重点词句研读,能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自读自悟,这种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例如,教《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
三、让感悟在想象中升华
对课文的感悟,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对语言文字的品评,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灵性。在学生感悟了课文之后,教师可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写话、表演等到方面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完《陶罐和铁罐》后,我安排了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经过准备,课堂上,从练到演到评,整个过程学生兴致盎然。看得出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一堂课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在笑声中结束了。课后,我想:学生用心来演,用心来上课,为什么不把他们用心体会、感悟这些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呢?于是,我让学生把自己的表演感受写成文章,平时对他们来说的写作文头疼的毛病,此时却变得那么轻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感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做到以人为本,在语文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其在天天不断的积累训练中,形成大胆合理想象思维,必然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一、朗读感悟是前提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新课程标准又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课文。因此,朗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如何培养学生朗读时的语感,则又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关键所在。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朗读时普遍存在拖腔拖调或没有感情的问题。课上有老师的范读和指导,学生还能读出一些自己的感情来,可课后逐字逐句地念,甚至常出现添字或漏字的现象,这些问题归跟到底还是缺少语感所造成的。我认为要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整体感受—抓住核心—理解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这是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的一般思路。
1.整体感受,抓住核心
怎样正确快速地把握课文内容呢?一般可先导入课题,继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谈读后感受,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并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板书课题后首先解释“天堂”(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然后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一说读后的感受,“你认为鸟的天堂怎样啊?有什么特点?”一般,学生较容易说出鸟的天堂“很美”“鸟很多”,这就基本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部分。继而可以依次辐射重点段落及重点语句,指导朗读:哪段写了鸟的天堂的美不呀?你认为哪句话、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天堂的美?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本文只介绍了大榕树的美吗?还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意在引导学生找出大榕树的第二个特点“大”,进而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感悟到鸟的天堂的“大而美”。
2.指导朗读,生成语感
要读好课文,重点词句的指导不容忽视,所以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学会找重点词句,再让他们感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好这些词语或句子,有自己的方法,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读,为什么这些词语要强调等,这样学生先是对课文有了了解,他们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朗读中去,指导起来就更有效果了。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第1自然段时,由于这段具体写朝鲜人民——大娘怎样为志愿军做事。学生能找到具体的事例,所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读。先间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原因。汇报时,“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将“顶着”“冒着”“穿过”强调读,并说明原因:这些词说明朝鲜人民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抢林弹雨给志愿军送打糕,我为她们的勇敢和对志愿军的情谊深深地感动。在找重点词句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就随之增强了。
对于《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的心理活动的段落,也是训练学生感悟能力的好段落,让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力,再读这一段,很多学生都能抓住这种矛盾的心理进行朗读。
当然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们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如激疑促读、个别检查读、教师范读、看图读文、创设情境读、男女赛读、同桌互读、表演朗读等,力求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酿的蜜最甜,力求作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感素养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养成。正如新大纲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体验。其实,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句上表现出来。课文的重点词句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重点词句有的放矢地引导自悟,摈弃了繁琐的分析。抓住重点词句研读,能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自读自悟,这种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例如,教《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
三、让感悟在想象中升华
对课文的感悟,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对语言文字的品评,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灵性。在学生感悟了课文之后,教师可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写话、表演等到方面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完《陶罐和铁罐》后,我安排了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经过准备,课堂上,从练到演到评,整个过程学生兴致盎然。看得出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一堂课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在笑声中结束了。课后,我想:学生用心来演,用心来上课,为什么不把他们用心体会、感悟这些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呢?于是,我让学生把自己的表演感受写成文章,平时对他们来说的写作文头疼的毛病,此时却变得那么轻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感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做到以人为本,在语文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其在天天不断的积累训练中,形成大胆合理想象思维,必然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