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称为村上春树的三大杰作。小说共40章,单数20章为“冷酷仙境”,偶数20章为“世界尽头”。而故事情节就在这看似平行,实则交叉的两个荒诞世界里奇妙展开。本文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加以分析,来明确 “冷酷仙境”的地下黑暗世界与“世界尽头”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村上春树;世界尽头;冷酷仙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1
  1、引语
  本文将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新潮社 1989年)中逐一登场的主要人物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这些人物形象的对应关系出发,来明确属于所谓“冷酷仙境”这部分的地下黑暗世界实为与“世界尽头”一样,均为主人公的意识世界。
  2、从人物形象中看到的意识世界
  (1)穿粉红色西装的女郎(B) 图书馆女孩(C)=图书馆女郎(A)
  为证明三人实为同一人物,我们先比较下这三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服装颜色。
  在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首先是“世界尽头”的“俺”遇见了图书馆女孩(C),并认为自己曾在哪里看见过她。图书馆女孩(C)在4岁的时候影子被切离,现在与父亲和两个妹妹住在一起。被切离了的影子在她17岁的时候死去了。而“我”在“冷酷仙境”遇见的穿粉红色西装的女郎(B)年龄也为巧合的17岁。如果按照小说中的说法即失去了影子的人便也失去了心这点来看,影子便等同于心,又因为粉红色是代表心的颜色,我们便可大胆假设穿粉红色西装的女郎(B)便是“世界尽头”中图书馆女孩(C)失去了的心。如此便又与穿粉红色西装的女郎(B)6岁时,死了亲兄弟,而“世界尽头”中,圖书馆女孩(C)的影子被切离,影子一个人跑去小镇外面的叙述对应起来了。
  另外,三位女性虽为同一部小说中的人物,互相间却从未谋面,甚至连对方的存在都不知道。这不也正说明了小说中所讲述的同“一个故事”中的三个人实为存在于不同空间里的同一人吗。其次,在小说中赴“俺”最后晚餐的图书馆女孩(C)穿着深蓝色连衣裙而来。而“冷酷仙境”里的图书馆女郎(A)时常穿的外套也是蓝色。蓝色还是“世界尽头”中独角兽眼睛的颜色,穿粉红色西装的女郎(B)带着的金色耳环又象征着独角兽皮毛的颜色。那么,如果说蓝色加上金色构成的是一只完整的独角兽的颜色的话,是否也正说明了这三位女性的确为同一人呢。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世界尽头”部分的图书馆女孩(C)如果能够取回自己在17岁时失去的心(穿粉红色西装的女郎(B))的话,便成了“冷酷仙境”中的图书馆女郎(A)。
  (2)“我”的自我寻找物语=“俺”的自我寻找物语
  首先,存在于小说两个不同空间里的“我”与 “俺”有相同的故事情节发展。“我”去往黑暗世界,借由查明自己意识之核的真相,重新认识了“我”自己。另一方面,“俺”来到“世界尽头”的小镇,全无自己是谁的记忆,想要通过查明小镇的真相来寻找自己。“俺”通过读梦和寻找忘却的歌曲,明白了“世界尽头”其实是“俺”自身意识所创造出来的世界。
  其次,小说中的“我”与“俺”两位主人公在行为上也存在着一致性。本文仅讨论“我”与“俺”在“眼睛遇光时的行为”与“在喜欢的女性面前唱歌的行为”这两处。
  ①眼睛遇光时的行为
  当习惯于黑暗的眼睛一遇见强光,无论“我”还是“俺”均有流泪的行为。
  “冷酷仙境”中的“我”:“我说的是光,光晃得眼睛流泪”,“那属于特殊的眼睛,特殊的光,而且非常寒冷。我的眼睛和刚才同样由于长时间习惯于黑暗而见不得光线。眼睛极其特殊。”“世界尽头”中的“俺”:“我发现早晨的阳光刺激眼睛的程度远比自己料想的强烈。一闭眼睛。泪水涟涟而下,出声地落在膝头。”
  “明明知道‘读梦’的眼睛承受不住强光,为什么还跑到外面去?”
  ②在喜欢的女性面前唱歌的行为
  与在“冷酷仙境”中我在图书馆女郎(A)面前有唱歌的行为相对应,“世界尽头”中的“俺”也有在图书馆女孩(C)面前唱歌的行为。请看下表引用文。
  3、结语
  从本文第2部分(1)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出穿粉红色西装的女子(B)就是图书馆女孩(C)失去的心的结论,进而推断穿粉红色西装的女子(B)所在的“冷酷仙境”地下世界其实等同于图书馆女孩(C)所在的“世界尽头”。另外,第2部分(2)中“我”与“俺”实为同一人的小说定位也证明了“我”所出现的“冷酷仙境”地下世界与“世界尽头”一样同为主人公的意识世界。只是,“世界尽头”所代表的无心世界为主人公的无意识世界,而与此相对,带有心的“冷酷仙境”地下世界则为有意识世界。关于对无意识世界与有意识世界的思考,笔者将另文阐述。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1989)《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新潮社.
