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w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于连生活的描写,向读者展示的19世纪中后期法国的社会现状,同时也使于连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本文将从事业、爱情和时代三个方面来分析于连的心理变化和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周颖(1992-),女,吉林舒兰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历史车轮滚进,西方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红与黑》疑使重要且独特的。《红与黑》是者司汤达在一份《法院公报》上读到了一桩刑事案件的材料:一个青年教师开枪射杀的他的女主人,因为这位女主人是他的旧情人,用一封举报信阻挡了他和一位贵族小姐的婚姻。司汤达经过见到的构思写出一本现实主义小说《于连》,后更名为《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小说虽然第三人称的叙述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分析刻画不同人物的心理动态,尤其是主人公于连的心理。所有次要人物的心理围绕于连展开,有反过来衬托于连,使于连这一形象饱满深刻。
  一、野性的斗争者
  《红与黑》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出身平民阶级、欠缺教养的青年,但他却有高度的自尊心和无比坚强的意志。小说记述了他十九岁到二十一岁四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于连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飞黄腾达”。要想“飞黄腾达”摆在于连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教士、士兵,也就是小说的寓意性标题:红与黑。于连天资聪慧,能够熟练的背诵出拉丁文的《神经》,也跟随教士学习,所以才能够成为德·瑞那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在一开始的时候于连并不想接受家庭教师这个职位,在他心里更渴望成为一个士兵跟随拿破仑。但接下来小说展现了他丰富多变的内心活动,时而想象这可以使自己的命运改观,时而又揣测市长家中的新奇,时而又自言自语到:“使我和奴仆一桌吃饭,我宁可死掉”[1],可是又不想放弃这么好的位置,最终答应。每次描写都将于连的内心放大,让读者深入于连的内心,去了解他那脆弱的自尊心和不服输的斗争感。
  “先生们, 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1]于连有资本也有野心,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也颇具智谋。可是最终他并没有成功,这与他自己的心理脱不了关系,即使于连压制了道德包袱,但是他的自尊却不容许他自己再一次违背自己的良心。他的确想要成功,但是他终究不是成大事者,当野心和斗争败给心理的自己时,于连的命运也就可以预知了。
  二、强势的占有者
  于连在小说第一卷中喜欢上比他大了十几岁的德·瑞那夫人,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使她成为自己的情妇。可是在司汤达的描写中,于连在不停地做心理斗争,这些斗争与爱情无关。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纠葛是从手的斗争开始的,不同于正常人的怦然心动,于连只是一个不小心触碰到了德·瑞那夫人而对方缩了回去,伤害了于连的自尊心。于连将“私会情妇”当成一个任务在完成,他要靠这个来证明自己同时也证明自己的自尊心,在犹豫的时候他回想“难道我对于自己要遭到的第一个决斗也会这样颤栗和不幸吗?”他追逐的坚持的不是德·瑞那夫人,而是他自己。
  等级森严的阶级划分让于连的自尊心处于一个微妙的状态,他变得敏感多疑,他想要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成就来肯定自己的成绩,想要平步青云。爱情在他看来不过是政治前途的附属品,他要自己在生活中掌握足够的主导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于连和简爱似乎又相似之处,平穷卑微渺小,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简爱在面对罗伯斯特求爱的时候,也是谨慎小心的。但简爱毕竟是女性,想得更多的是付出,是收获爱情,而于连是想要出人头地,可以不在乎情感,为自己向前。
  三、时代的牺牲者
  司汤达笔下的19世纪的法国处于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之中,贫富的尖锐对立,资产者步步为营的发展,教会势力无孔不入的渗透,封建贵族在重建失去的天堂中疯狂的敛财……“真实,严酷的真实。”“她不漂亮,她不涂脂抹粉。”[1]司汤达要刻画的于连,就是那个时代下的挣扎者最终变成牺牲者的不可避免的命运。于连终究还是一个有温情的人,在德·瑞那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之间他最终顺从了自己的心,选择原谅和忏悔,抛弃自尊和欲望,安静的享受最后的时光。这便是于连的独特之处,他一直想要摆脱悲剧的命运,但是却拗不过时代的残酷,他的选择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注定他悲凉的结局。
  其实在现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品的主人公和于连有着相似的地方,或者说或多或少有于连身上的某种特征。《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都以奋斗为己任,是十足的野心家,也都为了成功绞尽脑汁。甚至当代文学,比如《奋斗》等被搬到大屏幕上的小说,其中作家塑造的角色拼搏奋斗的主人公都和19世界的“于连”很像。折射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年轻人无一不面对“于连”当时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纠葛,即选择“红”还是“黑”;斗争性和占有欲的交织,即面对自己的未来怎样更好地与社会相处;大时代背景下的小无奈,即再多的算计终究成为时代的附庸。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于连就是我们。在作品最后,于连选择了一条非同寻常的道路,是作者赋予他的某种程度上的救赎。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究竟何去何从,还是未知。放弃对成功的渴望是成功还是懦弱,这样的救赎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些司汤达并没有给出主观的答复,或许在那个时代,他也同样在迷茫,也在探求新生青年的出路。我们都会成为于连那样的人,也都会成为独一无二的于连,可能这便是于连的“真实”的存在,无关时间,只在本质。
