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种文化最后都会沉淀为一种人格”。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用自身丰厚的语文生命去带动一个个年轻学子的生命,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更能感受到应好好解读新的统编版语文教材,树立“大语文”观念。
在解读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我有些真切的感触,只有不斷跋涉于语文的沃野,涵养生命的根脉,才能感受六册语文课本中贯穿的厚重的民族文化主脉络:
一、民俗与文化,永不断绝的文脉。“文脉,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的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先民的《诗经》,先秦的百家争鸣,二司马细说历史、八大家铺陈文章、李杜诗篇在,魏晋妙人多,举杯邀东坡、低回菊花黄,闲暇无事说聊斋,梦入红楼西厢……这是我的书本书房。三月三的雅集,五月五的龙舟,七月七的新月,九月九的登高,中秋的朗月,除夕的岁火,二十四节气,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是我的乡土生活。民族的文化精华在统编版教材中都得以“集萃式”体现。例如:在讲解《端午日》一文时,字里行间抒发的乡土情怀,湘西的风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留恋。我在教学此文时,文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现象:“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赛龙舟”“吹唢呐”、“花轿”等,民俗的背后是敬天畏地,感恩万物的情怀。是中华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湘行散记》《边城》沈从文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重山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美好和谐社会的向往。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系统而深入的解读,不仅能有效达成语文教育教学目标,而且能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经典诗文,传统美德的回归。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优化并提高我们的素质,这种蕴含主流“文化自信”的思想在统编版教材中得以体现:“以陶冶教化、安顿生命为语文教育的立足点,把人格教育、教化精神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显扬人格主体的精神光辉,拓展人性的生命内涵”。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产生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寻觅与传承。如仁爱、亲孝、谦虚、勤俭、助人、勤学、立志、知足、自尊等。这样的相关篇数共有 78篇,超过了 22% ,可见统编版语文教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视与回归。例如:同遭贬谪,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苦闷忧郁的,大自然中,望水息心,窥鱼忘返。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短暂的解脱把长久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凄怆反衬得更加砭人肌骨。而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是达观洒脱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不以个人得失为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自在坦然令人赞叹。“心随境转则凡,心能转境则圣。”个人得失与家国天下的沉思潜移默化影响着年轻的学子。
再如,谈起明代散文大家张岱,统编版教材中那幅淡雅悠远的雪景图—《湖心亭看雪》如在眼前,张岱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这篇山水小品中,看似不着痕迹,“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个中玄妙须思。金陵,大明开国都城,后大明遗臣建立弘光政权,直至甲申年三月大明灭亡。张岱一生追随朝廷的时光就在金陵,二十年忍辱处于不死不仕的夹缝中,张岱梦境中的故国,忘却而不得的痛直彻心扉“金陵人”“客此”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张岱的爱国情愫不言自明。文字的感染力穿越古今!
三、兼容并包,中西文化的共融。统编版语文教材“逼着”师生去读书!语文教师要提高文化素养,应规划出相应的阅读计划,大量地、深入地阅读中西经典的文化名著。至于读书途径问题,我一直认为,读书犹如学书法应该做到“宗一而蓄百”。首先熟读“四书五经”和老庄,了解“经史子集”,再去广泛涉猎东西方的各种名著,领略各种思潮流派。做到守中国文化之宗,而兼收西方文化之长。例如,阅读《昆虫记》以科学人文的目光观察虫卵如何演化成为生命个体;打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咀嚼人的权利和“忘我是快乐的”生命真谛;读《哈利波特》、《简爱》《吉檀迦利》《普希金诗集》等,在阅读中将东西方的美术文学哲学人学渐渐融合,一一打通,我们不仅学会了读书,而且打下了自己人生的底色,拥有了全新的人生底蕴和气象。对教材挖得深,吃得透。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关键。
挑战也意味着机遇,崭新的统编版语文教材,我们师生建立读书群,交流阅读的心得与体会,“读书是聚众的孤独,是沉静的狂欢,是未知世界愉快的自我放逐,是遭遇生命中无数的可能性”,作为语文老师,闲来无事乱翻书,对文化热爱,对文字敏感,由衷喜爱读书并充满书卷气,乐意和学生在一起,为他们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一方面坦然的去教授学生读书写作,经营生命;另一方面还在潜移默化构建创造学生的人格。
从积累走向积淀,内化于心,外形于言,专业的视野才会开阔,专业的能力才提高,专业的躯干才会建树,专业的情怀才会醇厚,这才能够提高自身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感染学生。新的统编版教材恰到好处地为老师搭建了一座阅读的平台:从“照本宣科”走向“文化人格”,直到建立“文化自信”!因为教育关乎于人,关乎于人格,关乎于人生境界。语文教育更是生命与生活的紧密相连,迎风而歌,向死而生,在在无不在,生生无不生。