  [2]林少华(译)(2007)《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上海译文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朱光潜所译的《文艺对话集》选取了柏拉图全部对话中最能代表其文艺思想的七篇,读者可从中窥见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大致轮廓和中心观念。文章以此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柏拉图的诗学观念进行简要阐释;同时也立足此书,兼谈朱光潜译本的价值。  关键词:柏拉图;诗学观;朱光潜;《文艺对话集》  作者简介:戴佳文(1995-),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
教育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预测分析在調整招收及保留率方面有重要意义。预测分析可以帮助教育机构预测学生注册情况,从而支持决策分析。然而,在数据使用中其实还隐藏着一个问题——决策者对数据的使用是否符合我们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有悖伦理道德的数据使用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甚至还可能对学生学业进步产生阻碍作用。  一项研究提出了一套指导高层决策者如何在符合伦理道德的条件下使用预测分析的框架,包括五个方
项目课题: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羌族神话形态研究”,项目编号为10SA135。  摘 要:古羌文化被喻为 “东方的玛雅文化”,羌族神话在羌族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羌民族沉淀下来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要做的工作是,通过讨论羌族神话故事的文化模式特征,从中窥探出羌民族的“神性记忆”。  关键词:羌族神话;多元性;文化模式  作者简介:王芳芳,女,四川绵阳人,讲师,毕业于四川
最近,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完善立法,否则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将举步维艰。我国的教育立法长期滞后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关系的相关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法律真空地带,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他没有具体提及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包括主要开展继续教育,服务于公众终身学习的远程教育的立法问题。其实,相对于其他教育领域,继续教育立法更是严重滞后,将视野扩展到终身
摘 要:色彩是现代油画的主要表现手法,是通过颜色的使用来体现作者的思绪,从而形成作品的,在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油画创作中色彩的艺术意义以及现代油画理性色彩的表现形式两个部分,分析色彩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现代油画;理想化;色彩;视觉  作者简介:丰于朝(1992.7-),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敦煌艺术)。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
摘 要: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讲述了“铁屋子”的故事,而他的故乡就如同一间“铁屋子”,愚昧的民众在昏睡中不知不觉死亡,作为双重异乡人的鲁迅在试图拯救他们的过程中感知到先驱者与群众的隔膜,由此而唤起悲哀与孤独的情感。  关键词:铁屋子;孤独;异乡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一、从“铁屋子”到“故乡”  鲁迅在《
摘 要:高校校园媒体在大学生获取信息、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校园媒体的发展与创新受到高校宣传机构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校园媒体人员组织不善、经费受限等情况,分析困境的成因以及在新形势下校园媒体的发展趋势与良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校园媒体;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黄健,男,东北师范大
我常驻足于校园最高层的一角,偷偷望向几间无不令人又爱又怕硝烟气息的小屋。前辈们躬身伏道,整片大地除去纸笔相碰的低吟,就只剩下时钟刻骨而又戏嘘的滴答声。一个个坚毅而又瘦削、饱满而又单薄的身影在来往穿梭的岁月里刻下一副悲壮而又激情饱满的画卷。每个人都在这成人蜕变的关口,在数以千计的日夜磨砺后的战场,在这得以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唯一一座独木桥前急不可耐,而又是如此沉静。  我独自一人在悄无声息的楼道里,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小组1月12日发布了一项综合性报告,主要是对edX平台上290门慕课的学生参与情况和行为做分析。他们在2014和2015年发布过基准报告,描述的是edX平台上慕课前两年的情况。这次发布的报告涉及4年(2012秋到2016夏)的數据,覆盖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290门在线课程、25万份认证、450万参与者和2,800万学时。  报告披露的研究发现包括: ①参与和认证呈
作为梁实秋的幼女,现定居于美国西雅图的梁文蔷也已是七旬老人。营养学博士梁文蔷并没有“子承父业”,但来自父亲生前的鼓励,一直成为她勇敢地拿起笔的动力和缘由。虽然父亲离去已近20年,但提起往事,那样一位真性情的父亲还时时让她沉浸于快乐、忧伤和怀念交织的复杂情感中。  少年梁实秋  多少年来,我始终忘不了那个场景:1982年夏,父亲最后一次到西雅图来探望我,有一天,父亲坐在书桌前,我斜倚在床头,夕阳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