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热门关注的一个话题,实际上生态环境与教育领域之间也有着特殊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树立生态理念,把生态环境知识渗透到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出良好的生态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究了生态理念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生态理念;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1-0215-01
引言
在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生态理念逐渐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并且也开始产生了生态教学这一学科,主要就是研究动植物对生态系统的相关影响,从而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育事业的开展也应该融入生态理念,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树立生态教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化,促进生态与教育的充分结合。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态教育意识
目前很多中小学为了升学率、学校的声誉和上级的考核,往往片面地强化语数外的教学,而将自然、地理、思想品德、生物等课程压缩甚至取消,这样生态教育就沦为了一种口号。生态教育所包含的并非单指培养环保精神,从更深的层面看来,它至少还包容以下三种观念意识:其一,共存意识。人与万事万物同处于一个生态圈内,这有点类似于現象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人永远是“在世之在”,大家都因为对方而感知到自身的存在,所以谁也不能离开谁,彼此应该共生共存;其二,本土意识。人来自大地,但是在升学、职业升迁等过程中,人在不断追求飞向天空,这样会导致人灵魂的虚空和精神的苍白,所以人必须怀有本土意识,注重脚下的土地和所处的社区;其三,注重情感与感性教育。人类长期以来都在追寻知识,强调理性的作用,其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科学技术,这些技术在便利人类的同时也在令人的感觉知觉不断退化,所以,生态教育并不极力倡导这样的“快速知识”,而推崇注重情感与感性的“慢性知识”[1]。
2 做好备课工作,引导学生爱护自然环境
从小学教学开始,教师就要树立对生态环境的培养意识,在教学生学习关于生态的文章前,教师就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生态重点纳入到课堂中,可以举例子让学生认识生态的意义[2]。例如在讲《白杨》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树比喻成一件绿色的工厂,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将树比喻成绿色的工厂?森林有哪些好处和优点?白杨树对西域戈壁滩的环境有着怎样的作用?”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告诉学生树可以净化空气,让生活环境不在受大气的污染,让学生知道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即使是风沙走石、廖无人烟的环境中,白杨树也在坚强的生长,维护着当地身体环境,让人们可以正常的学习和生存。另外,还要让学生知道植树节应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学生明白植树是重要意义,并且要提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又例如在讲《只有一个地球》课文时,教师在教学前可以收集关于河流和大气受到污染之后的现象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和学生看,学生才会明白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威胁和健康隐患,让小学生从小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爱护自然环境。
3 渗透生态法治教育,贯彻生态文明建设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语文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们的生活环境如果脱离了绿色生态,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宣传《环保法》和《森林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法律法规的教育,让学生知识这些法律的重要意义,并且触犯法律会受到什么样的法律制裁,让学生时刻铭记法律,从小学要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小学的语文教育中。例如六年级课文《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本课的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文章故事浅显、道理深刻,是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人文熏陶的很好教材。
4 将生态文化引入课堂,营造学习气氛
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从小学就要树立尊师重教的宗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并且要教育学生爱护生态环境,将语文教育与生态文化、爱护同学,鼓励学生讲文明爱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带领学生去保护生态环境,让学生将校园公共场所内的垃圾进行扫除,从简单的事情做起,让学生知道爱护文明和生态文化,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从小学就知道,生态文化是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的。在开展生态文化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能力,让学生明确生态文化的概念和意义,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传播正能量,将生态文化引入到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3]。
5 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就要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其中就可以将生态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4]。例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学生明确了从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变化以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青蛙是治理农田害虫的动物,青蛙有它自己的责任意识,就是要保护好农作物,所以我们要保护好青蛙。”通过这个例子,让那学生明白治理生态文化要从我做起,也要学习青蛙的精神,从无形之中爱护环境,并且还要保护动物。同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唱儿歌,例如“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蜻蜓大眼睛,保护植物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学生在唱儿歌的同时,就能学习语文并且运用语文知识。将语文教育渗透到生态环境效益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对生态教育掌握和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中渗透生态理念。
结语
总之,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国要想建设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生态教育,要从小学抓起。在小学这个启蒙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生态理念,逐渐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沂颖.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D].郑州大学,2016.
[2] 杨维龙,周英.生态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08):74-75.
