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从事奢侈品销售的朋友过来聊天,说很难抓住当下中国购买奢侈品人群的特征,样本的特征多元化,而且,变化很快。
看看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伦敦市长约翰逊吧,我说,作为传统大英帝国风范向全世界展现的场合,此公头发纷乱、举止轻率,被英国的报纸称为“他走上台去接旗帜时,就像是在中学里躲到车棚子后面去抽烟一样”,你就知道,即便是公认的来自于绅士国度毕业于贵族教育的伊顿公学,也同样可以把一个庄重的场合弄得含有嬉戏的成分,更何况是刚刚接触高端消费和生活的中国人了。
在英美国家,奢侈品消费的主力群体是中老年人,他们大多出生于中产家庭,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以及物质教育(也就是对物质的正确的态度以及使用),成年后或从事专业性很高的金融、医疗等行业或是自己创业开办公司,等到40岁以后事业有成财富聚集,就成为了奢侈品的主要购买者——这也是在西方中老年人普遍受到的尊重强于中国的原因之一。
而在中国,第一代靠地产、能源、制造业等行业聚集财富的人群,虽然他们是奢侈品消费的主要目标,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仍然以简朴为主,购买的也多是很“实际”的东西,比如房产、汽车,而不是服饰、手表,更不用说旅游和SPA了。刚刚声称在北京的项目销售得很好的SOHO的老潘也承认,他的客户仍然是以山西等地能源行业的为主,而号称身家百亿的老潘,在家里也不是鹅肝鱼子酱,更多是享受一碗泡馍。我们采访的希望集团的刘氏兄弟,穿的也都是网上批发来的几十元一件的衬衣。
那么,中国的奢侈品都卖给了谁?富二代、海归和新兴的中产阶层(甚至白领群体),成了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富二代自不用说,有继承来的财富(西方富豪阶层的财富来自于继承的比例也仅在15%左右),有从小优越的生活氛围;海归则是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回国后以此来标榜身份;中产阶层更多的是在尝试阶段,每一类的奢侈品都尝试性地购买一些,以此来构建自己的品质生活;当然,最惨的是所谓低薪白领,钱不多但在高档写字楼上班,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自我虚荣满足,都会把收入的很大比例用于购买几件LOGO显眼的奢侈品,比如LV,买不起大包包就买个挂链或笔套(也要几百乃至千元)。
开一辆宾利,儿子在牛津大学进修最不实用的古典文学或艺术史,穿英国套装,戴一块百达翡丽的名表,穿意大利皮鞋——据说还是挪威公羊前额那块皮做的。这样的经典的奢侈品消费者(富豪)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出现,我在广州的河边一家小餐馆里就碰到一位开宾利来就餐的中年男士,离开车后你很容易把他和大街上任何一位公交车司机混淆在一起,褶皱的皮鞋里穿的阿迪牌子的白袜子,腰带上同时挂着手机和一大串钥匙。别以为这是特殊的个案,王石就常开着奔驰去排档吃一碗素面,去20块的理发店剪一个平头。无他,习惯使然。
如果这是富一代的经典形象,那么富二代和海归也好不到哪儿去,无论他们的穿戴多么的符合规范,因为并没有修养上的底气,都会把奢侈品虚华的一面展现出来,“外表华丽,内在空空”。他们开着名贵跑车,出入高档场所,把奢侈品的知识象小学生背唐诗一样找尽一切场合进行现场表演,把别人总结出来的感受当作自己的体验加以炫耀——“透过哈瓦那雪茄的蓝色烟雾,最百无聊赖的一天也变得多姿多彩”、“这款酒里有着橡木桶的芳香,以及矢车菊、丁香、茴香混合的味道”是他们口头禅——惟恐落于人后,但表演的成分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很多中产家庭喜欢的奢侈品类别大多是一些比正常物品贵一些,但也没有贵到很多的东西。比如从火机到洋酒,从钱包到文具,乃至一切奢侈服饰的打折款——既能满足需求,又不用花费昂贵的代价,可谓“既有里子,也有面子”。这也和他们刚刚踏入奢侈生活有关,更多的是取决于中产渴望稳定而又有品质的生活方式。白领们的奢侈消费则更多出于一种半被迫半迷惑的状态,“买不起正货的时候先买一个A货,等有钱了一定要买一款正货”是很多奋斗中的白领的“奢侈宣言”。这个念头一旦起于头脑之中,就象那句谚语所说的一样“你不可能怀一丁点儿孕,只要怀上,就会变大”,从此,奢侈消费的种子算是结结实实地扎根在身体里了。■