作者简介:
姓名:丁靖,性别:女,籍贯:山西省太原市,民族:汉,出生年月:1973-09,职称:中教语文一级,研究方向:初中教育,单位:太原师院附中。
在解读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我有些真切的感触,只有不斷跋涉于语文的沃野,涵养生命的根脉,才能感受六册语文课本中贯穿的厚重的民族文化主脉络:
一、民俗与文化,永不断绝的文脉。“文脉,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的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先民的《诗经》,先秦的百家争鸣,二司马细说历史、八大家铺陈文章、李杜诗篇在,魏晋妙人多,举杯邀东坡、低回菊花黄,闲暇无事说聊斋,梦入红楼西厢……这是我的书本书房。三月三的雅集,五月五的龙舟,七月七的新月,九月九的登高,中秋的朗月,除夕的岁火,二十四节气,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是我的乡土生活。民族的文化精华在统编版教材中都得以“集萃式”体现。例如:在讲解《端午日》一文时,字里行间抒发的乡土情怀,湘西的风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留恋。我在教学此文时,文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现象:“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赛龙舟”“吹唢呐”、“花轿”等,民俗的背后是敬天畏地,感恩万物的情怀。是中华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湘行散记》《边城》沈从文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重山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美好和谐社会的向往。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系统而深入的解读,不仅能有效达成语文教育教学目标,而且能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经典诗文,传统美德的回归。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优化并提高我们的素质,这种蕴含主流“文化自信”的思想在统编版教材中得以体现:“以陶冶教化、安顿生命为语文教育的立足点,把人格教育、教化精神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显扬人格主体的精神光辉,拓展人性的生命内涵”。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产生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寻觅与传承。如仁爱、亲孝、谦虚、勤俭、助人、勤学、立志、知足、自尊等。这样的相关篇数共有 78篇,超过了 22% ,可见统编版语文教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视与回归。例如:同遭贬谪,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苦闷忧郁的,大自然中,望水息心,窥鱼忘返。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短暂的解脱把长久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凄怆反衬得更加砭人肌骨。而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是达观洒脱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不以个人得失为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自在坦然令人赞叹。“心随境转则凡,心能转境则圣。”个人得失与家国天下的沉思潜移默化影响着年轻的学子。
再如,谈起明代散文大家张岱,统编版教材中那幅淡雅悠远的雪景图—《湖心亭看雪》如在眼前,张岱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这篇山水小品中,看似不着痕迹,“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个中玄妙须思。金陵,大明开国都城,后大明遗臣建立弘光政权,直至甲申年三月大明灭亡。张岱一生追随朝廷的时光就在金陵,二十年忍辱处于不死不仕的夹缝中,张岱梦境中的故国,忘却而不得的痛直彻心扉“金陵人”“客此”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张岱的爱国情愫不言自明。文字的感染力穿越古今!
三、兼容并包,中西文化的共融。统编版语文教材“逼着”师生去读书!语文教师要提高文化素养,应规划出相应的阅读计划,大量地、深入地阅读中西经典的文化名著。至于读书途径问题,我一直认为,读书犹如学书法应该做到“宗一而蓄百”。首先熟读“四书五经”和老庄,了解“经史子集”,再去广泛涉猎东西方的各种名著,领略各种思潮流派。做到守中国文化之宗,而兼收西方文化之长。例如,阅读《昆虫记》以科学人文的目光观察虫卵如何演化成为生命个体;打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咀嚼人的权利和“忘我是快乐的”生命真谛;读《哈利波特》、《简爱》《吉檀迦利》《普希金诗集》等,在阅读中将东西方的美术文学哲学人学渐渐融合,一一打通,我们不仅学会了读书,而且打下了自己人生的底色,拥有了全新的人生底蕴和气象。对教材挖得深,吃得透。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关键。
挑战也意味着机遇,崭新的统编版语文教材,我们师生建立读书群,交流阅读的心得与体会,“读书是聚众的孤独,是沉静的狂欢,是未知世界愉快的自我放逐,是遭遇生命中无数的可能性”,作为语文老师,闲来无事乱翻书,对文化热爱,对文字敏感,由衷喜爱读书并充满书卷气,乐意和学生在一起,为他们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一方面坦然的去教授学生读书写作,经营生命;另一方面还在潜移默化构建创造学生的人格。
从积累走向积淀,内化于心,外形于言,专业的视野才会开阔,专业的能力才提高,专业的躯干才会建树,专业的情怀才会醇厚,这才能够提高自身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感染学生。新的统编版教材恰到好处地为老师搭建了一座阅读的平台:从“照本宣科”走向“文化人格”,直到建立“文化自信”!因为教育关乎于人,关乎于人格,关乎于人生境界。语文教育更是生命与生活的紧密相连,迎风而歌,向死而生,在在无不在,生生无不生。
作者简介:
姓名:丁靖,性别:女,籍贯:山西省太原市,民族:汉,出生年月:1973-09,职称:中教语文一级,研究方向:初中教育,单位:太原师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