[3] 闫晓红.基于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05):66-67.
[4] 周文武.生态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02):50-51.
[关键词]生态理念;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1-0215-01
引言
在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生态理念逐渐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并且也开始产生了生态教学这一学科,主要就是研究动植物对生态系统的相关影响,从而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育事业的开展也应该融入生态理念,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树立生态教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化,促进生态与教育的充分结合。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态教育意识
目前很多中小学为了升学率、学校的声誉和上级的考核,往往片面地强化语数外的教学,而将自然、地理、思想品德、生物等课程压缩甚至取消,这样生态教育就沦为了一种口号。生态教育所包含的并非单指培养环保精神,从更深的层面看来,它至少还包容以下三种观念意识:其一,共存意识。人与万事万物同处于一个生态圈内,这有点类似于現象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人永远是“在世之在”,大家都因为对方而感知到自身的存在,所以谁也不能离开谁,彼此应该共生共存;其二,本土意识。人来自大地,但是在升学、职业升迁等过程中,人在不断追求飞向天空,这样会导致人灵魂的虚空和精神的苍白,所以人必须怀有本土意识,注重脚下的土地和所处的社区;其三,注重情感与感性教育。人类长期以来都在追寻知识,强调理性的作用,其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科学技术,这些技术在便利人类的同时也在令人的感觉知觉不断退化,所以,生态教育并不极力倡导这样的“快速知识”,而推崇注重情感与感性的“慢性知识”[1]。
2 做好备课工作,引导学生爱护自然环境
从小学教学开始,教师就要树立对生态环境的培养意识,在教学生学习关于生态的文章前,教师就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生态重点纳入到课堂中,可以举例子让学生认识生态的意义[2]。例如在讲《白杨》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树比喻成一件绿色的工厂,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将树比喻成绿色的工厂?森林有哪些好处和优点?白杨树对西域戈壁滩的环境有着怎样的作用?”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告诉学生树可以净化空气,让生活环境不在受大气的污染,让学生知道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即使是风沙走石、廖无人烟的环境中,白杨树也在坚强的生长,维护着当地身体环境,让人们可以正常的学习和生存。另外,还要让学生知道植树节应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学生明白植树是重要意义,并且要提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又例如在讲《只有一个地球》课文时,教师在教学前可以收集关于河流和大气受到污染之后的现象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和学生看,学生才会明白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威胁和健康隐患,让小学生从小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爱护自然环境。
3 渗透生态法治教育,贯彻生态文明建设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语文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们的生活环境如果脱离了绿色生态,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宣传《环保法》和《森林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法律法规的教育,让学生知识这些法律的重要意义,并且触犯法律会受到什么样的法律制裁,让学生时刻铭记法律,从小学要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小学的语文教育中。例如六年级课文《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本课的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文章故事浅显、道理深刻,是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人文熏陶的很好教材。
4 将生态文化引入课堂,营造学习气氛
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从小学就要树立尊师重教的宗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并且要教育学生爱护生态环境,将语文教育与生态文化、爱护同学,鼓励学生讲文明爱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带领学生去保护生态环境,让学生将校园公共场所内的垃圾进行扫除,从简单的事情做起,让学生知道爱护文明和生态文化,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从小学就知道,生态文化是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的。在开展生态文化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能力,让学生明确生态文化的概念和意义,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传播正能量,将生态文化引入到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3]。
5 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就要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其中就可以将生态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4]。例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学生明确了从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变化以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青蛙是治理农田害虫的动物,青蛙有它自己的责任意识,就是要保护好农作物,所以我们要保护好青蛙。”通过这个例子,让那学生明白治理生态文化要从我做起,也要学习青蛙的精神,从无形之中爱护环境,并且还要保护动物。同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唱儿歌,例如“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蜻蜓大眼睛,保护植物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学生在唱儿歌的同时,就能学习语文并且运用语文知识。将语文教育渗透到生态环境效益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对生态教育掌握和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中渗透生态理念。
结语
总之,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国要想建设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生态教育,要从小学抓起。在小学这个启蒙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生态理念,逐渐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沂颖.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D].郑州大学,2016.
[2] 杨维龙,周英.生态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08):74-75.
[3] 闫晓红.基于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05):66-67.
[4] 周文武.生态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