看看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伦敦市长约翰逊吧,我说,作为传统大英帝国风范向全世界展现的场合,此公头发纷乱、举止轻率,被英国的报纸称为“他走上台去接旗帜时,就像是在中学里躲到车棚子后面去抽烟一样”,你就知道,即便是公认的来自于绅士国度毕业于贵族教育的伊顿公学,也同样可以把一个庄重的场合弄得含有嬉戏的成分,更何况是刚刚接触高端消费和生活的中国人了。
在英美国家,奢侈品消费的主力群体是中老年人,他们大多出生于中产家庭,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以及物质教育(也就是对物质的正确的态度以及使用),成年后或从事专业性很高的金融、医疗等行业或是自己创业开办公司,等到40岁以后事业有成财富聚集,就成为了奢侈品的主要购买者——这也是在西方中老年人普遍受到的尊重强于中国的原因之一。
而在中国,第一代靠地产、能源、制造业等行业聚集财富的人群,虽然他们是奢侈品消费的主要目标,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仍然以简朴为主,购买的也多是很“实际”的东西,比如房产、汽车,而不是服饰、手表,更不用说旅游和SPA了。刚刚声称在北京的项目销售得很好的SOHO的老潘也承认,他的客户仍然是以山西等地能源行业的为主,而号称身家百亿的老潘,在家里也不是鹅肝鱼子酱,更多是享受一碗泡馍。我们采访的希望集团的刘氏兄弟,穿的也都是网上批发来的几十元一件的衬衣。
那么,中国的奢侈品都卖给了谁?富二代、海归和新兴的中产阶层(甚至白领群体),成了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富二代自不用说,有继承来的财富(西方富豪阶层的财富来自于继承的比例也仅在15%左右),有从小优越的生活氛围;海归则是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回国后以此来标榜身份;中产阶层更多的是在尝试阶段,每一类的奢侈品都尝试性地购买一些,以此来构建自己的品质生活;当然,最惨的是所谓低薪白领,钱不多但在高档写字楼上班,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自我虚荣满足,都会把收入的很大比例用于购买几件LOGO显眼的奢侈品,比如LV,买不起大包包就买个挂链或笔套(也要几百乃至千元)。
开一辆宾利,儿子在牛津大学进修最不实用的古典文学或艺术史,穿英国套装,戴一块百达翡丽的名表,穿意大利皮鞋——据说还是挪威公羊前额那块皮做的。这样的经典的奢侈品消费者(富豪)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出现,我在广州的河边一家小餐馆里就碰到一位开宾利来就餐的中年男士,离开车后你很容易把他和大街上任何一位公交车司机混淆在一起,褶皱的皮鞋里穿的阿迪牌子的白袜子,腰带上同时挂着手机和一大串钥匙。别以为这是特殊的个案,王石就常开着奔驰去排档吃一碗素面,去20块的理发店剪一个平头。无他,习惯使然。
如果这是富一代的经典形象,那么富二代和海归也好不到哪儿去,无论他们的穿戴多么的符合规范,因为并没有修养上的底气,都会把奢侈品虚华的一面展现出来,“外表华丽,内在空空”。他们开着名贵跑车,出入高档场所,把奢侈品的知识象小学生背唐诗一样找尽一切场合进行现场表演,把别人总结出来的感受当作自己的体验加以炫耀——“透过哈瓦那雪茄的蓝色烟雾,最百无聊赖的一天也变得多姿多彩”、“这款酒里有着橡木桶的芳香,以及矢车菊、丁香、茴香混合的味道”是他们口头禅——惟恐落于人后,但表演的成分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很多中产家庭喜欢的奢侈品类别大多是一些比正常物品贵一些,但也没有贵到很多的东西。比如从火机到洋酒,从钱包到文具,乃至一切奢侈服饰的打折款——既能满足需求,又不用花费昂贵的代价,可谓“既有里子,也有面子”。这也和他们刚刚踏入奢侈生活有关,更多的是取决于中产渴望稳定而又有品质的生活方式。白领们的奢侈消费则更多出于一种半被迫半迷惑的状态,“买不起正货的时候先买一个A货,等有钱了一定要买一款正货”是很多奋斗中的白领的“奢侈宣言”。这个念头一旦起于头脑之中,就象那句谚语所说的一样“你不可能怀一丁点儿孕,只要怀上,就会变大”,从此,奢侈消费的种子算是结结实实地扎根在身体里了。■