  参考文献:
  [1]司汤达.红与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最近,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完善立法,否则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将举步维艰。我国的教育立法长期滞后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关系的相关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法律真空地带,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他没有具体提及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包括主要开展继续教育,服务于公众终身学习的远程教育的立法问题。其实,相对于其他教育领域,继续教育立法更是严重滞后,将视野扩展到终身
摘 要:色彩是现代油画的主要表现手法,是通过颜色的使用来体现作者的思绪,从而形成作品的,在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油画创作中色彩的艺术意义以及现代油画理性色彩的表现形式两个部分,分析色彩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现代油画;理想化;色彩;视觉  作者简介:丰于朝(1992.7-),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敦煌艺术)。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
摘 要: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讲述了“铁屋子”的故事,而他的故乡就如同一间“铁屋子”,愚昧的民众在昏睡中不知不觉死亡,作为双重异乡人的鲁迅在试图拯救他们的过程中感知到先驱者与群众的隔膜,由此而唤起悲哀与孤独的情感。  关键词:铁屋子;孤独;异乡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一、从“铁屋子”到“故乡”  鲁迅在《
摘 要:高校校园媒体在大学生获取信息、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校园媒体的发展与创新受到高校宣传机构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校园媒体人员组织不善、经费受限等情况,分析困境的成因以及在新形势下校园媒体的发展趋势与良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校园媒体;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黄健,男,东北师范大
我常驻足于校园最高层的一角,偷偷望向几间无不令人又爱又怕硝烟气息的小屋。前辈们躬身伏道,整片大地除去纸笔相碰的低吟,就只剩下时钟刻骨而又戏嘘的滴答声。一个个坚毅而又瘦削、饱满而又单薄的身影在来往穿梭的岁月里刻下一副悲壮而又激情饱满的画卷。每个人都在这成人蜕变的关口,在数以千计的日夜磨砺后的战场,在这得以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唯一一座独木桥前急不可耐,而又是如此沉静。  我独自一人在悄无声息的楼道里,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小组1月12日发布了一项综合性报告,主要是对edX平台上290门慕课的学生参与情况和行为做分析。他们在2014和2015年发布过基准报告,描述的是edX平台上慕课前两年的情况。这次发布的报告涉及4年(2012秋到2016夏)的數据,覆盖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290门在线课程、25万份认证、450万参与者和2,800万学时。  报告披露的研究发现包括: ①参与和认证呈
作为梁实秋的幼女,现定居于美国西雅图的梁文蔷也已是七旬老人。营养学博士梁文蔷并没有“子承父业”,但来自父亲生前的鼓励,一直成为她勇敢地拿起笔的动力和缘由。虽然父亲离去已近20年,但提起往事,那样一位真性情的父亲还时时让她沉浸于快乐、忧伤和怀念交织的复杂情感中。  少年梁实秋  多少年来,我始终忘不了那个场景:1982年夏,父亲最后一次到西雅图来探望我,有一天,父亲坐在书桌前,我斜倚在床头,夕阳从白
摘 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称为村上春树的三大杰作。小说共40章,单数20章为“冷酷仙境”,偶数20章为“世界尽头”。而故事情节就在这看似平行,实则交叉的两个荒诞世界里奇妙展开。本文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加以分析,来明确 “冷酷仙境”的地下黑暗世界与“世界尽头”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村上春树;世界尽头;冷酷仙境  [中图分类号]:I10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开启了开放大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广播电视大学30多年发展的主线,就是在中国特有国情条件下探索开放大学的发展道路,并以其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和发展活力,昭示了开放大学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正像刘延东同志所指出的,广播电视大学在创新中开拓前进,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渠道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审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这与我国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及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追寻,都是大哲们出于对人类社会的憧憬而对星空的仰望。尽管他们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其主张各不相同甚至支离破碎,但落脚点尽归一处:去掉遮蔽,发现真相,印证价值,安身立命。因此,我们要向古今中外的思想拓荒者致敬,没有他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